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寫的是一個人生、命運、關愛的故事,并以一個大悲劇悲歡離合的故事為中心,通過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靡、醜惡,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曆史命運。 《紅樓夢》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五光十色的榮國府。這是一個由少數主子和數百奴仆所組成的貴族大家庭。這些貴族家庭成員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樂。就在這個貴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賈寶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衆多的少女形象。曹雪芹可謂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紅樓夢》中,共出現四百五十多個人物,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多愁多病身,寄人籬下命
黛玉年幼喪母,後又喪父,隻有寄居在賈府。由于她寄人籬下的處境,使她變得十分敏感和多疑。雖然賈家富甲天下,但在衆姐妹中,黛玉屬于外戚(寶钗雖然也是外戚,但還有母親和哥哥,且家道殷實,非黛玉之能及),因而,時時感到有寄人籬下、無依無靠之感。她本身又有強烈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就象一根繃得緊緊的弦,安裝在異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無意,隻要稍一觸動,就會強烈地顫動起來。在黛玉的骨子裡是想擁有獨立人格的,可是在賈府她隻不過是被接濟、被憐憫的對象,這是黛玉最不想充當的角色。正是由于這樣的生活境遇造成黛玉敏感多疑的個性。黛玉是個多愁多病身。她一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症”;會吃飯時便吃藥。她進賈府之時就嬌襲一身之病。由于體弱多病,進入賈府後又沒有人真正關心她,未進行專門的治療,所以病根未除,長期積郁,緻其心浮氣躁,敏感多疑。正如給寶玉看病的王太醫在順便給她瞧病時說的那樣“即日間聽見不幹自己的事,也必要動氣,且多疑多懼。不知者疑為性情乖誕,其實因肝陰虧損,心氣衰耗,都是這個病在那裡作怪。”
秀外慧中性,冰清玉潔情。
林黛玉“心較比幹多一竅”,内慧外秀。她的蒙師賈雨村說,他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賈敏,“他讀書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寫字遇着‘敏’字亦減一二筆。”她到賈府時,尚在孩提,卻知道眼看心想,暗暗審視;言行舉止,彬彬有禮,适份合度。但我們同時也感覺到,她一開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壓抑。她詩思敏捷,别人寫詩,總是苦思冥想,而她卻“一揮而就。”她對賈寶玉說:“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過目成誦?”的确,林黛玉的聰明在大觀園裡是有名的。她善于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一次寶玉去看寶钗,正在一個“識金鎖”,一個“認通靈”,不期黛玉已搖搖擺擺的進來,一見寶玉,便笑道:“哎喲!我來的不巧了!”寶钗笑問“這是怎麼說?”黛玉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钗又問“這是什麼意思?”黛玉道:“什麼意思呢,來呢一齊來,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明兒我來,間錯開了來,豈不天天有人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熱鬧。”當寶玉聽寶钗說吃冷酒對身體有害而放下酒杯時,正巧雪雁送手爐來,黛玉又一語雙關地說:“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裡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說是紫鵑叫送來的,她馬上又說:“也虧了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麼他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呢!”聰敏的颦兒,把她的妒意表達得多麼鋒利而又含蓄,機帶雙敲而又點滴不漏。又一次,寶玉看着寶钗雪白的膀子發呆。這時,“隻見黛玉蹬着門檻子,嘴裡咬着絹子笑呢。寶钗道:‘你又禁不得風吹,怎麼又站在那風口裡?’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裡來着?隻因聽見天上一聲叫,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寶钗道:‘呆雁在那裡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的一聲飛了。’嘴裡說着,将手裡的絹子一甩,向寶玉臉上甩來。”這種機敏,這種諷刺與戲谑,隻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純而又天衣無縫。大觀園裡有幾張利害的“嘴”,如鳳姐的“嘴”,賈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紅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張更利害的“嘴”。寶玉的奶媽李嬷嬷說:“真真這林姐兒,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利害。”但鳳姐等人的“嘴”與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鳳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則顯得典雅俊則。正如薛寶钗所說:“更有颦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話、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言為心聲,心慧則言巧。黛玉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她的人生目标是理想化的。她不像理智的人,看到花草凋零,會以為是大自然的規律;也不像樂觀的人會從花謝想到花還會再開;更不像悲觀的人看到花落隻會徒生悲傷。她葬花,是為了給花一個美好潔淨的結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給花一個潔淨的歸宿,也就是給自己的青春一個美好的結局。她決不屈服于現實的各種壓力,永遠保持那孤高傲世完美至純的理想。向人們展露了一個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的是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
虛僞親情的敏銳,金玉良緣的威脅
林黛玉生活的賈府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勢力十分頑固的封建沒落家族,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封建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比如王熙鳳“戲效彩斑衣”那樣令人惡心的“孝心”;寶钗在飲食、穿衣、點戲、猜謎等各個方面對賈母所獻的殷勤和在作詩等方面對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環面前的所作所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媽的愛語慰癡颦”等封建社會的遺毒等等。寄人籬下的林黛玉雖是個弱女子,但她選擇的卻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綽陷渠溝”的人生道路,她那高潔的不肯折節媚俗、孤标傲世的真實的個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叛逆。“金玉良緣”之說使黛玉一度“情重再酌情。”她急切地想要了解寶玉是不是重視這種“邪說”,并為此深深苦惱,一有機會,她便不斷地測量着愛情。她似乎是永無休止地拷問着寶玉的心。寶玉越是着急否認,她便越是懷疑他心裡有“金玉”的念頭,而當她把笃實的賈寶玉“逼得臉上紫漲”,她又暗自感到内疚,感到痛苦。這不祥之說,為黛玉和寶玉的關系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使他們在大觀園裡共同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處在争吵笑鬧或沉默使氣之中。黛玉自視清高,不與凡塵衆姐妹為伍,因此知音甚少,傾訴衷腸的對象僅寶玉一人。怎耐寶玉又是一個“情種”,四處尋花問柳、憐香惜玉,讓她愛也不是,恨也不是,隻好緊鎖閨房撫琴自歎,暗自神傷,以淚洗面。更有她喜歡寶玉,自己不便說,寶玉不明白,又找不到人替自己的終身大事做主,因此,一腔心事隻能暗藏在心裡,卻無人可傾訴,隻能寄于詩詞中,她的“桃花行”、“葬花詞”等都是她身世、性格的真實寫照。詩中篇篇孤獨,字字寂寞,正值妙齡的女孩子是何等的身單影隻呀!這大概也是黛玉對寶玉喜怒無常的原因所在吧。真是“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才學橫溢,心性甚高
曹雪芹胸中筆下的黛玉,是一個詩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她愛書,不但讀《四書》,而且喜讀角本雜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對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陸遊等人的作品,不僅熟讀成誦,且有研究體會;她不僅善撫琴,且亦識譜。曹雪芹似乎有意将曆代才女如薛濤、李清照等的某些特點,融進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題“杏簾在望”。為寶玉解圍的細節,很易使人聯想到李清照與趙明誠比作《醉花陰》的轶事;“嵌憐詠絮才”、“冷月葬花魂”,則是将黛玉比作晉代的謝道溫和明代的葉瓊章的。但黛玉又完全區别于曆代的才女,這就是曹雪芹賦予她悲劇命運和叛逆精神的個性特征。不過這種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她的詩人氣質和詩作表現出來的。在大觀園裡,她與薛寶钗遠遠高處于衆裙钗,在博學多識方面,她可能略遜寶钗,但在才思的敏捷,詩作的新穎别緻、風流飄灑方面,林黛玉确是出類拔萃、孤标獨樹的。詩社每次賽詩,她的詩作往往為衆人所推崇,因而不斷奪魁。她的詩之所以寫的好,是因為她具有極其敏感的感受力、極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極平凡的事物,她隻要一觸到,立即就産生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構思和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尤其可貴的是,她能夠将自己的靈魂融進客觀景物、通過詠物抒發自己的痛苦的靈魂和悲劇命運。例如她的《白海棠》詩,既寫盡了海棠的神韻,亦傾訴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嬌羞脈脈同誰訴”一句,最為傳神:這既是對海棠神态的描摹,又是自我心靈的獨白,她有刻心銘骨之言,但由于環境的壓迫和自我封建意識的束縛,就是對同生共命的紫鵑、甚至對知音賈寶玉,也羞于啟齒,隻有悶在心裡,自己煎熬。這便愈顯其孤獨、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詞”,纏綿悱恻,優美感人,語多雙關,句句似詠柳絮,字字實在寫自己,抒發了她身世的漂泊和對愛情絕望的悲歎與憤慨。尤其她的“菊花詩”,連詠三首,連中三元,藝壓群芳、一舉奪魁。她的詩不僅“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寫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滿紙自憐題素願,片言誰解訴秋心?”“孤标傲世諸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等句,更寫出了這位少女的高潔品格和痛苦靈魂。她的《葬花辭》,是其進入賈府以後的生活感受,是她感歎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況、血淚作墨,如泣如訴,抒寫了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憤。“柳絲榆夾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态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非對長期迫害着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随花飛到天盡頭”,則是對美好理想的渴望與追求。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複,特意強調,并通過鹦鹉也會吟的描寫,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運也即黛玉的命運。這是用熱血和生命寫就的心曲,是與這個罪惡的世界決裂的檄文。它真實的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充滿矛盾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的是一種獨立人格的美與崇高。《葬花辭》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原因正在這裡。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兒行》、《秋窗風雨夕》、《題帕詩》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詩如其人,感人至深。富有詩人氣質,并且被詩化的林黛玉,詩魂總時時刻刻伴随着她,總是随時從她的心裡和身上飄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無耐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詩,對于她,是不可一日無的。她用詩發洩痛苦和悲憤,她用詩抒寫歡樂與愛情,她用詩表示抗議與叛逆的決心。詩表現了她冰清玉潔的節操,詩表現了她獨立不阿的人格,詩表現了她美麗聖潔的靈魂,詩使她有一種迷人的藝術光輝!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詩,也就沒有了林黛玉。
鐘情詩書音樂,反思禮教異化。
林黛玉出生于一個世襲侯爵中支庶不盛的“書香之族”“清貴之家”,官僚的父親因為“聊解膝下荒涼之歎”,把這個獨生女兒提到男子的待遇撫養,從小便教她讀書識字,愛之如掌上明珠。她有着一段比較嬌慣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由于她母親的早喪,清貴的官僚家庭,沒來得及對她進行更多的階級教育,也沒有來得及讓她充分感受那一社會給女人所規定的一切,而是隻給她終身留一個空洞而溫暖的回憶。她進入賈府後,也沒有人教她怎樣做人或是讀書,在她的身上,竟形成了一段教育的真空,因此,她才得以保持率直、純真的性格。黛玉博覽群書,像李白、陸遊、陶淵明等人的詩她都熟讀成誦,這些詩人大多品行高潔、性情恬淡、與世無争,黛玉喜歡他們的詩,因此在性情上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影響,再加之她又喜歡音樂,音樂能陶冶和淨化人的心靈和靈魂,所以,黛玉的内心世界始終是一方靜土,由此形成她率真的性格。 堅貞的愛情信念,自由人格的衛護。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是一種新型的,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屬于未來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緻基礎之上的,表現得非常純真、深摯、堅貞。林黛玉本是一個“情癡”、“情種”,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愛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始終如一,至死靡它。然而,她們的愛情又是在不許愛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和生存的,這就使黛玉十分痛苦,一次次“還淚”。她為自己的愛情而哭。愛情曾使她幾死幾生。當他們這種同生共命的愛情最後遭到毀滅時,她便“焚稿”、“絕粒”,以生命相殉。這種愛情是怎樣的至誠至堅,至純至聖,感天地,泣鬼神,動人肺腑,撼人心靈!多少人為她灑下同情、痛惜和悲憤之淚!一生以淚洗面的林黛玉,臨死之前反而發出了微笑,最後喊出了“寶玉,寶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話——留下了千載不消的遺恨!林黛玉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她決不屈服于現實的各種壓力,永遠保持那孤高傲世完美至純的理想。作為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林黛玉有一種“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叛逆精神。她的選擇是絕對的,要麼是零要麼是全部,既然最終要分離還不如不相聚,既然花要謝還不如不盛開,即使理想不能完全實現,也決不委曲求全。她用這樣的标準要求一切。她将自己的一切投入感情追求,同時也要寶玉和她一樣專情于他們的愛。黛玉對當時社會的“一夫多妻制”決不妥協,如果得不到完整的愛,她甯可不要一份殘缺的感情,具有很強的現代意識。林黛玉堅持其固有的高潔本性,堅持自由人格的衛護。愛情隻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隻是愛情自由,更重要的是個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為的是我的心!”。
賈 寶 玉
身于凡世俗塵,欲求一方“甯靜”
在第三回《賈雨村夤緣複舊職 林黛玉抛父進京都》中有兩首《西江月》,是這樣描寫寶玉的: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纨绔與膏梁:莫效此兒形狀! 有些讀者在讀了這兩首《西江月》後,就此認定了寶玉是一個不求上進,隻愛脂粉的孽根禍胎。但其實不然,這兩首《西江月》是從封建統治者的思想出發,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長對寶玉盼着他中舉,揚名以繼承地主階級事業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貶,充分概括了在寶玉身上最突出的閃亮點---叛逆性格。 詞中說他:“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其實就是說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不願走封建家長為他規定的讀書應舉,結交官場,遵從禮法,經幫濟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視功名利祿,厭聞“仕途經濟”的學問。他甚至認為那些和朱理學之類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無故生事”是“杜撰”出來的。至于八股時文更是:“後人餌名釣祿之階”,是“拿安诓功名混飯吃的”。他把封建統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學批評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種想法,他“雜學帝搜”,甯肯去讀《西廂記》《杜丹亭》這類被封建衛道者視為邪書的“小說淫詞”,也不去讀《四書》、講八股、聽“仕途經濟”的“混帳話”。 他對讀書上進、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強烈的憎惡和輕蔑。 不僅如此,在紅樓夢第三十二回中,史湘雲勸他:“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将來應酬世務”。寶玉聽了十分逆耳,忙說:“姑娘請别的妹妹屋裡坐坐,我這裡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賈寶玉的叛逆精神不僅表現在他堅決不肯走封建主義人生道路,還表現在他對“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觀念大膽地提出了挑戰。當然,在他的性格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對于世俗男性的憎惡輕蔑以及與之相反的對于女孩子的特殊親愛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發表了自己離經逆道的獨到見解:“原來天生人為萬物之靈,凡山川日月之精秀隻鐘于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後來随着寶玉逐漸長大,他的思想也日趨成熟,他又發現“女兒”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又有女兒由出嫁前的“無價寶珠”到出嫁以後變成“死珠”再最後竟變成“魚眼睛”的看法。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漸認識到在封建社會中受壓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動上才表現出了對女兒不同一般的溫柔體貼。 再有,賈寶玉極其輕視尊卑有序、貴賤有别的封建等級制度。賈環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規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須要為子弟之表率”,但寶玉卻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賈環他們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進尺還想割害死他和鳳姐。即使被賈環有意用滾燙的蠟油燙傷,他還在為賈環打掩護。他還對仆人沒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壞封建秩序。對茗煙“沒有沒下,大家亂玩一陣,”“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轉惱為笑;金钏受辱身死,寶玉念念不忘,不顧給鳳姐過生日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處灑淚祭奠。 還有,就連寶玉追求的愛情婚姻也是建立在這種反叛思想的基礎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夢中叫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金玉良緣’?我偏說‘木石姻緣’”。甚至拉着襲人的手把對黛玉的滿腔情都傾訴了出來。 因此,也有人說賈寶玉這個形象所體現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畢竟,他的思想還是有一點狹礙的。例如,他不敢與封建制度徹底的決裂;他從來不敢和封建家長正面發生沖突,對抗比較消極;還有當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時,就産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的虛無空幻的思想。
【研究結論】
賈寶玉是貫串全書始終的人物。根據考證,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親身體驗。賈寶玉生長在貴族之家,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愛讀書,憎恨封建傳統思想,厭惡束縛他的家庭,充滿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麗、單純的侍女中間,而對生活在下層的女性飽含同情。
林黛玉這個寄居在榮國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極強的自尊心,她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她與賈寶玉兩小無猜,後來成為生死相戀的情人,但最終他們的愛情被封建勢力所扼殺。
賈寶玉追求婚姻自由和性格解放,這是現代青年才具有的權利,他輕視尊卑有序,貴賤有别,注重男女平等。這是在當時社會下極其罕見的,使我想到許多具有超前意識的藝術家,思想家,他們在自己所處社會中不被人們所理解,而後世卻倍受人敬仰。我覺得這是尤為可贊的。他堅持自我,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