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制度的建立,是東亞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國家體制日臻完備的一個重要标志。目前日本是東亞唯一仍然使用年号的國家。
迄今為止,日本共有 249 個年号,其中南北朝時代有兩個年号相同,故日本不同的年号是 248 個。
日本曆代年号
長期以來,日本年号的主要出處都是來自中國的四書五經及等儒家經典以及《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學名著,用字和取義都與漢文化有很大的傳承關系,同時,也體現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
日本曆史上的第一個年号是“大化”。公元 645 年,日本發生宮廷政變,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革新派在政變後擁立孝德天皇(第 36 代天皇),并仿照中國制度設立了年号,稱為“大化”(645-650)。
日本年号并不是一開始就制度化的,年号時斷時續,沒有明确規定。例如,孝德天皇以後的第 37 代齊明天皇、第 38 代天智天皇、第 39 代弘文天皇等都沒有年号。
直到公元 701 年,文武天皇建年号為“大寶”後,日本年号制度才迎來了重要轉折。文武天皇當時頒布《儀制令》,明确規定:“凡公文紀年,皆用年号。”
此後,曆代天皇相繼制定了自己的年号,并一直沿襲至今。
大寶年後,公元年号的改元制度也并不固定。當時日本政治形勢極為複雜動蕩,有的一世數元,有的一元數世,南北朝時,還存在二元并行的罕見現象。
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日本年号制度的一大特點是改元頻繁。
改元的原因通常有四種:祥瑞改元,代始改元,災變改元,革年改元。
日本年号某些字的出處和使用率
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和平安時代(794-1185年)初期是祥瑞改元的高峰期,改元幾乎都是因靈異、祥瑞之物出現。人們認為上天将祥瑞之物呈于人間以示天意、神意,皇位更叠,“豈人事乎,蓋天意也”。
如大化六年(公元 650 年),因宍戶國向天皇進獻白色野雞而改元為“白雉”。元正天皇時(公元 717 年)因美濃國發現了靈泉而改元為“養老”。
其他因祥瑞改元的年号還有“慶雲”、“神龜”、“靈龜”、“嘉祥”等。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是很常見的。
到了第57代陽成天皇(877-885)以後,改元不再以祥瑞之物出現為由,而改為代始改元,災變改元,革年改元。
“代始改元”是指在新天皇即位時改變年号。
“災變改元”是指遇到天災、瘟疫、饑荒等災難時,更改年号來躲災避難。
“革年改元”是受中國谶緯說影響,遇到某些特殊年份要更改年号。如《易經》中說“辛酉為革命,甲子為革令”,是說辛酉年是革命之年,甲子年是革令之年,故逢這兩個年份,都要改元以示政治革新之意。
在日本的248個年号中,有的年号還與我國封建王朝皇帝的年号相同。
例如第 56 代清和天皇的年号是“貞觀”,與我國唐太宗的年号一樣。清和天皇(850-880年)是日本曆史上的第一位少帝,九歲時繼位,由外戚藤原良房攝政。清和天皇在位時期統治還算清明,史稱“貞觀之治”。
後醍醐天皇
又如第 96代後醍醐天皇在 1334 年改年号為“建武”,與我國東漢光武帝的年号一樣。這也與當時時代背景有關系,當時的日本君臣颠倒,幕府控制朝政,天皇如同傀儡,後醍醐天皇繼位後,意圖“中興”,所以仿效中國東漢光武帝故事,年号“建武”,把自己實行的親政稱為“ 建武中興”。
另外日本第105代天皇後奈良天皇,年号“弘治”,與我我國明孝宗的年号一樣。
中日兩國相同的年号,有的是中國比日本早,日本是學習借鑒中國年号,如後醍醐天皇學習漢光武帝的“建武”。有的是日本早于中國,中國并不知道這個年号已經在異國使用過了。
如南明的“永曆”,清朝的“嘉慶”,日本早就使用過了。
中日相同年号
到了明治天皇時期,對年号做出了重大改革,仿照中國明清一帝一年号的做法,建立“一世一元”制。
到1979 年的《年号法》規定隻有繼承皇位時才可以更改年号。
年号是在漢文化影響下産生的,因而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漢文化特點,所用漢字讀音均為音讀,沒有訓讀,字義體現出統治者的願望。日本所用年号都基本能從儒家經典中找到出典,不少年号的出典還不止一處。
如近代天皇的幾個年号:
明治:出自《周易》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出自《易經》中“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另外可見《唐書》、《後漢書》。
昭和:出自《書經・堯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平成:出自《書經・大禹谟》“地平天成”和《史記・五帝本紀》“内平外成”。
而最新的日本年号“令和”不再從中國典籍中選擇,而是出自日本典籍《萬葉集》。
“令和”的出處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其中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一般認為此書成書于奈良年間(公元710-794年)。
《萬葉集》
從風格上看,《萬葉集》明顯受唐風影響。
所以日本政府通過新年号,想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并不能做到“徹底”二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