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雲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16:23:26

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孔明簡介

雲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孔明)1

孔明

紫陶學院院長,教授,碩導,高級工藝美術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陶瓷藝術大師,紅河學院教學名師。

現為雲南省高等學校設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雲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專家、紅河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紅河學院設計學學科領銜專家、紅河學院建水紫陶工藝傳承與創新方向學術帶頭人。

研究方向:

傳統陶瓷工藝研究,建水紫陶工藝研究。

教學情況:

主要擔任的課程:成型工藝、陶瓷裝飾、陶瓷泥塑、燒造工藝、磨光工藝、陶藝創作。

生平經曆:

1973年1月生于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蒙自市,字常熙,号雅鳳。曾就讀于雲南藝術學院附中美術專業、雲南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1997年進入紅河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傳統陶瓷工藝、建水紫陶工藝。個人持續多年對建水紫陶曆史及工藝展開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近年來,培育組建了國内高校第一個建水紫陶專業教學團隊和研究團隊。紫陶學院主要創建人,紫陶學院首任院長;在國内外建水紫陶研究領域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

學術業績:

建水紫陶研究領域主要成果先後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獎三等獎、紅河州人民政府獎二等獎、紅河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先後主持有關建水紫陶研究方向的各類基金項目11項,獲項目研究資金共計80餘萬元,紫陶代表作品《無釉彩填白陶-雲南映像》、《無釉彩填白陶-春曉》、《無釉彩填白陶-葫蘆絲聲鳥語歌》、《無釉彩白陶-甲骨蔔辭》、《無釉彩填黑陶-滄源瓦語》、《紫陶雕塑-彜鄉煙袅》等先後獲“艾琳·國際工藝獎”銀獎、第十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銀獎、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銅獎、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金獎、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 銀獎、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 銅獎、第四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銀獎、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優秀獎等20餘項;在《裝飾》、《民族藝術研究》、《藝術百家》、《美苑》等國内學術期刊發表建水紫陶學術論文/作品40餘篇/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個人專著《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

主要項目、專著、論文、作品:

01.主持完成紅河學院重大項目“建水紫陶器型及其紋繪藝術研究”2006-2008年

02.主持完成雲南省教育廳項目“清末民初雲南建水紫陶紋繪藝術研究”2007-2009年

03.雲南建水紫陶裝飾紋案“殘帖”的表現藝術[J].美術大觀.2008年

04.清末民初雲南建水紫陶“陶煙鬥”器形及其紋繪藝術[J].美術大觀.2008年

05.“似殘非殘、有殘至美”論建水紫陶裝飾藝術“殘帖”美[J].裝飾.2009年

06.雲南建水紫陶煙鬥與“無釉刻填彩繪”藝術[J].山花.2009年

07.《陶瓷雕塑-彜鄉煙袅》第四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 銀獎 2012年

08.主持完成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數碼技術在建水紫陶産業化發展中的應用研究”2012-2015年

09.雲南建水紫陶中的“工”與“藝”[J].紅河學院學報.2012年

10.建水紫陶工藝特征與文化藝術價值解讀[J].音樂大觀.2012年

11.《無釉彩填白陶-葫蘆絲鳥語歌》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銀獎 2013年

12.數碼藝術在建水紫陶産業化發展中的應用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3年

13.論雲南建水紫陶的曆史、成因與發展[J].美術大觀.2013年

14.雲南民間傳統工藝建水紫陶産業化發展探析[J].美術大觀.2013年

15.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圓鬥裝飾藝術賞析[J].音樂大觀.2013年

16.數碼技術在建水紫陶裝飾工藝中的應用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3年

17.解讀建水紫陶彜族納樓土司黑陶鬥的造型與裝飾特征[J].美苑.2013年

18.建水紫陶的藝術特征[J].大舞台.2013年

19.《建水紫陶-無釉彩填白陶-雲南映像》“艾琳·國際工藝獎”銀獎 2014年

20.紅河哈尼族土司建水紫陶煙鬥的裝飾圖案與文化特征解讀[J].裝飾.2014年

21.雲南建水紫陶煙鬥造型設計的審美價值[J].大舞台.2014年

22.清末民初紫陶名家“建水三王”飾陶作品賞析[J].大舞台.2014年

23.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草書陶鬥”裝飾藝術賞析[J].讀書文摘.2014年

24.建水紫陶産品“陶鬥”上的人物畫裝飾藝術[J].鴨綠江.2014年

25.《建水紫陶-彩填白陶-雲南映象》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金獎.2014年

26.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産品“陶鬥”上的人物畫裝飾藝術[J].鴨綠江.2014年

27.清末民初建水紫陶“陶鬥”上的博古紋裝飾藝術[J].黑龍江史志.2014年

28.紫陶山水出茂元-清末民初建水紫陶名家箫恩榮作品解讀[J]. 紅河學院學報2014年

29.清末明初時期建水紫陶“陶鬥”上的風俗畫裝飾藝術[J].叁花.2014年

30.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産品“陶鬥”上的殘貼裝飾藝術[J].鴨綠江.2014年

31.建水紫陶“陶鬥”上的山水畫裝飾藝術賞析[J].戲劇之家.2014年

32.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行書陶鬥”裝飾藝術賞析[J].中國包裝工業.2014年

33.建水紫陶無釉磨光與彩泥刻填工藝的形成與發展探析[J].華章. 2014年

34.建水紫陶産品“陶鬥”上的花鳥畫裝飾藝術[J].科技風.2014年

35.論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産品“陶鬥”書法裝飾藝術[J].戲劇之家.2014年

36.清末民初時期建水紫陶産品陶鬥上的民俗圖案裝飾藝術[J].青年與社會.2014年

37.淺析建水紫陶“陶鬥”裝飾工藝的特點及其藝術價值[J].才智.2014年

38.主持紅河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重點項目“工藝美術專業學術帶頭人”2014年

39.雲南建水陶瓷發展曆史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 2015年

40.主持完成雲南省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紫陶學院的構建路徑研究與實踐”2015-2018年

41.《建水紫陶-無釉彩填白陶-春曉》第十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 銀獎 2015年

42.主持完成紅河學院重點項目“基于産學結合的陶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5-2018年

43.《建水紫陶-紅彜家園》中國曲靖陶瓷藝術作品邀請交流展 一等獎 2015年

44.《建水紫陶-白陶彩填-佤族紀元》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百花杯”銅獎 2016年

45.建水紫陶-雲南·印象·雀之靈之一、之二[J].藝術百家.2016年

46.主持紅河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重大項目“支撐建水紫陶産業轉型升級專業群建設”2016年

47.專著《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16年

48.《建水紫陶-滄源瓦語系列之克羅克》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 優秀獎 2017年

49.《紫陶學院的構建案例》紅河學院第八屆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2018年

50.《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雲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三等獎 2018年

51.《建水紫陶-彩填黑陶-佤族印象》雲南省第十二屆工藝美術“工美杯”金獎 2018年

52.《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紅河州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二等獎 2018年

53.《建水紫陶-白陶彩填白陶-甲骨蔔辭》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 銅獎 2018年

社會評價:

以下内容節錄來源于《中國藝術報》、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文藝網(2016年6月27日):标題“對話形上之思的形下之器-記孔明的“陶鬥”研究及其創作”

……在涉足建水紫陶研究之前,孔明經曆了從雲南藝術學院附中、雲南藝術學院到中國美術學院長達十餘年的院校學習過程,其作品創作從技法到審美上都受到了中西方繪畫的深刻影響,但從藝術層面上來說,多年來在院校形成的嚴謹的繪畫基本功成了他後來進行陶藝創作的素養基礎。在從事建水紫陶實踐創作研究的初期,孔明也碰到了許多困難,包括制泥、拉坯、修坯、繪制、刻填、壓坯、燒造等建水紫陶工藝制作的技術性問題,但他憑借毅力、天賦以及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循序漸進,在短短的十餘年内,掌握了建水紫陶的各項制作工藝,并運用這些技藝創作了許多精彩的紫陶作品。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雲南本土的各種日常形象,還是經典的文人圖式,經由原汁原味的建水紫陶工藝躍然陶上,與相得益彰的器型渾然一體,關于生命與文化的思考便由此娓娓道來。在他創作的優秀作品中,以獲得“艾琳·國際工藝獎”銀獎和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的《無釉彩填白陶天球瓶組合——雲南映像》最具代表性,該作品由三件陶器組成,器形的創作靈感源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官窯流行的天球瓶造型。瓶體裝飾圖案以雲南的孔雀和植物為題。從表現的具體内容來看,在這組作品中運用“孔雀”這一特定題材來進行創作構思有着十分深刻和突出的象征寓意,一如孔明所述:“雲南是孔雀的故鄉,孔雀是雲南的标志和符号”;就表現技法而言,變化豐富的畫面效果,是通過建水紫陶特有的絞泥彩填、分色彩填、單色直填和原色補填方式來完成的,圖案中的孔雀、植物、山石等在具象表現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運用了簡化和誇張手法進行處理,畫面充斥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既是對自然的讴歌,又是對生命的禮贊;“天球瓶”雖為明代以來的傳統經典器型,但其淵源卻關聯于當時中國與西亞的文化交流,它本身即是文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變化的一種結果。正是基于對這一藝術規律的深刻認識,孔明在制作器型時才能夠大膽創新,根據刻填裝飾畫面的需要大幅度縮減瓶頸,削去瓶肩,突出瓶腹,從而達到器型與裝飾内容的統一。與紙上繪畫不同,影響刻填裝飾的效果貫穿整個制陶工藝過程的始終,為了追求最終的雅緻色調,瓶體均以白泥作坯,經還原燒成後呈現出淡淡的青灰色,多種高飽和度、低純度的彩泥統一于其中,既富于變化又顯得穩健、沉着。其娴熟的技藝一方面來源于多年如一日的勤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與建水紫陶工藝大師們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在他創作的一件件精美的紫陶作品中,可以看到詩畫交融間的筆墨既滿帶紙上的淋漓灑脫又滲透着金石的铿锵與厚重,“澄懷觀道”的禅意境界盡在其間。

孔明的陶鬥美術研究及其創作之路是思考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問題而做出的個體實踐,他的成果為建水紫陶這一優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創作範例;同時,也在普遍性的層面上為探索邊疆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的途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當然,對于孔明個人的藝術生涯來說,這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以下内容節錄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年4月17日)标題:一種陶文化的十年追溯之旅—評《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

紅河學院的孔明教授(現年43歲,雲南蒙自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于20世紀末期開始關注建水紫陶,并于2000年始對建水紫陶展開了較為系統的學術研究。在當時很少的一些尚不成熟的,乃至零星的曆史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他深入尋訪制陶前輩匠人,遍訪古窯遺迹,從民間藏家手上四處搜集“古陶鬥”的實物證據,曆盡艱辛,耗時整整十年終于撰寫完成《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一書。從着手研究的一開始,他就意識到,陶藝是一種體驗性極強的文化形式,無論是制作的工藝過程,還是賞玩品鑒的階段都需要親身參與。為此,他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還展開了大量的制作實踐。十年來,在曆史求證與藝術體驗的往返中,孔明教授逐步找到了恰當呈現建水紫陶曆史文化的途徑,即建立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曆史梳理到文化體驗,從工藝形式到精神内涵的活态文化表述方式。他在本書中,嚴謹而簡練地梳理了建水紫陶的發展曆史,清晰明了地描繪了建水紫陶獨特的工藝流程,更憑借從民間收集和拍攝到的大量實物圖片生動地呈現出建水紫陶的文化韻味。并通過對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的詳盡評說,梳理了建水紫陶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其審美内涵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點明了建水紫陶與當地少數民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從而在漢文化、地域性、民間性三個層面相融合的框架中凸顯了建水紫陶的獨特性。

《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全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建水紫陶概述、建水紫陶古陶鬥概述、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古陶鬥珍品美術。第一部分共有兩章,第一章精煉概括地陳述了建水陶瓷的曆史,包括地方的曆史沿革、自然與人文的特點、古窯址的分布、建水陶瓷曆史的時代劃分;第二章對建水紫陶的産生背景、曆史發展、工藝流程、産品分類作了介紹。集中挖掘了建水紫陶的文化淵源,并探究其産生與發展的社會動力,為逐步揭示建水紫陶的具體精神内涵建立了宏觀的曆史坐标

著作的第二部分,通過陶鬥及其裝飾工藝的形成與發展、陶鬥裝飾工藝的特點及其曆史價值、古陶鬥的種類共三章,較為系統地呈現了陶鬥作為建水紫陶發展至鼎盛時期主要産品的具體形态,以及它與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關聯,真實地再現了五千年華夏文明在面對世界格局裂變時所經曆的危機,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現出來的堅韌、頑強的生命力。該部分對陶鬥的分類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它為進一步整理散落于民間的實物樣本提供了條理化的思路。

在為讀者建立起關于陶鬥的整體形象之後,著作的第三部分進入到文化精神層面的分析,以較為典型的陶鬥産品作為例證,深入地探讨了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該部分的内容分别涉及到陶鬥與中國書法裝飾、陶鬥與中國文人畫裝飾、陶鬥與少數民族圖案裝飾、陶鬥與中國傳統民俗圖案裝飾之間的聯結關系。從結構上看,這四個章節的内容似乎是一個分類陳述,但就其中探讨的問題來說,實際上揭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作為漢文化在雲南邊陲地區傳播的重要中心,臨安古城(今雲南省建水縣)内外的衆多古迹已經顯示出它與中原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而古陶鬥上傳統的詩、書、畫、印的裝飾則從更微觀的角度見證了這一點。同時,少數民族圖案在陶鬥裝飾上的應用又體現了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此外,當把這些充滿原生意味的圖案同來自中原的中國傳統民俗圖案放到一起時,會發現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層面其實有着許多可以貫通的觀念。至此,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不是一本關于地方陶藝曆史介紹性的簡單書籍,而是一本以地方陶藝為例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獨特著作。

盡管著作的第三部分已經就一些陶鬥作品展開了十分具體的分析與評述,但按整體上的目标來說,作者希望分享的體驗還不夠。因此,作者在第四部分對清末民初時期的古陶鬥珍品又分别進行個案研究。該部分占據了全書共三分之一的篇幅,對每個古陶鬥的評述涉及到作者簡介、實物尺寸、造型特征、燒成顔色、磨光程度、裝飾内容、裝飾工藝、技法與風格、文化意蘊、美學判斷等内容。其中,對于陶鬥裝飾書畫的内容典故、風格技法、文化意蘊等,均展開了非常細緻的考據與分析,而更重要的是把所有形式因素綜合起來的美學判斷。該部分雖然是由55個獨立的個案研究組成,但對審美精神的體悟始終貫穿其間,以小見大地将民族文化置于讀者眼前,再加以對照精美的實物圖片。由此,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審美取向都具體化了,閱讀成為把玩古陶鬥的情境體驗,這也正是作者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過程中所獲感悟的分享吧!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殊亮點,則表現在書中所列舉論述的建水紫陶古陶鬥原先都沒有名稱,每一個陶鬥的題名都是孔明教授經反複推敲後題加的。這一行為的價值和意義對于本書來說尤顯重要,其既牽涉大量的考證問題,也觸及文化理解的問題。前者需要豐富的古代文學和文化專業知識以尋繹考證的線索,後者需要深厚的古典修養以概括古陶鬥的文化意義。隻有在二者完美結合以後,這些古陶鬥所隐藏的文化信息才能夠得到揭示,所呈現的文化價值才能夠得到升華。盡管這是一件并非一定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務,但孔明教授不但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相當完美。可以說,孔明教授對每一個古陶鬥的“命名”過程,是在一種新的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激活這些古陶鬥的古典文化價值,從而賦予了這些古陶鬥以新的文化審美和認識的過程,這樣的工作,無疑是創造性的。陶鬥在孔明教授的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這是一般的研究做不到的,因而也使本書具有了研究與創造兼備的鮮明特色。

可以說《中國建水紫陶古陶鬥美術》是一本集陶藝曆史、陶藝文化、陶藝美學研究于一體的學術專著。作者基于嚴謹的學術态度,依據大量的實物實證材料,對于一些需要進一步拓展的問題,則審慎地為後續學者的研究留下路标。本書以曆史概述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不僅為我國的陶瓷曆史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而且也為宏觀的曆史叙述提供了有益的補充。本書的問世,對建水紫陶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不僅有着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同時,還能夠改變建水紫陶在全社會的認識向度,提高其文化聲譽和商業價值,人們也将藉此書打開進入紫陶文化世界的大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