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作者對1位從事技術8年後轉産品經理的朋友進行采訪,還原了從技術轉産品的心曆路程和思考,對于1-2年的産品新人有普适性建議。
一、前言
從讀者反饋中,漁歌感受到不少從事技術的讀者想轉産品經理。有的讀者猶豫要不要轉型,他們擔心技術的職業生命周期短,認為産品經理的職業職業周期更長;有的讀者則堅定要轉産品,但内心依然忐忑,不知前路幾何;也有的讀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從技術轉産品就那麼點事,難不倒自己。還有的讀者就是個好奇寶寶,轉不轉再說,就想知道從技術轉産品經理,有什麼好處,有哪些地方很難。
漁歌有4位資深好友,他們從技術轉産品都已經8年以上,整體發展也還不錯。
其中,2位認為重新選擇的話,不會從技術轉産品,因為産品經理的性價比差,要操的心多,自己的性格也不合适。
另外2位從技術轉産品的朋友則認為從技術轉産品後,最重要的收獲是打開了自己的認知,更客觀的認識社會、認識自己,讓自己的人生選擇變的有多種可能,即使哪天不幹産品經理了,也餓不死。但如果把産品經理當做一份賺工資的工作,性價比差,而且和技術一樣沒有可持續性,因為互聯網人的職業生涯就這麼短。
漁歌的觀點:産品經理不是标準化的崗位。從技術轉産品經理,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但不能因為别人的成敗來判斷自己該怎麼選擇,因為對于産品經理來說,有2大要素非标準化,要因人因地制宜:
1. 每個人的特質非标準化
每個産品經理自帶天賦和不足,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長洞察問題,有的人擅長溝通,有的人擅長寫文檔,有的人抗壓能力超強。反之,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不愛溝通,有人不喜寫文檔,有人抗壓力差。但每個人都有多面性,人是立體的。既不能隻看長闆,也不能隻看短闆。
2.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非标準化
每家公司對産品經理的要求不一樣,有的公司要求産品經理全能,有的公司隻要求寫文檔,想法都來自領導,有的公司要求産品經理狼性,能搶資源、搶地盤。
不同的行業、業務領域對産品經理的要求不一樣,2C、2B、2G領域差異大,電商、互金、遊戲、社交、車聯網等、新能源等各行業的互聯網進程差異大,行業背景迥異,對産品經理的要求也就不一樣。
每個人從技術轉産品的機緣不一樣,有的人運氣爆棚,遇到了好的領路人,有的人則一路都在被人設伏而不自知。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很大,甚至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信心。
所以,面對大家對從技術轉産品經理的疑問,每個個體和環境的千差萬别,漁歌認為沒有标準答案。但現身說法會有參考價值。
漁歌嘗試以采訪的形式,和一位從事技術8年後,轉産品經理1年的朋友聊天,請他還原從技術轉産品一年多的的心曆路程。
用朋友的原話說,技術轉産品有很多挑戰,經曆越多,越心懷敬畏,越需要認真的審視自己是否适合做産品經理,産品經理是個多元的綜合性崗位,從技術轉産品經理,有優勢,也有劣勢。
此文僅以當事人和旁觀者聊天的視角,讓大家身臨其境感受從技術轉産品的會遇到的問題,沒有對從事技術的朋友們的不尊重,也僅代表一個轉型案例,請根據自己的情況綜合判斷可參考性。
全文以聊天的方式展開,漁歌表示漁歌說的話,哥們表示“從事技術8年後轉産品”的朋友說的話。
二、從技術轉産品的暴擊漁歌:你在從事各類型的開發8年後,已然成為一名優秀的全棧開發,而後又從技術開發轉産品經理。現在轉産品已有一年多,并在客戶現場成功落地了一個項目,可以算成功從技術轉産品,感覺怎麼樣?
哥們:我不認為自己已成功從技術轉産品經理了,未來我也不一定會繼續做産品,可能還是會回到技術。
漁歌:為什麼你覺得還不能算成功從技術轉産品?甚至未來不打算繼續做産品經理?
哥們:差距與是否适合。一方面身邊有很優秀的産品經理,我在自己和他們身上感受到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在客戶現場的這一年,雖然從項目結果看還不錯,但我知道自己内心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也不太願意去解決。
漁歌:什麼樣的差距?又是什麼樣的問題你覺得還沒有解決,又不願意去解決?
哥們:有很多。有的話說起來很簡單,比如客戶視角,但真在其中時,是否理解什麼是客戶視角,客戶視角也有深有淺。我現在做很多事情,是沒有客戶視角的。雖然我知道自己沒有客戶視角,但也不太願意客戶視角,因為擔心自己一旦客戶視角,我也出不了好的産品方案,技術資源也不夠,所以還不如不客戶視角。這是我到現在都一直存在的問題。漁歌:客戶視角是産品經理工作中最源頭性的,我們晚點展開詳細聊。先整體說下,從技術轉産品,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哥們:思維的轉變和意識的扭轉。
漁歌:什麼樣的思維,什麼樣的意識?哥們:最主要的是從代碼視角到客戶視角。這種思維的轉變我經曆了至少四個階段:
- 一開始認為用戶視角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無所謂。在摔的很慘之後,才知道用戶視角不可或缺;
- 知道用戶視角很重要,但以為掌握用戶視角很容易,在被現實打臉多次之後,才發現“客戶視角”4個字做到很難;
- 知道自己沒有用戶視角,但不知道怎樣能有用戶視角;
- 知道用戶視角很重要,但不願意從用戶視角去思考,因為有很多思想負擔,總覺得自己沒能力出好的産品方案,技術也實現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也是我現在覺得自己不适合做産品經理的一個原因。
漁歌:看來這一年,經曆很充實。這4個階段,我們都可以展開講講,你經曆了什麼,又是怎麼熬過每個階段。除了用戶視角以外,還有其他什麼很重要的嗎?哥們:建立産品的系統化思維,不做沒有産品架構的功能設計。格局小了,就永遠在打補丁,補丁打補丁,就像小時候看電視劇,丐幫的衣服一樣。還有就是要有補短揚長的意識,不是揚長補短,不要老想着技術是自己的優勢,就去指揮技術寫代碼,搞的合作的技術方不爽,這樣很尴尬,一方面自己的産品功底沒長進,同時,合作下遊還不滿意,那就太失敗了,容易對自己沒信心。漁歌:這個總結也很到位。那根據你前面提到的,我們後面的聊天就分成6個部分來講:
- 你是如何意識到用戶視角不可或缺的?
- 你是如何發現擁有用戶視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 在發現自己沒有用戶視角,為什麼無從下手?又怎麼解決的?
- 發現沒有用戶視角,也知道用戶視角不可或缺後,為什麼你不願意用戶視角?
- 産品的系統化思維是什麼?什麼讓你感受到做産品一定要有系統思維?
- 補短揚長和揚長補短的差别是什麼?
哥們:好的,可以。好的産品經理都像你一樣,有超強的邏輯歸納能力。
(聽到來自朋友表揚,漁歌感覺如沐春風,哈哈)
三、不可或缺的用戶視角漁歌:我們進入到第1個話題,你是如何發現做産品的過程中,用戶視角不可或缺的?
哥們:自己經曆了從技術轉産品的陣痛,客戶對我的溝通和産品方案一直不滿意,這時有一個高手在旁指點,瞬間形成反差,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了。
漁歌:來,要聽詳細故事。
哥們:你知道我是從全棧開發,被迫轉産品經理的。當時組織架構調整,團隊職能做了調整,客戶的項目做了一半,原來的産品經理被強行調離,我被強行放到産品和交付的位置上,在沒有培訓、沒有人帶的情況下,就直接被扔到客戶現場了,要對整個項目兜底負責。
漁歌:這個過程,你遇到了哪些超出自己預期的問題?
哥們:整件事情都不在自己的預期内,每件事情都硬着頭皮上。沒勇氣和客戶溝通,在去客戶現場前,要給自己打很多次氣,還是沒勇氣去,都是不得不去的時候才去。實際上我需要和客戶建立好的關系,時不時和客戶聊。但我就一直拖着不跟客戶聊,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聊,也不知道産品要怎麼做。自己紙上打了好幾次草稿,也打了好多次腹稿,先跟客戶說什麼,再說什麼,依然沒有信心。
漁歌:有這麼難?我以為你去客戶很順其自然,不知道内心這麼掙紮。
哥們:我是個後台技術呀,忽然所有的事情都壓過來,要直接面向一線。剛開始做産品經理,真不知道怎麼和用戶溝通,對這個業務領域懂的也不多,也不敢問客戶,怕客戶嫌棄我不專業,壓力太大,真的擔心自己哪句話就搞砸了。
漁歌:那後來呢?
哥們:醜媳婦總要見公婆,我拉了項目的商務負責人一起去客戶那。反正商務和客戶關系很好,即使我搞砸了,商務都會收場。
漁歌:這是很聰明的做法,給自己找靠譜的戰友。
哥們:是啊,也幸好有好戰友,要不然不知道怎麼搞。現在想想,我幹了很多糗事,回想起來後背發涼。漁歌:比如什麼?
哥們:第一次去客戶現場的時候,險象環生。客戶當時在講他們遇到的業務問題,業務目标。做為産品經理,本應順其自然的往下深挖問題的表現是什麼,又是哪些原因造成這些問題,這是産品原型的重要輸入,也是産品經理在和客戶深度溝通中建立信任關系的過程。
但我不懂怎麼聊,又很緊張,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開口就問客戶:“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我要判斷下我們來不來得及做,我們資源很緊張,萬一來不及怎麼辦?”
客戶原本在低頭刷手機,被我這幾句話瞬間提神,擡起頭,微微睜了眼睛看了我一眼,稍有不悅的說:“産品方案你後面會出的吧?到時一起評審。”
聽到這話,我瞬間就更緊張了,我說:“X總,我們現在資源真的很緊張,老闆們天天問我什麼時候能結項?”
這時,我們負責商務的同學可能被吓到了,踩了我一腳,示意我不要說話。商務圓場道:“X總,哥們是鋼鐵直男,太緊張了。他這麼問是因為項目很重要,我們公司内部管理也有要求,他已經向公司額外申請了開發資源,并且全團隊的同學後面幾個月都沒有周末,不管怎麼樣都要保證您的項目保量。所以從技術角度看,需要提前判斷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是最合理的,他也能更好的協調資源。”
漁歌:你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你們商務估計被你吓出汗了。
哥們:哈哈。客戶聽到商務的解釋後,立馬轉陰為晴,還笑着跟我說:“不要這麼大壓力,該休息休息,别把身體搞垮了。如果對需求有疑問,可以到我們這裡來駐場幾天,你就理解了。理解了需求,出方案對你們來說是很簡單的事。”
我們商務又趕緊接話到:“X總,您說的對。後面我們會多過來和您溝通,一定保質保量完成項目交付,不能給您丢面子。”
漁歌:有個靠譜戰友,你很幸福啊。
哥們:我當時還是懵的狀态,感覺自己反應過來,又似乎沒反應過來,又捅了一刀。
漁歌:你又幹了什麼?
哥們:我當時說,“X總,我們确實壓力很大,我還是要問清楚項目什麼時候能完成交付?交付标準是什麼?來不來得及寫代碼?到底要上多少功能?要有一個明确的結項時間點,我的資源要撤出去做其他安排。”
漁歌:我冷汗都出來了。無法想象,你一年前是這樣和客戶溝通的。
哥們:我們負責商務的同學,在桌子下不輕不重的踢了我一腳,明顯比前一腳重的多,還很嚴肅的朝我閉了眼睛,示意我閉嘴。商務同時陪笑臉道:“技術直男癌,有藥嗎?今天算是見識了,哈哈。X總,他的問題還是在考慮背後的資源,看要不要協調更多的資源進來,項目的市場影響力很大,你們是行業風向标,多少人看着呢,也是我們的标杆客戶,所以格外重視。”
然後,客戶哈哈大聲笑道:“沒事的,一步步來。咱們一步步把需求理清楚,交付時間和标準按照合同來。交付早了,你們就可以提前撤出,交付來不及,我們也都可以協商,大家一起把項目做好。”
會後,客戶私下問我們商務,我為什麼這麼緊張?因為一直以來雙方合作都非常好,我的問題讓客戶感覺很奇怪,感覺要随時撤離項目,不是要把項目做好。
漁歌:你們商務是怎麼幫你圓場的?
哥們:商務知道我從技術轉産品,被直接扔到了客戶現場,心理壓力很大。但他不能這麼跟客戶說,因為客戶如果知道項目産品&交付負責人不懂業務,不懂産品,是技術出身,這對雙方合作會産生很大的質疑,雙方的信任關系就丢了。
所以,商務隻能說:“為了更好的支持好項目,公司決定讓我所在的團隊來支持這個項目的産品和交付,因為我們的資源、差旅都比其他團隊更有保障。隻是哥們是直男,剛來壓力有點大,有的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跟您溝通,但人是很靠譜的。X總您放心,我們會全力保障項目,你也知道這個項目對我們的意義,有問題我們都會解決的。”
漁歌:然後呢?
哥們:這個客戶是好客戶,商務也是好商務。客戶跟商務說,讓他轉告我不要有壓力,我們項目一直合作的很好。
漁歌:這是你們商務跟你說的?哥們:是啊。我跟商務是一條船上的。商務那天私下來找我,跟我說不要有這麼大壓力,不然壓力會傳遞給客戶,本來好好的項目會被搞砸。我當時還認死理,繼續跟商務掰扯沒資源的問題,現在想來我可能當時真的是豬隊友。
漁歌:對你來說,從技術轉産品,又直接到客戶現場,這需要有個過程。以前做技術的時候,扮演的角色是怎樣多快好省的完成開發。現在做産品了,你得自己定産品方案,讓别人來開發。
哥們:當時我們商務說了我幾句,我當時聽着不太爽,現在想來還是有些醍醐灌頂的。
漁歌:說了什麼?
哥們:我們商務跟我說,不要緊張,這個項目妥妥的是必勝項目,有任何問題他都會兜底,我瞬間感覺被打了一劑安心藥,沒那麼惶恐了。商務說,最重要的是先弄清楚客戶的需求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再看産品怎麼設計,然後才評估技術資源。如果需求和産品設計有問題,随時溝通,再不清楚就跟客戶對。但不要老想着要寫多少代碼,代碼不是按斤賣的,也不是按行數賣的,客戶要的是解決問題,不是多少行代碼。我當時聽着心裡挺不爽的,他們站着說話不累,代碼都是要人寫出來的,我是真擔心資源不夠。
漁歌:那你現在為什麼覺得你們商務說的是對的?
哥們:其實當時我就覺得商務說的是對的,隻是一時自己很難接受和改變。畢竟自己一直是寫代碼的,忽然有人跟我說代碼不重要,要搞清楚客戶需求,好像我以前的工作都沒有意義了。但他的話确實是對的,我一直沒有從技術視角切到産品視角,哪怕現在我都覺得自己沒有完成這種思維轉換。
漁歌:你的經曆有特殊性,從技術轉産品,沒有任何過渡,也沒人帶,直接到客戶現場格鬥,還是被迫轉型,所以就直接暴露問題了。但也真實的反應了從技術轉産品後,首先要學會站在客戶視角,去思考問題,看客戶的需求是什麼,然後怎麼設計方案,而不是上來就直奔怎麼寫代碼,什麼時候能把代碼寫完,怎麼能多快好省的寫代碼。
哥們:從技術轉産品,會有一定的思維慣性,但用戶思維的轉變是第一位的。這樣的場景在這我身上發生了大概有五六回,都是被外力強行刹車,我才開始有這種思維轉變。
漁歌:我理解用戶思維的關鍵:
- 讓自己成為用戶,設身處地的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問題,梳理問題,把自己當成客戶本人,感同身受,痛用戶之痛,急用戶之所急,思用戶之所思。産品經理要學會把自己秒變小白,聆聽、觀察、感受客戶的需求,不是自帶優越感藐視客戶,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用戶。
- 超越用戶,大部分用戶隻能提出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隻有少數用戶能給出背後的原因,更少有客戶能給出解決方案。産品經理必須要在成為用戶之後,從用戶問題中抽離出來,超越用戶問題,抽提出解決方案。
哥們:其實我内心到現在還是戰戰兢兢的,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沒有站在客戶視角,成為用戶這步我都做不到,更不要說超越用戶。
在我從技術轉産品的過程中,一開始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技術慣性,後來意識到客戶視角很重要後,我時常提醒自己忘掉技術,先看客戶需求。
漁歌:有了用戶視角,知道怎麼去發現需求,定義需求後,其實後面就順理成章了。
哥們:這是對你這樣優秀的産品經理來說,對我來說不是的。即使知道用戶視角很重要後,我依然走了很多彎路,比如:
四、誤以為用戶視角很簡單,其實不是
- 知道用戶視角很重要,但誤以為用戶視角是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
- 知道用戶視角挺不容易的,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有用戶視角;
- 因為各種思想包袱不願意用戶視角,後來發現一開始錯了,後面基本都是錯的;
漁歌:一開始誤以為用戶視角是件很簡單的事,這個想法是怎麼被擊碎的?
漁歌:你在用戶現場被暴擊,又被商務拯救後,已經意識到用戶視角不可或缺。那當時為什麼覺得用戶視角是個很簡單的事?哥們:那是自以為是的階段,愚蠢的以為知道和會是一回事,實際上是兩碼事。漁歌:具體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哥們:當時一方面覺得前任産品經理在項目交接前,已經把産品框架、結構、細節都鋪墊的七七八八了,他跟客戶都聊過了,客戶也很滿意。當時前任産品經理就差沒寫PRD了。而我做這個項目的開發也有半年了,覺得自己對這個業務多少還是了解的,雖然自己是技術,但挑戰産品經理的事也沒少幹,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
所以一開始被安排到這個位置上,自己内心是有擔心,但也沒有那麼擔心,覺得還是可以搞定的,因為商務靠譜,也可以請教前任産品經理,技術資源都在自己手上。所以内心覺得也沒有那麼難。尤其當我在客戶現場被客戶鄙視後,我們商務還能完美圓場,更堅定了項目必勝的信念。
漁歌:後來,你怎麼發現用戶視角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哥們:當時和客戶現場溝通方案,舉個例子來說,要上10個功能,前任産品經理已經把其中8個功能的框架、細節完成,并和客戶溝通好了。問題就出在那2個還沒有畫的功能,當我自己動手出産品方案的時候,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畫了删,删了畫,内心煎熬了好幾天,越煎熬越心慌,越不知道要出個什麼東西。
心裡想着就剩下2個功能要交差,反正一定要交差,怎麼交差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差。可是怎麼辦呢?我不是用戶,不知道用戶要什麼,我也不是這個行業的專家,如坐針氈,然後也沒人可請教,因為這個業務領域很縱深複雜,身邊懂的人就隻有前任産品經理。
漁歌:那後來,怎麼辦的?
哥們:後來隻能厚着臉皮找前任産品經理,讓他幫忙出方案。幸好有好人卡,前任産品經理在A4紙上詳細畫了業務實際操作流,一共分成八個步驟,以及每一步的詳細内容和關鍵點。
其實我當時還挺想恬不知恥的請前任産品經理幫忙把PRD出了,但又想着畫在A4紙上都有3頁多,内容太多了,所以沒好意思開口,況且他也忙的腳不沾地,不會有時間幫我出PRD。
但好歹有了A4紙上的内容,自己也算心中有數,然後我就又回到了第一個狀态,覺得不就是從線下的紙上到PRD,就那麼回事,沒什麼搞不定的。
漁歌:再然後呢?又遇到了什麼問題?
哥們:我就自己出PRD,也沒跟客戶溝通,直接開發了。後來,去客戶現場演示,前任産品經理之前準備好的8個功能都沒有問題,但客戶對我出的2個功能始終不表态方案是否通過,但客戶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案。
從客戶現場回來後,我繼續求助前任産品經理,請他幫忙看方案。前任産品經理問我客戶反饋,我說客戶問我有沒更好的方案,其他客戶也是這樣的做的嗎?但客戶自己提不出建議。
前任産品經理笑着說,一般來說客戶能把他的痛點和訴求告訴産品經理,就已經是很好的客戶,你還指望客戶給你出方案,那這是絕頂優秀的客戶,這概率太小。産品經理不能寄希望讓客戶出方案,客戶隻能說需求,甚至很多客戶需求都說不清楚,得産品經理自己去挖需求。
然後,前任産品經理幫我重新梳理了産品框架和細節,告訴我哪些要在第一屏展示,哪些在第2屏展示,哪些要縮起來,被他指點一二後,産品結構變的很清晰,跟我出的方案截然不同。
漁歌:那挺好的。他第一次在紙上給你畫的可能是業務流、信息流,需要你自己抽提成産品。你原本以為出産品方案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結果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哥們:是的,從技術轉産品經理後,發現自己以前經常BB産品經理,其實BB的挺沒道理的,以前不知道産品經理要考慮這麼多,首先要客戶視角,挖掘出問題,就連這點,很多人都做不到。然後産品經理要把客戶需求産品化,形成有框架、和有細節的産品方案,這其中體現了結構化思維、邏輯思辨能力,畫demo隻是最表層的結果。而所有的産品設計依然要站在客戶視角,并且有結構、有重點。所以我也就知道其實客戶視角4個字,聽着容易,做起來很難。
五、不知道該怎麼有客戶視角漁歌:前面我們聊到用戶視角不可或缺,也不是一項很容易具備的能力,所以你後來用了一些什麼方法培養自己的客戶視角?
哥們: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是不知道怎麼做。後來才慢慢的找到一些小技巧。而且我現在也依然不認為自己已經有客戶視角了。
“客戶視角”這4個字涵蓋了太多的意思,可淺可深。我的認知是逐步構建的,對需求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
就好像很多年前我可能覺得凡事都有對錯,現在不會再這麼想。對用戶視角的理解也有這樣的過程,一開始以為就是這樣,就是那樣。等過一段時間,回頭一看,發現其實不是那麼回事。真正能客戶視角的人并不多,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層次也千差萬别。
漁歌: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總要有建成羅馬的目标。
哥們:一開始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更多是向客戶學,向優秀的産品經理學。
漁歌:有案例嗎?當時是怎麼學習的?
哥們:向客戶學,更多的是去聽、去觀察、跟客戶混的很熟,這樣才能看到立體的、最深刻的東西,不然多是表象。客戶也不會在還沒有和我建立信任之前,掏心窩子的告訴我很多背後的東西,畢竟2B的産品,客戶内部的組織形态、人員都有很大影響。
漁歌:你是怎麼向客戶學習的?
哥們:其實是一種交換,如果我身上一無是處的時候,客戶不會待見我。雖然在産品方面我還很菜,但在我有其他的優勢,比如我比客戶更了解整個行業的變化,我能看到很多客戶看不到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我也是向别人請教來了,但這些信息由我來告訴客戶,客戶會覺得我還是有價值的。
一旦我有價值,客戶就會願意跟我聊天。再加上随着我的成長,适當的時候我還能給客戶一兩個小彩蛋。時間長了,客戶對我的信任增加,就會把我當朋友。
客戶把我當朋友後,即使我有些做的不好的地方,客戶對我的容忍度也高了。客戶把我當朋友後,也就會慢慢跟我講背後的問題和思考,我也就能逐漸看的更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産品設計要怎麼處理,這就是向客戶學習的過程。
我還是很感謝我們商務的,我們商務幫我在背後搞定了好幾個彩蛋,對客戶來說都是好消息,但商務為了幫我在客戶那建立信任,主動把這些彩蛋都提前埋伏好,并且讓我來打開這些彩蛋。
漁歌:你們商務完全可以把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為什麼要幫你呢?
哥們:因為大家是一條船上的,商務不能一直幫我擦屁股,他太忙,要兼顧的事太多,商務也需要産品去幫整個項目加分,項目做得好,大家的結果都好。但能這麼無私的幫忙的,很難得。
漁歌:你轉型的運氣不錯,有靠譜的帶路人。這對職場人來說可遇不可求,當然前提也是你自己靠譜。
哥們:我有兩個貴人,一個是商務,還有一個是前任産品經理。前任産品經理是領域專家,杠把子。在離開這個項目後,幾乎有求必應。
漁歌:這位貴人為什麼會這麼熱情的幫你?
哥們:這可能就是優秀産品經理的情懷。這個項目他是始作俑者,也是力排衆議堅持抗下來的人,沒有他就沒有這個産品。雖然他被動調離,但他對這個業務領域深信不疑,事實上确實在整個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熱潮。但這是縱深、複雜的領域,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恰到好處的時機。在他身上,除了學到很多業務和行業知識外,我看到了産品經理的信仰。
漁歌:産品經理的信仰,很喜歡這個說法。
哥們:産品經理有很多種做法,可以是賺錢養家的一份工作,也可以渾水摸魚,也可以是信仰。我接觸到的大部分是前兩種,有信仰的産品經理還是很少的。
漁歌:哈哈。越來越深刻的讨論。這部分,有機會的話,專題讨論,說說我們身邊那些有信仰的産品經理。
哥們:好呀,我無法成為有信仰的産品經理,但不妨礙我欣賞他們。
六、思想包袱太重,不願意客戶視角漁歌:話說回來,你在理解了什麼是客戶視角,怎麼逐步建立客戶視角後,為什麼會不願意客戶視角?
哥們:之前提到我出的方案客戶不認可,我隻能找前任産品經理幫忙。在前任産品經理幫我調整産品方案後,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方案做了減法,做了一些調整,然後去客戶現場溝通。
漁歌:為什麼做減法和調整?
哥們:因為技術資源不夠啊。前任産品經理出了一個很完整的方案,但我就這麼多資源,要考慮技術兼容性、可複用性、持續叠代的節奏,還要考慮能不能搞定那幫開發。這業務太複雜,開發理解不了其中的業務邏輯,讓開發了解複雜的2B業務邏輯實在太難了,因為2B的業務和他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兩個星球。
既然開發不理解,就肯定會反彈,挑戰這不合理,挑戰那不合理。既然要被各種挑戰,我幹脆就把需求砍了,因為我說服不了他們,說服的成本也太高。幹脆砍了,省心省力。
漁歌:那客戶那呢?
哥們:可能是因為我第一次給客戶的方案太差了,就把客戶期望降下來。前任産品經理的方案雖然被我改了很多,那也比我第一次給客戶的方案強,至少邏輯清楚了,客戶知道怎麼用這個産品了。所以客戶說比上次好,但我能感覺到明顯沒超出客戶的期望。客戶開心的時候會連連點贊,但客戶對我調整後的方案隻說那試試吧。
漁歌:那後來又怎麼發現所有的問題都繞不過去?
哥們:因為産品上線後,當用戶真的用起來,就發現缺胳膊少腿,因為我為了節省開發資源,最小化開發成本,砍掉了前任産品經理方案中的内容,結構也做了調整。産品上線後,客戶不斷提優化需求,比如少了篩選項,客戶沒法在海量的商品中找到他關心的那個,客戶吐槽産品用不起來,這産品看上去好,實際上上下左右都是斷的,被架在空中。所以客戶視角真的沒那麼容易。
漁歌:那後來怎麼處理的?
哥們: 因為這是給客戶做的定制化方案,會有下期項目,就包在下期項目中。在這個項目,如果沒有商務加持,沒有前任産品經理友情幫忙,項目很難收尾,所以我也是沾了别人的光。
項目過程中,我一開始以為用戶視角是個很簡單的事,後來發現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再後來不知道該怎麼有用戶視角,到不願意用戶視角,因為各種産品、技術、溝通顧慮,到最後産品上線後問題暴露,發現必須有用戶視角,前期回避的問題後期都無法有無法逃避。但這個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反複螺旋上升的過程。
七、強技術慣性思維,缺産品結構化思維漁歌:前面你講到,做為産品經理,除了用戶視角外,還需要系統化、結構化的思維能力,還需要取長補短,不是揚長避短。你覺得從技術轉産品後,最大的幾個轉變是什麼?
哥們:一是角色轉變,做技術的時候,主要是接活、幹活,怎麼能多快好省的把活幹了,不出故障;做産品經理後,最重要的是自己找活幹,用産品經理的話術來說,叫定義需求,這需要很強的用戶視角、行業理解和産品規劃、設計能力。
二是要有産品經理的專業技能,比如系統化、結構化思維,産品框架是什麼,業務流程是什麼,怎麼做産品規劃,怎麼做産品設計。在我剛做産品經理的時候,想法很天真,客戶要什麼,我給你什麼,就像一堆柴火堆在地裡,用戶要什麼就自取。實際上做産品至少是搭積木,再往上是設計積木。先說搭積木,也有上下左右的結構關系,不是一堆柴火堆一起,結果用戶就連多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因為看不懂或者懶得看。
三是要最大程度的補短揚長。其實從技術轉産品,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一不小心僅有的那點技術優勢還容易變成劣勢,因為喜歡自以為是的指揮技術去寫代碼,總覺得他們技術資源評估多了,還有産品經理要事無巨細,評審、測試、bug修複、資源協調都要找産品經理,除了這些之外,要命的是産品經理還要花很多時間彙報,這種事無巨細,還要高度對我的挑戰挺大的。每點都是挑戰,如果不是喜歡做産品經理,會挺難的。
漁歌:聽上去主要的問題是定義需求、産品設計、産品規劃、項目管理,還有自己的心态和定位調整問題。
哥們:是的,這也讓我至今依然覺得自己不适合做産品,更适合簡簡單單寫代碼,我不是能來事的人,卻需要我去幹那麼多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
從技術轉産品不是簡單換了一個工作内容,是整個人都要脫胎換骨。做技術的時候,是自己完成一件相對确定的事,大不了就是幾個技術之間扯扯皮,這是前端幹還是後端幹,再挑戰下産品,但總的來說是一件确定性很高、單兵作戰的事。
而做産品經理,需要自己去找方向,去定義産品或需求,做什麼不做什麼,再和各方協同一起去把事情搞定。
顯然,做技術時,做人做事都比較簡單,一條直線,雖然也要背鍋,但産品要背的鍋更多。
漁歌:哈哈,你可以做産品經理的代言人,幫産品經理伸張正義,宣傳下産品經理有多不容易。
哥們:從技術轉産品要慎重,不是說不能轉,得看自己是不是這塊料,是不是志在産品經理,不然真是五内俱焚。我是幸運遇到了很好的搭檔,能幫我兜事,出亂子都不怕,要不然現在想想也是後怕。
漁歌:咱們說回來,你覺得産品設計、規劃上主要難的是什麼?
哥們:我目前還隻能說産品功能設計上的感受,産品規劃還沒碰過,我覺得自己暫時還沒有能力做産品規劃。以前做技術的時候,看産品經理們做的設計、規劃,心裡覺得也就那樣,一堆毛病。自己做的時候,一開始覺得産品功能設計很簡單,就像造個房子,反正能住人就行,無非好看難看而已。實際上不這麼回事,這是件很專業的事,一不小心造出來的房子,業主就連小區大門都找不到,更不要說房屋承重這種專業問題。
漁歌:你很能融會貫通。
哥們:經曆多了,就會有感受。我當時那2個功能怎麼畫都不對,哪怕前任産品經理已經幫忙把結構都畫出來了,我出的産品方案,客戶還是不認可。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缺少系統化的思維。
在産品經理眼裡,整體的業務流、信息流有結構、有主次。先解決主要問題,再解決局部問題,最後做微調。要根據用戶視角下的業務去設計産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而後做什麼,哪些是重點,哪些要有但隻是留個口子,哪些這期可以先不做,會有這樣的主次、優先級。
我一開始做的時候是沒有感覺的,感覺就是一堆柴火堆那,加加減減很容易。但對于産品來說“少即是多”,堆了一屋子,客戶反而不知道該幹嘛,總不能把自己埋進去大浪淘沙。客戶首先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其次是高效的解決問題。
漁歌:領悟很到位,可以逐步打磨自己,變成全棧開發 産品。
哥們:這話說的容易,其實很難,每個環節都需要自己用心思考、積累,也需要有好的機遇,還得遇到好的指路人,不然我到現在依然是從技術視角去看産品。就目前而言,我隻能說自己比很多技術更理解産品,但讓我獨當一面自己做産品,我還需要很多磨煉,對于一個做了八年開發的人來說,技術的慣性思維很難改變。
漁歌:你提到技術的慣性思維,是指什麼?
哥們:比如說我總想以開發成本最小的方式去完成一個确定性的任務,所以我會引導用戶,或者就把産品設計成按照技術視角最優的方案,這種慣性思維很強大,一時半會兒扭轉不過來,這樣會導緻産品架構、功能先天就有缺陷,即使我知道對用戶來說不是最優方案,我都沒有動力去調整方案。
漁歌:能舉個例子嗎?
哥們:比如說我們給客戶交付的一個功能,是在其他客戶那已經交付過的功能,但客戶已經有很多反饋,這個功能需要叠代、重構。在這個客戶交付的時候,我們本應該用重構後的功能去交付,這樣一方面原來的産品順其自然叠代了,同時這個客戶的體驗會更好。但我從一開始就排斥這麼做,直接給了用戶老的方案。
漁歌:為什麼?
哥們:一方面是因為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方案是更好的,雖然用戶吐槽有很多,這個領域我認為自己也不專業,不知道重新弄個方案會不會更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差。另外,重構功能就意味着要重新開發、部署,這個工作量也是我不願意承擔的,就想着多快好省把活幹了。
漁歌:現在再回頭看,如果重新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哥們:我會繼續向前任産品經理指教,讓他幫忙出方案,技術評估資源投入量。如果性價比還不錯,應該要重構。如果性價比很差,那就要選擇性的做優化,不是直接把有問題的産品給客戶。
漁歌:上線了後,客戶那裡有什麼反饋嗎?
哥們:我們整個項目中,有做的非常好的内容,也有些做的不好的内容,所以整體來說是符合客戶期望的,所以客戶不會跟我們細扣。但我自己心裡清楚,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
漁歌:所以這個方案也能跟客戶交代,隻是你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希望能給客戶更好的交付。
哥們:這麼說也不對,因為我在一個縱深和複雜的領域,沒有可以借鑒參考的,都是自己去嘗試。這個過程本身有叠代的過程,如果是優秀的産品經理,會加快叠代速度。像我這樣剛從技術轉過來的産品經理,更多還在求穩,不犯錯,最少資源把任務完成掉,并沒有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我現在的做法,從短期的角度來說,資源投入是最少的,在相對長的時間裡,很可能造上去的能力都要重構,實則是資源浪費。
漁歌:你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加油!
哥們:我身邊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産品經理,他們在解決問題上是一把好手。我更多的還是在學習。
漁歌:我們再說回到項目管理和個人心态上,你覺得從技術轉産品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哥們:是心态和思維。還是那句話,技術解決的是一個相對确定的問題,任務确定後,大多數時候自己單兵作戰,而産品要在不确定環境中,找到确定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再和業務、技術,甚至法務、合規、财務一起去解決問題。産品經理面對的是多重不确定性,這可能也是産品經理很容易心累的原因。
漁歌:感謝對産品經理的理解。
哥們:我以前是服務産品經理的,經常會覺得産品經理不靠譜,也老挑戰産品經理。其實現在回頭看,很多是無厘頭的挑戰,因為我并不知道面臨整體環境是什麼,是不是拿其中一個小細節用放大鏡放大了?雖然技術的挑戰不是沒有道理,但在自己做了一段時間的産品後,覺得之前的挑戰有時候太吹毛求疵,缺少全局,技術無法提出全局性的更優解,隻能拿一些很容易理解的點來掐。
還有就是産品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太多,絕不止用戶需求,還要考慮産品本身的定位和長遠發展,有時候就是要讓用戶多走幾步,有時候必須讓用戶少走幾步,并不是用戶想怎樣就怎樣。
漁歌:從技術轉産品後,在項目管理上有什麼感受?
哥們:以前做技術的時候,我們的産品經理對我們挺好的,去哪裡玩都會帶東西來給開發,還偶爾請我們吃個下午茶,或者吃個飯。那時候覺得是産品求技術,很多産品經理都這麼幹,所以也就開開心心一起耍。
當我做産品經理後,發現産品經理真是個苦逼的崗位,明明是工作,為什麼要拿自己的錢請大家吃吃喝喝,還要各種花式哄。産品經理也是人,承擔了比開發更大的壓力。我轉産品後,也偶爾請開發喝個奶茶,吃個周黑鴨,但确實沒有以前的産品經理請的次數多,我不知道是我的思維還沒扭轉,還是怎麼回事?
漁歌: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何況是小錢。産品經理要操心的事太多,如果花點小錢,大家就能開開心心把活幹好,那也挺好。何況工作已經很苦逼了,能找到快樂,也挺好的。
哥們:這個說法也對。但我現在依然覺得還要看情況,不會經常請,搞的産品請技術好像應該的。我更喜歡被請,哈哈。在我從技術轉産品後,我曾經也心裡不爽,畢竟對我來說這隻是工作。
漁歌: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其他什麼印象深刻的感受不?
哥們: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來事無巨細;二來我總想教開發寫代碼,開發不樂意了,就開始有矛盾。
漁歌:具體說說?
哥們:事無巨細這個很好理解,跟産品相關的,任何人任何事都随時會找到我,比如文案不合理,交互方案不合理,還要自己去做測試驗收,還要操心上線後運營,有bug呀……事太多。如果不是擅長處理千頭萬緒的事情,同時并發多線程,或者對做的事情有發自内心的熱愛,蠻難扛下來的。
漁歌:我也一直覺得産品經理需要有一種熱愛,有了熱愛,就會有自驅,就會想要做的更好。
哥們:這是一方面,還有就是可能技術的慣性太大。我認為自己的技術能力還不錯,但當我轉換角色後,變成是其他技術來開發,開發會跟我說這個很複雜,那個很複雜,要多少人天,我會條件反射的反駁技術,這不是很簡單,那也很簡單,最多隻要幾天就好了,我甚至會忍不住把開發趕走,自己去寫代碼。
但這裡面有個平衡,一方面我現在是産品經理了,雖然說要防着技術忽悠我,但也不能幹涉技術領域太多,讓别人很挫敗,而且技術一旦交給别人,對别人要有信任,也要注意處理方法。
我曾經遇到個開發,天天嚷着需求太多周末又要加班,我直接跟他說不用你幹了,我自己寫代碼,我肯定半天就搞完。實際上我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一方面我低估了一些東西,另一方面開發從此以後都不太願意接我的需求,動不動說誰誰不是全能的嗎,讓他自己寫代碼,真特麼欲哭無淚。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擺正位置,用對方法。
八、愉快收尾漁歌:非常感謝你的分享,相信你的分享會對剛從技術轉産品,或者準備從技術轉産品的朋友有幫助。
我們總結下,你在從技術轉産品的路上核心遇到的挑戰是三個層面:
- 從技術思維轉變到用戶思維,這個又經曆了4個階段:一開始覺得用戶視角可有可無,後來發現用戶視角不可或缺;誤以為用戶視角是件很容易的事,後來發現其實很難;發現用戶視角很重要後,不知道怎樣培養這樣的能力;知道用戶視角很重要,但由于各種顧慮,不願意用戶視角。
- 認識到産品需要體系化的思維,産品設計中需要有全局觀,在全局視角下,做好功能設計的最優。
- 項目管理需要消耗的精力很多,因為事無巨細。同時由于自帶技術能力,導緻總是想指導技術寫代碼,結果搞的技術不願意支持項目。
- 還有那個有信仰的産品經理,可能是很多人的精神燈塔。
哥們:這段經曆對我來說,收獲還是很大的,挑戰很多,跟做開發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曆。但我目前還隻是接觸到了産品經理淺層的内容,更複雜的比如商務側、業務側、向上彙報側、産品規劃側目前沒太多了解,對于我這樣的性格來說,這些領域的複雜度遠比功能設計和需求驗收難的多。
漁歌:經曆這一年的項目和認知的叠代後,你後面有打算長期做産品嗎?還是隻是打算項目結束,就到此為止。
哥們: 我是個簡單的寫代碼的人,把活給我,我保質保量的幹好。但産品經理是一個要自己找活幹的人,要找到正确的活,用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把活交給技術,最重要的是還要遊說各方的老闆,彙報比幹活還重要。技術和産品本身的能力要求有很大差别,我認為自己現在還不具備産品經理的能力。
漁歌:你進能做産品,退能做技術,這個也很厲害。
哥們:沒這麼厲害,是因為環境,我也是被逼的。對我來說,有一段這樣的經曆是好的,也是因為公司環境給了我這個窗口。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還是要想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産品和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可以階段性遊離,就當給自己開闊視野,同時我的這個轉型完全無風險,并且轉型的階段性結果對我未來的職業選擇是加分項。所以歸根結底,我還是挺幸運的。
漁歌:那就祝我們的幸運之星,不管未來是做産品,還是做技術,在能力成長的同時,繼續有幸運加持。
哥們:必須的。
采訪到此結束。不知道大家看完1.5萬字的采訪有什麼感受?是更堅定了,還是猶豫了,或者不準備轉型了。
期待大家的讨論,也感謝好友毫無保留的分享。
#專欄作家#
西湖漁歌,西湖漁歌,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度作者。11年經驗的某大廠産品經理,專注産品和大數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