合成圖片說明:2019年7月,威甯縣玉龍鎮營寨村四組,當地扶貧幹部在村裡走訪時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時值6歲多的小女孩張麗春在她家牲口圈舍邊,手拿一根油管,大口吮吸着一處從房頂引下來的“望天水”。第二張照片:2020年,張麗春用家裡的水龍頭洗手。新華社記者李凡 攝
新華社貴陽10月16日電(記者王新明、李凡)今年7歲的苗族女孩張麗春,輕輕擰開水龍頭,笑盈盈地洗手,水花濺在小手上,她覺得那和山上的花一樣好看。
張麗春家住烏蒙山深處的貴州省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營寨村。遠遠望去,山隔水,水環山,滔滔牛欄江從村子腳下流過。但山有多高、水有多遠,住在高山上的人,隻能每天眼巴巴望着水卻吃不到水。
認識張麗春,緣于一位駐村幹部發給記者的照片。照片拍攝于2019年7月,隻見一個小女孩站在自家牲口圈舍邊,手拿一根油管,大口吮吸着從房頂上引下來的“望天水”。
那個小女孩就是張麗春,她所住的寨子處在村子的最高處,背靠大山,過去叫長梁子,全寨大多是苗族。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挑水背水,曾是這裡的人們抹不去的記憶。
穿行在寨子裡,家家戶戶的房檐上纏繞着水槽,水槽連接着水管,水管伸進水窖。一到下雨天,村民就把“望天水”接到水窖裡吃。今年,村民都吃上了自來水。
走進張麗春家,房頂上的水已幹涸,過去孩子吸水用的油管也被收了起來。媽媽王才珍回憶起為水發愁的日子:半夜挑過水、爬山背過水、花錢買過水,過去每天最讓人心焦的就是水。
過去取水有多難?頂着烈日,踩着石頭,沿着一條毛路,王才珍帶領記者爬山去看她家的小水窖。說是毛路,不如說是“貓路”,窄的地方最多隻能走一個人,旁邊就是懸崖,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約20分鐘後,一口小水窖出現在大家眼前,裡面裝滿了水。
“過去,如果連望天水都沒得吃的時候,我和丈夫就爬山來背水,一次背50斤。”王才珍說,那時候日子是真苦,現在吃上自來水,日子慢慢就甜了。
茫茫烏蒙山脈,山高谷深,猶如一道道屏障。新華社記者李凡攝
威甯縣是貴州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縣,境内雖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但主要分布在縣境四周邊緣的低窪地帶。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江河看得着夠不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要麼幹死,要麼澇死。”縣水務局副局長沈光全道出了威甯的無奈。
攀懸崖、穿溶洞、安設備、修水池、架水管,威甯縣用一級或多級提灌,“連拉帶拽”硬生生把河水提到山上。沈光全回憶,最難的是四級提水,揚程達800多米。今年春節剛過,大家每天量過體溫、戴着口罩,在山裡、村裡、地裡忙碌。
近一年時間,威甯縣水利投入8.2億元,僅鋪設水管就達到5000公裡,相當于威甯到北京一個來回的距離。今年盡管幹旱持續數月,群衆飲水受影響不大。
威甯縣萬畝蔬菜基地一瞥。新華社記者李凡攝
水上山,菜下山。威甯縣建成40萬畝高山冷涼蔬菜,還配套建設了大型蔬菜批發市場,供應粵港澳大灣區、東南亞等地,帶動近20萬名貧困群衆增收。
藍天下,威甯縣草海鎮中海社區萬畝蔬菜基地裡,千餘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過去,這裡多種土豆,如今,一畦又一畦的蔬菜望不到邊。每畝有水淋噴頭100多個,每個間隔6米,需要用水時,打開開關,整個基地就能“洗淋浴”。
種菜、鋤草、收菜,貧困戶張燕芬自打來到基地就忙個不停。“計件工資每天有100多元,這裡離家近,收入也穩定。”高中畢業、愛笑的張燕芬盤算着,多掙錢供3個兒子上學,這樣他們長大後就能走出大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