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2 02:27:01
【百件文物說黨史(092)】國家博物館陳列的吳仁寶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稱号證書: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大包幹的小崗村)1

為什麼發起“大包幹”的小崗村,卻沒有進到“富裕門”?

鳳陽小崗村作為大包幹的發源地,後續卻有些尴尬。

“一朝越過溫飽線,20年沒進富裕門”,有人用這句話形容小崗村,還有人用“偏、窮、亂、散”四個字描述小崗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

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隻有2300元,村集體欠債幾萬元,村裡到處是柴垛、垃圾,環境差;特别是缺乏一個團結的、有戰鬥力的領導核心。

這些,人們是在宣傳沈浩的先進事迹時才得知的。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大包幹的小崗村)2

2004年2月,沈浩作為選派幹部從安徽省财政廳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任期三年。

他在任期内,引進資源,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公路,集中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很快使小崗村變了模樣。

任期屆滿,小崗村人按下紅手印,挽留沈浩繼續在這裡當書記。于是他又幹了三年。第二任屆滿,村民再次按下手印挽留。

2009年11月,不幸因過度疲勞導緻心髒病突發,逝世于小崗村。

在沈浩采取的各種扶貧措施中,令人深思的是,2006年沈浩在村民大會上提出了醞釀已久的發展思路:把土地集中起來,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發展合作社"為龍頭,整合資源搞适度規模經營。全村1800畝耕地,扣除前些年辦的400畝葡萄園,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

也就是說,分田到戶近三十年後,分的田又集中起來了。

實踐證明,大包幹能解決溫飽問題,但如果沒有鄉鎮企業,單靠農業是不可能緻富的。

而要辦好鄉鎮企業,沒有個有眼光的帶頭人也是做不到的。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大包幹的小崗村)3

幸運的是,華西村,這個本來條件也不咋樣的江蘇小村莊,很早就有一個有眼光的帶頭人,很早就開始辦鄉鎮企業。

吳仁寶:“發展農業也就是填飽肚子,老百姓手裡沒錢”

吳仁寶是“天下第一村”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的領頭人,他擔任華西村領導職務40多年,帶領全村艱苦奮鬥,堅持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堅持共同富裕道路,将一個普通的蘇南農村,建設成為年總産值達500多億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大包幹的小崗村)4

其崛起的關鍵,就在于鄉鎮企業。

1928年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華墅鄉吳家基(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的吳仁寶,1954年2月參加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華士瓠岱鄉人民政府财糧委員,屬于國家幹部身份、政府序列。

但幹了3年多,到了1957年下半年,全國經濟困難,精兵簡政下放幹部,吳仁寶“下崗”,回到家鄉。那幾年村級規劃改來改去,他一直擔任基層的支部書記。

到了1961年10月,華墅人民公社分為華西(因在華墅人民公社最西邊,故名)、前進、向陽、立新4個大隊。吳仁寶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

——這是他事業真正的起點。華西大隊成立後,33歲的吳仁寶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制定出“十五年規劃”,隻用了7年時間就改變了華西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成為一個全國農業樣闆村,邁出了共同緻富的第一步。

1967年,吳仁寶到大寨學習,建電站、修水渠,轟轟烈烈的造村運動再次開始。

1968年起,《人民日報》等相繼走進華西,吳仁寶就此帶着華西村踏上“典型”之路。一邊當學大寨的典型,一邊在暗中辦起了小五金廠,因此也賺了不少錢,首先富了起來。

——這裡的關鍵點是,辦起了“小五金廠”,也就是鄉鎮企業。

從1953年起,國家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主導思想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這一方面推動了國家工業化,但其實質上是城鄉分治,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農民不能參與和分享工業成果。

中央也曾考慮到以社辦工業為主的地方工業化,1958年曾經發動過,不成功。1970年代再次鼓勵,這次取得成功。到1977年,社隊企業産值332億元,農村非農勞動力和非農産業産值占農村比重分别達到4.67%和21%,其重要意義就是,啟動了農民和集體能夠直接參與和分享的地方工業化,但農村單純依靠農業支撐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

所以,在1972年,華西村糧食畝産超過一噸,成為當年的“農業學大寨”樣闆村,吳仁寶“一戰成名”,但他并不滿足于這些。

他很早就認識到:“發展農業也就是填飽肚子,老百姓手裡沒錢。”所以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吳仁寶就一直興辦鄉鎮企業。

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吳仁寶面臨新的考驗:全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而華西村集體經濟已十分壯大,如果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平均每個華西人隻能分到半畝地,又能有什麼作為?

最後華西村作出決定:“人家分田是實事求是,我們不分同樣是實事求是。”

費孝通:鄉鎮企業是農民緻富的必由之路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一生研究,以“志在富民“為追求。

1957年6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費孝通重訪江村的主要觀點:要增加農民收入,光靠農業增産是不行的。轉眼間,費孝通被指責為“惡毒攻擊政府忽視副業生産”。因為當時的政策是:“農不經商”,而且對外出打工嚴加禁止。費孝通被錯劃成右派。

華西村的發展改革之路(大包幹的小崗村)5

直到1981年,費孝通第三次訪問開弦弓村,發現30年代見到的養羊和養兔,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經營的副業,家庭副業加起來占到了個人平均總收入的一半。他經過調查寫出《三訪江村》,認為發展鄉村工業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費孝通先生晚年的學術生涯中,為鄉鎮企業鼓與呼是他的主要關注點。1984年初,費孝通先生寫出了著名的《小城鎮 大問題》,使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備受關注,并發展起來。

大包幹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鄉鎮企業同樣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成為城鄉經濟市場化改革和以工哺農的先導力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進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