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愈書法風格

韓愈書法風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1:04:44

最近閑讀古代文論,發現韓愈不少文學主張想法獨特新穎,别具一格,我認為韓愈的理論不僅僅是文人寫作的規範依據,更可以将其與現在的藝術創作,尤其是書法創作聯系起來,從而借鑒千年之前古人的智慧,讓書法達到藝道合一的完美境地。

下面就嘗試針對韓愈的某些文學理論來闡發一下,具體有哪些方面可以為現在書法創作所借鑒,如果對現在正處于迷茫期的書法愛好者、書法家有所啟發,那自然是我所願意看到的。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1

在講韓愈文論之前,我們先說說韓愈這個文論提出的背景。

總體來說,中國文學文體的發展很有意思。在我們今天看來,詩歌它就是詩歌,散文就是散文,區分的很清楚。但是古人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文體——骈文。

骈文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朝李斯寫了不少辭采華麗,語句工整的散文,比如李斯代表作《谏逐客書》,行文辯麗可觀,辭采華美鋪陳排比,有戰國縱橫家的氣勢,尤其是李斯《谏逐客書》中間的部分,曆代為人所稱道。所以李斯也被稱之為骈體之祖。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2

後來,漢代散文文體受到詩歌的影響,其詞句逐漸追求對仗、對偶和音律和諧,形成漢賦。漢賦又經過詩歌和漢賦的洗禮、融合,稱為骈文,有些漢賦其實就是骈文。骈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達到鼎盛。

骈,這個字本意其實就是指兩匹并排在一起的意思,成語“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其中的“驷”指的就是四匹馬并排一起。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3

從骈這個字的意思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骈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形式、句式的工整。有時候這個規定到了非如此不可得境地。

比方說明明一句簡單的話,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在骈文中卻非要搞好幾句,而且字數必須一緻,要是字數長短不一,就生搬硬造,創造詞彙來拼湊。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4

那你想,這樣的文章,其實就是在說車轱辘話,啰啰嗦嗦一大堆讓人不知所雲。所以,到了唐朝,柳宗元、韓愈以及韓愈之前的人都對這種文體嗤之以鼻,極力反對,他們據此倡導并發起了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簡單來說就是倡導行文簡潔,學習古典散文,比方說司馬遷的《史記》、《莊子》等先秦古典散文的風格,倡導言之有物,反對骈文無病呻吟。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5

具體在闡釋這方面内容的時候,韓愈提出了兩點:

第一點主張就是文以明道。他在《答李翊書》這樣寫道: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高下者皆宜。

這裡面,韓愈明顯是提倡氣的。這裡的氣,其實是從孟子“養氣說”和梁肅“文氣說”中發展提煉而來。

這裡面氣,其實就是指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情感氣質。寫文章要有文氣。那麼同樣的我們寫書法也是如此。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6

很多人不懂什麼是書卷氣。其實書卷氣就是文人氣,就是在你書法中體現出來的你的修養、學識、涵養。

氣在你書法創作中,不僅體現在最後書法作品整體的格調和氣韻上,還體現在你創作過程中的狀态。

以“氣”運書,則書法為神品,以書運“氣”,則次之。無“氣”運書,則為下矣。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7

韓愈認為,隻要有氣,有修養,那麼寫出來的文章怎麼寫都是好的,都是合适的(皆宜)。

相反,現在有些書法家的創作,不是缺乏“氣”,就是在書法作品中展現各種各樣不好的“氣”。

比方說,很多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一味呈現的是野氣、俗氣、匠氣,雖然有氣,但是格調不高,因此其書法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8

那麼韓愈針對骈文泛濫、書寫表達空洞無物提出的第二點主張就是,文以明道,重視“文”的作用。在書法中,其實就相當于強調書法技巧和書法情感之間的關系。

很多人寫書法,狂魔亂舞,揮筆如瘋子,卻對質疑它的大衆報以鄙夷之态,用一句“你們不懂”就搪塞過去了。實際上,他也是在自欺欺人罷了。就算是他想表達心中感情,但缺乏堅實的書法技巧,以狂怪的行為代替技巧引人注目,隻是另外一種俗和空洞。最近流行的各種各樣奇怪的書法表演,就是如此。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9

我們強調書法要表現人的精神、感情,這本身是對的,也是應該如此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完全抛棄掉書法的技巧,單純去追求形式上的千奇百怪,然後再給大家說你這個作品、行為内涵豐富,誰信呢?他自己信嗎?

韓愈對于文與道關系的處理非常謹慎。他不是像前人那樣一味否定骈文價值,而是吸取骈文長處,然後強調文章的“道”之所在,言之有物,其實就和我們書法創作一個道理。

沒有書法技巧,空談書法思想、藝術境界,就是忽悠人。隻有書法技巧不騙人,隻有書法技巧可以檢驗一切書法思想和藝術境界的高低。沒有他,即便是再高深的思想也難以通過書法存續下去。

韓愈書法風格(淺論韓愈文以明道)10

另外多說幾句,前面所言中國文體發展的曆史并非長篇無用之論,而是旨在梳理散文、詩歌、骈文的關系,希望讀者從中可以看到這樣一條颠撲不滅的真理:藝術的發展演變就是融合、創新和曲折前進的。沒有哪一種文體和藝術形式是憑空産生的,都是有一個醞釀發展的過程,書法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元代邊武草書千字文

參考資料:袁行霈 羅宗強《中國文學史》 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