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
文/張傑明
我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浏陽的一個小鄉村,關于鄉愁的詩句,自幼最熟悉的莫過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然少年不知愁滋味,反而是對明月有着無數的喜愛與憧憬,不時仰慕着廣寒宮的嫦娥姑娘,遐想着天宮的神秘。
小時候的鄉村,路燈是沒有的,于是月光便成了晚上的燈光,有月光的晚上,便變得格外熱鬧與難忘。年少的夥伴,沉浸于童年的遊戲當中,直到不斷傳來家人的呼喚才會依依不舍的回家;青年的三五好友,常遊走于鄉村小道,或小憩于小橋流水之間,吹着微風,聽着大自然的交響,暢談着心中的理想;長輩們閑暇時,常常聚在一起聊着四季的農事和家長裡短,熱情的東家總是樂此不疲的泡茶招呼。而雙搶農忙時節,卻不管男女老少,都會借着月光,趁着涼爽,細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不管你忙到多晚,也不管你起的多早,總會在田間碰到勤勞的鄉鄰,很有一種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感覺。那時候的勞作,沒有什麼機械可以借助,人們都是赤腳赤手拿着最原始的工具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養育了我們幾千年的土地用無比寬容的懷抱安撫着我們的心靈,我們也用汗水呵護着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長大以後,剛開始參加工作的幾年還經常回家參加農忙,慢慢的收割機、耕田機、插秧機開始普及,我也不需要回家幫忙了,很多農民也和我一樣洗腳上田進城。不同經曆、不同學曆、不同背景的人彙集在城市裡,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個人的知識在不斷的積累、财富在不斷的增加,但内心卻總會感到莫名的焦躁。城市的路燈照的很亮,卻總感到他照亮了世界的一切,卻照不到我的心裡。于是,當我年紀慢慢變大,前進腳步放緩之後,總會回想起鄉村的月光。
我非常慶幸自己是一個農業工作者,這麼多年來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卻也是農村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對農村的發展曆程有着更深刻的體會。
每年逢年過節是必回老家,老家的變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親訪友中不斷演變。原來的鄉村貧窮落後,交通不便,環境衛生意識不強,廁所一般都修建在豬圈旁,如果是一個城裡人到農村做客,這些都是極不習慣的。慢慢的鄉村的道路變寬了,變成了水泥路,家家戶戶基本都有車子出行,住的房子越來越漂亮了,家裡裝修風格越來越接近城裡,房子還比城裡大得多。環境也變美了,精準扶貧、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文明創建、綜合治理,管理的井井有條。村民的素質也在不斷的提高,信息社會的普及使農村的消息不再閉塞,雖偏居一隅,而同樣第一時間知曉天下大事。
農村的生活是自然、惬意、充滿情懷的,我們也清醒的知道,目前農村的主要收入還是靠進城做生意或務工。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更多的人也想回到家鄉發展,卻有一種回得來、呆不住的無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鄉村振興具有更大的意義。推動鄉村産業振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态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鄉村振興首先要留得住人才、要有産業,要讓大家能夠在家門口賺到錢才是關鍵。期望更多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出台,使我們的農業效益得到提高,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農業行業,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和産業發展,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達到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現在,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新時代,農村既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最廣大戰線,同時也是保持中國穩定的堅定後方。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盛則國家盛。祝願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