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可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影像學檢查可提示絮狀或斑片狀陰影。
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單憑臨床表現、普通化驗檢查很難區别,雖然有些感染在影像學檢查中具有特征性,但多數情況下,影像學檢查隻能對肺部感染的炎症程度進行判斷。
因此進行有針對性的病原學檢查,明确病因診斷對疾病的治療、預後判斷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是至關重要。
作者丨汪明明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塗片染色檢查
塗片染色檢查是對體液标本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查病原菌。針對肺部感染可取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甚至胸水進行革蘭染色和抗酸染色,臨床上最常用的是革蘭染色。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丹麥細菌學家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HansChristian Gram)發明,染色原料為草酸铵結晶紫、碘液和蕃紅染色液。
其原理是:細菌在經草酸铵結晶紫和碘液初染後,細菌的細胞壁上會形成結晶紫-碘複合物;部分細菌因細胞壁厚、外膜層不含類脂、肽聚糖層厚而緻密,結晶紫-碘複合物不易溶解脫色,經蕃紅染色液複染後仍呈藍色,是為革蘭陽性菌;相反,部分細菌因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結晶紫-碘複合物易溶解脫色,經蕃紅染色液複染後呈紅色,是為革蘭陰性菌。大多數球菌為革蘭染色陽性,大多數杆菌為革蘭染色陰性,鑒别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對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當懷疑為結核分枝杆菌感染時,應選擇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發明,原理是:分枝菌酸細胞壁脂質多,經石炭酸複紅染色後不易被酸性脫色劑脫色,而使菌體保持紅色。抗酸染色多用于肺結核的診斷。
二細菌培養
将采集到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接種于特定的培養皿中進行細菌培養,若培養皿中有菌落出現,再對菌落做進一步的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标本可為患者自然咳出的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或無菌操作中用吸痰管吸出的痰液,部分成人或小兒可采集咽拭子培養。醫護人員在采集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時應注意個人防護。因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容易受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或受培養條件的限制,故對有疑問的檢驗報告需結合臨床綜合分析。痰培養常見細菌有肺炎鍊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等。藥敏報告對臨床選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應高度關注,“S”表示敏感,使用常規劑量有效;“I”表示中度敏感,加大劑量或藥物濃縮部位有效;“R”表示耐藥,用所标注的抗菌藥無效。
三血清抗原抗體檢查
該項目是用已知的病原體抗體檢測未知的病原體抗原,或用已知的病原體抗原檢測未知的病原體抗體。其原理是抗原抗體相遇後可發生特異性結合,産生可見的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技術的關鍵在于試劑的研制,即,要有已知的病原體抗原或已知的病原體抗體。臨床上常用的支原體凝集反應、軍團菌凝集試驗、結核杆菌抗原抗體檢測均屬于血清免疫學檢查。臨床上血清抗原抗體檢查已廣泛開展,臨床醫生在選擇項目時應有針對性。血清抗原檢測陽性,提示有相應的病原體感染;抗體檢測中,IgM陽性提示現症感染,IgG陽性提示既往感染,若恢複期血清抗體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也有診斷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抗體檢測有窗口期,這是因為抗體産生需要一定時間,一般在1周到2周,在窗口期内抗體檢測可能為陰性。另外,免疫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四核酸檢測
通過聚合酶鍊反應(PCR)可對病原體的核酸進行檢測。聚合酶鍊反應是現代醫學的一項技術革命,其以高特異性、高靈敏性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病原學診斷方法。聚合酶鍊反應原理是模拟體内DNA的複制過程,原本以雙鍊形式存在的DNA通過多種酶的作用可以解旋變成單鍊DNA,在DNA聚合酶的參與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複制成相同的另一條DNA鍊(或RNA鍊)。聚合酶鍊反應的主要技術步驟是,引物的設計,模闆的制備,擴增反應等,由此完成對目标的檢測。核酸是生物的遺傳信息,陽性者提示體内有該病原體存在。核酸檢測陽性是很多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金标準和評價療效的重要指标,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當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
聚合酶鍊反應的缺點是,對檢驗設備、實驗室環境和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基層醫院難以普遍開展,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
參考文獻
[1] 高春芳主編. 實驗室診斷新技術與臨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年
[2] 羅明泉主編. 實用臨床免疫診斷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
[3] 朱水芳主編.實時熒光聚合酶鍊反應 PCR 檢測技術.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