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養生節目中,聽到說食物分寒性和熱性。
養生節目
比如高粱的熱性的,木耳是寒性的;豬肉是寒性的,狗肉的熱性的;荔枝是熱性的,綠豆是寒性的。
熱性的羊肉
寒性的蟹
那到底古代中醫是怎麼區分食物的寒熱的呢?知道分類原理之後,你就可能覺得這麼分不靠譜:
比如:
1.以日照是否充足:日照充足的為熱性,比如高粱。日照不充足的,比如木耳。
2.以動物是否愛活動:愛活動的狗為熱性。不愛活動的豬為寒性。
3.以吃完之後,口舌是否生瘡:會生瘡的為熱性。
4.以吃了會熱的為熱性,比如羊肉,吃了感覺冰爽的為寒性,比如綠豆。
但其實這個都是古人依據想象總結出來的,但是這種分類的依據卻并不怎麼令人信服。
古人從食物的寒熱性出發,還發明了所謂的上火和寒氣。那什麼是上火呢?
舉個例子:
比如古人說吃荔枝會上火,所以把荔枝歸為熱性的食物。其實現代醫學是這麼解釋的:成熟的荔枝含有非常高的果糖,果糖是一種不能直接被人體吸收的糖類。雖然它是有甜味的,果糖需要經過在肝髒中轉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但是在轉化的過程中,會消耗掉大量為維生素B2和B6,所以一次性如果吃大量的荔枝的話,體内的維生素B2和B6會被消耗完,而缺少B2和B6的典型症狀就是身體上的粘膜會容易破損,所以從表面上看,比如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就會流血,這也就是所謂的上火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