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西餐,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牛排,牛排作為西餐的典型代表,在中世紀的歐洲,牛排則是皇家貴族們的高級肉品,尊貴的牛肉被他們搭配上了當時也是享有尊貴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調,并在特殊場合中供應,以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
近些年來随着全球化發展,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通,西餐也慢慢的進入到大衆的視野,一些高級餐廳會分别開設法式餐廳、意式餐廳等,“西餐”雖然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在逐漸被淡化,但西方餐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變得越來越流行。作為西餐代表的牛排,是如何刺激市場形成消費文化的呢?
首先根本溯源的說,牛排作為一種烹饪食材,因為牛生長周期長,中世紀歐洲牛肉稀少,物以稀為“貴”,因此牛排往往隻能被皇家貴族們享用,以此牛排在皇室中打上“尊貴”的标簽,而形成牛排的貴族飲食文化,從此,“牛排”以彰顯尊貴身份的代名詞被呈現于西式餐桌的舞台。
到了18世紀,英國已經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國,世界上最早的牛排店開自于英國的倫敦。也就是那時起,牛排這個名字享譽歐洲,傳遍世界!那麼牛排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大家對國内牛肉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電視劇《水浒傳》裡邊武松每次都會來二斤牛肉,三斤白酒,如此粗犷的牛肉吃法。實際上,中西方在牛肉的烹饪方式因為飲食文化的不同,是有巨大的差别的。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大不相同,西方烹饪多以煎烤為主,中國多以炖煮鹵為主。前不久因古代吃牛肉是否如此随意,網絡上吵得沸沸揚揚,原因之一是因為古代牛為耕地所用,市面上不可能有大量的走通牛肉,也有人質疑吃牛肉在古代是否違法。其實根本上來說,在中國古代,西方一樣,牛肉也是極其稀少的存在。同時,在我國的傳統曆史中,要不是非富即貴或天子出身,好的牛肉很難吃到,厚點的牛肉片,也就是所謂的“牛排”一詞,更是無從談起。根據作家唐魯孫書籍《天下味·北平的西餐廳》中介紹到,“牛排”這一飲食符号,在康熙年間,伴随着西餐的引進而出現在一些王公貴族的聚會場所中,而且以沿海地帶開放較早的地區為主,如廣州、上海等地。但即便如此,因為傳統文化等因素,加上我國工業化的落後,牛排依然不能作為常見的食材在民間散播開來。
那麼随着改革開放和我國工業化生産規模的擴大,以及養殖牛的方式發生變化,牛肉也變得越來越普及。随着國人飲食越來越多元化,大家也開始把牛排奉為高端生活的一種象征,長久以來,吃牛排都是一項十分講究的活動——西裝禮服、燭光紅酒是标配,還有一套有關牛排熟度、餐具使用的繁瑣禮儀。畢竟,吃牛排的習慣源于歐洲中世紀貴族階層。所以,當下的牛排文化更多的是繼承于西方的牛黃飲食文化,而隻是少數人餐桌上的禮儀接待。大家在影視劇或者西餐廳,經常可見一對俊男靓女吃着牛排喝着紅酒,盡顯高端優雅,對于平常人說,根本就沒去過西餐廳,對于神秘且陌生的牛排,自然被貼上高端的标簽而被“神化”。
而近些年随着消費升級,牛排這種高檔食材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大大方方煎一塊不帶血的牛排,成為中國人的“牛排自由”。各種電商平台的逐漸興起和發達的物流,讓牛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食材,超市裡面幾乎随處可見,而且價格也不是原先額高大上,幾十塊錢就能在家煎一塊牛排,牛排漸漸的走入尋常老百姓家。從牛排的飲食文化到牛排的消費文化,是從消費的多元化以及消費的親民化開始的。
在國内,盡管牛肉的整體價格還在上升,但是,國人對牛肉,尤其是對優質牛排的消費熱情一直不減。那些購買新鮮牛排的“主力軍”——生活在一二三線城市中的25-39歲的精緻媽媽及白領中産們,他們工作穩定,生活優渥,對生活品質有較高的追求。
《2022牛排消費趨勢洞察》在對比了國内牛排市場供給端商品關鍵詞與需求端消費者搜索詞後發現,在供給端,國内牛排市場産地标識已經成為産品供給時的主要标記之一;在需求端,消費者在消費時則精準到牛肉的具體部位,這也說明國内牛排消費市場的需求更多元化和精準化,消費者根據自己不同的喜愛選擇更為精準的牛排産品。
在牛排市場上,還有一具頗具“中國特色”的存在——兒童牛排。由于兒童的咀嚼、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比成人弱,因此兒童牛排在部位上一般選取瘦肉多、脂肪少、肉質嫩的菲力。一些号稱“專為兒童研發”的牛排,在牛排中添加蔬菜汁調味,更加兒童的口味和營養需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牛排并沒有成人、兒童之分。在餐廳,當服務員聽說有兒童吃牛排時,隻是會減少分量并做成全熟。有人評價:“兒童牛排是一種科幻牛排,是應中國爸媽消費心理誕生的牛排。”
随着中國居民收入的穩步上升,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不斷的推動着消費的生肌,中國人不僅僅要吃牛肉,更要吃好牛肉。相比于豬肉,作為“肉中驕子”的牛肉不僅含有低脂肪高蛋白,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肉堿、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成為很多家庭的理想食物,消費的持續推動,消費者對牛肉和牛排的“内在”要求也不斷提高。
牛排類型:原切牛排、合成牛排、整切牛排
牛排産地:日本和牛、澳洲和牛、安格斯、國産泰川牛、國産魯西牛。
喂養方式:谷飼、草飼。
部位:菲力、西冷、牛小排、上腦、T骨等。
等級:日本和牛A1-15、美國1-8,澳洲M1-M12……
生熟程度:rare、medium rare、medium、medium well、well done。
牛排口味:奶油汁、胡椒汁、紅酒汁、黃油白酒汁、蘑菇汁、茴香汁。
搭配:單甯紅酒、配菜(土豆、蘑菇以及各類蔬菜)
牛排價格:A5神戶牛柳350美元,和牛裡脊肉295美元、炭火神戶牛柳 – 258美元、和牛西冷169美元……
牛排的主要購買人群:一二三線的25-39歲媽媽白領中産。
牛排的消費場景:高端、健身、寶寶、懶人。
45-60%:中青年人群所占比重最高,消費頻度高,消費能力不一;
20-25%:商務人群,消費多元化;
15-20%:白領人群,對環境與感覺要求較高,注重品質與服務,
5-15%:家庭消費的消費能力較高,頻次高,多數針對兒童。
在牛排這件事上,身處亞洲的日本可謂是做了極緻,一塊5A級的日本神戶和牛約合人民币1500元,日本神戶和牛,毋庸置疑的世界最貴牛肉,一頭成年的日本和牛約合25萬人民币,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牛身上最貴的,可能不是牛排,而是咱老祖宗的珍貴中藥——牛黃。
講到牛黃,大家并不陌生,牛黃實際上就是牛幹燥的膽結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一味牛黃的發展史,可謂就是一部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史,可君藥可臣藥,可醫可養。古代醫家出門挂帆看病,懸壺濟世之時,都會尋得拇指大小的牛黃,在牛黃面前,傳統名貴中藥材人參、靈芝也隻能望其項背。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就提及此事,王熙鳳的獨生女巧姐兒突然驚風,而尋便賈府,人參常有,可真的牛黃卻沒有。
牛黃作為中醫藥文化的代表,而牛排作為西餐文化的代表,卻又異曲同工之妙。古代牛極其的稀少,牛肉在西方供給給皇室享用,在我國古代,牛黃相比牛肉,是更為稀少的存在,因其藥效神奇,常常也隻有達官貴人或皇親貴胄才能享用,牛黃的“身份”十分尊貴。
延續幾千年的中醫藥優秀文化,牛黃在曆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約四千多種名方含牛黃的品種就高達650多種,牛黃可謂是百搭之神,且有極強的增效作用。牛黃從皇宮流入民間甚少,但是宮廷應用牛黃的名方名藥卻慢慢的随着時間,惠澤老百姓,如大家熟知的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八寶丹等。但因牛黃稀少,含牛黃的名方名藥無法大量的普及,牛黃隻是作為一種中藥文化。
建國以後,随着醫藥發展,因牛黃難得,含牛黃的名方名藥的核心成分牛黃,隻能以人工牛黃來代替,相比天然牛黃,含有人工牛黃的中成藥品并未發揮其實際的作用功效,而且讓人遺憾的是,許多傳統十分有名的醫藥典籍含牛黃的名藥都無法普惠大衆。90年,我國裘法祖院士、蔡紅嬌教授曆盡艱辛,研發出體外培育牛黃,2004年,國家發文體外培育牛黃可等同于天然牛黃同等使用,并陸續公布,含牛黃的傳統急重症用藥,如西黃丸,安宮牛黃丸,牛黃鎮驚丸、片仔癀、人參再造丸、十香返生丸、五粒回春丸等38種急重症中成藥隻能适用天然牛黃或體外培育牛黃,至此,體外培育牛黃供給全國400多家藥企,數千家醫院,是千萬大衆用戶,牛黃逐步的走入到大衆的視野,有古代尊貴的象征而“飛入尋常百姓家”,體外培育培育牛黃樹立起中醫藥現代化的标杆,代表着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那麼相比較天然牛黃稀少且價格昂貴,體外培育牛黃的價格隻有天然牛黃的三分之一,且随着八寶丹、片仔癀、安宮牛黃丸等含牛黃名品逐步被市場廣泛關注,牛黃文化也越來越多的深入大衆,但是真正将牛黃文化引導至牛黃消費文化的,日本卻更為精緻化。香港是全球天然牛黃的集散地,而全球三分之一的天然牛黃卻在日本(不得不說,在牛排和牛黃這件事上,日本人總是善于做到極緻。)發現日本大大小小的藥店内玲琅滿目的“漢方藥”和牛黃産品,推崇“漢方藥”的日本,開發出許多牛黃的藥品,滋補品和保健品,無論是日常的抗疲勞提振精力,還是保肝護肝解毒治病,含牛黃的産品在日本都大受歡迎,相比國内,受中醫藥文化影響的日本,已經形成了以牛黃為尊的消費文化。
對比牛排消費文化風靡國内,國内牛黃消費升級,應增多牛黃的品類、消費的多元化而逐步的做到市場牛黃品種細分,消費者更為精準的選擇自己喜愛且合适的牛黃産品。
牛黃品類:藥品,滋補品,保健品。
牛黃種類:天然牛黃(分A/B/C級别),體外培育牛黃,人工牛黃
牛黃人群:男、女、老、少
牛黃範圍:提升免疫力,解決上火、平衡代謝、通經活絡、調節内分泌
牛黃搭配:人參、紅參、三七、天麻等
牛黃具有廣譜性和安全性,在大健康領域應用廣泛。未來,随着越來越多含牛黃的名方名藥走向大衆,牛黃的多元化消費選擇與精準化消費場景應用,将逐步形成牛黃的消費文化,成為家庭必備品。
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