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看起來很貴的男生穿搭

看起來很貴的男生穿搭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20:13:11

本篇原創文章源自DT财經(ID:DTcaijing),文 字 | 卷心菜、編 輯 | 王朝靖、設 計 | 鄭舒雅、董道力。

有人說:“中國男性在全球相親市場上沒有多少優勢,恐怕有一個原因就是穿衣審美。”當然,這不能都怪男性。

許峻(化名)近期在優衣庫剛買的短袖,隻穿了一天就成了居家服。因為他在兩周内,看到 8 個人穿了同款。“我知道優衣庫容易撞衫,可在我眼皮底下能夠這麼頻繁撞衫也是頭一次”。

和許峻一樣,如今的男性在穿衣服這件事上遇到了一個頗為尴尬的處境:一邊越來越在意穿搭,一邊又仍然困在隻買快時尚、酷炫土和黑白灰裡。

當代男性有多在乎穿搭,知乎上,類似“男孩子怎麼穿搭會顯得更帥氣?”、“有什麼幹淨利落的夏日男生穿搭嗎?”、“有哪些适合年輕人穿的男裝服裝品牌?”的問題被熱議。小紅書上,“男生穿搭”有超過 105 萬篇筆記,“穿搭 男”有超過 187 萬的筆記。抖音上,“City Boy”相關話題的視頻播放量超過 2 億,有的人或許還不知道 CityBoy 是啥,就已經在跟着學習穿搭。

然而給中國男性的男裝選擇并不多。許多打着“國潮”旗号的品牌,常常被認為太青春,男性年紀一大穿起來有“幼稚”感,而老牌男裝,又常常給人“老舊土”的過時老爸印象。不少國産男裝積極轉型,想要摘掉“土味、叔味”的标簽,但轉變消費者刻闆印象并不容易,對審美尚有幾分主動的男生也更多在 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裡“尋寶”。在服裝行業,女性消費者掌握着絕對的話語權。但是,她們中有許多人在給伴侶買衣服時會感慨比給自己買衣服難得多。

如果說男裝品牌的發展短闆是外因,那傳統觀念的限制,就是男性不善穿搭的内因。即便身處 2022 年,男性太關注穿搭,仍然會讓人覺得不專業、不穩重、業務能力差。“成功男性都像紮克伯格和喬布斯一樣,體恤牛仔褲,基礎款第一”、“隻要穿得舒服就行”。中國有男裝,但沒有男裝文化,即便現在男裝行業已經逐漸成熟,有設計感的男裝品牌已經不少,男性在穿搭的輿論上,仍然比女性有更大心理包袱。

我們想了解現在的男性,他們自己是怎麼想的,他們穿搭觀是怎樣的,他們現在的衣櫃裡都是啥樣。以夏裝為例,我們采訪了三位男性:

因為失戀改變衣品,靠微信群友來指導買衣服

韓昱(化名)在ZARA買衣服,一邊嘗試搭配,一邊拍照給群友提建議。這是他買衣服時的常規流程。

看起來很貴的男生穿搭(翻了直男們的衣櫃)1

我想改變穿搭,是因為追求女生失敗。

我是92年的,至今母胎Solo。三番四次的追求失敗後,對自己很不自信。因為對形象不滿意。我不喜歡拍照,不管是自拍還是他拍,我都很抵觸。

現在的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穿衣品味,這種自信來自身邊朋友的反饋,朋友圈發照片的頻次也明顯增多。現在健身後還會在朋友圈曬自拍。這要是在以前,我都不知道我哪來的自信。

早一些時候,我想買一件比較貴的襯衫,跟群友說了後被制止了。他們告訴我,其實沒必要買這麼貴的單品,因為大幾百的價格可以搭配出一到兩套全身的衣服。對我來說,在買衣服這件上,群友對我是授人以漁。

剛開始注重穿搭時,我把衣櫃裡的衣服挨件拍照給群友,在他們的建議下有的扔掉,有的當成居家服。

出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了《粉雄救兵》,這是最喜歡的一檔時尚節目。喜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它給我提供具體的穿搭建議,而是讓我看到了通過改變自己從而找回自信的可能。我每一季都會追,你會發現原來人真的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變好的。

隻要願意邁出去第一步就好了,而且這個世界對于願意改變自己的人都是很溫柔的。那種打破封閉自己的殼,從裡面走出來勇敢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感覺,真的對我有很大的鼓舞。

我過去是典型的理工男穿衣,屬于沒有穿搭的穿衣。因為在事業單位上班,平時工作就是簡單省事的工裝。以前的我都是黑白灰三件套或者一身黑,雖然不會犯錯但沒有特點。

我現在最常買的品牌是C&A,ZARA和優衣庫,這些品牌屬于是“一種品牌能搭配出來一身”的類型。C&A更休閑,我買了很多他家的衣服,後來C&A的網店關閉讓我覺得可惜。優衣庫更舒适,但是設計感就差很多,我買了很多優衣庫的聯名純粹出于為愛發電。

我以前并不會去了解這些品牌的特點和區别,甚至也說不出幾個快消品牌。短褲T恤和襯衫是我現在夏天的标配,比如小白鞋、牛仔短褲、打底白T和淺藍色襯衫的搭配就很符和我的風格。我現在的微信頭像就是這個造型。

衣服都是老婆買的,隻有要辦婚禮才考慮挑衣服

程軒(化名)下個月就要進行婚禮,最近他帶着老婆給自己置辦新婚衣服。這是他第一次如此認真選購衣服。認真不僅僅因為他要結婚,而是因為他平時真的不關心穿搭。

看起來很貴的男生穿搭(翻了直男們的衣櫃)2

我是一名工作六年的程序員。

說實話,我周圍同事其實穿格子衫的很少,因為很醜。我們都是把簡單舒适都是放在第一位,并且的确不會特地注重穿搭。

據我觀察,程序員裡穿得精緻的十有八九技術一般。

對我們來說,穿衣服就跟寫代碼一樣。代碼就是要追求簡潔明了,寫的花裡胡哨的反而是做無用功。比如,打底T恤和運動外套最能代表我的形象。因為寬松 、舒适、自由。

我不是一個會花時間研究衣服的人,所以這套搭配應該是“花最少時間得到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代表。有了老婆後對我在穿搭上影響并不大。

我大學期間和工作後在穿搭的風格基本一緻,偏年輕化休閑裝。我現在的衣服都是老婆買的,如果硬要說區别的話,可能在風格從年輕化變得相對偏穩重一些。

我平時很少買衣服,最近一次還是買羽絨服。GXG的夏季款、李甯的春秋款、優衣庫的内衣算是我買的比較多的品類。主要還是這幾個品牌的款式都比較簡單。

我是比較典型的理工男,加上工作環境偏IT,周邊男性的風格也主要以休閑裝/工裝為主。總體來說,我的穿衣風格既不出彩也不出錯,也沒有要深入研究的動力。夏天,我 T 恤五六件可以一周換着穿。

關鍵的是,我覺得買衣服無法給自己帶來愉悅感。買數碼産品和吃吃喝喝不比買衣服有意思嗎?而且,現在又要炒股又要還房貸,搞錢帶來的享受是買衣服不能比的。

再過一段時間,我就要結婚了。說實話,當你有了老婆,有了家後,穿的舒服就行,好不好看不關心了。你還想去吸引誰的注意呢?

抖音算法每天都在督促我買衣服

“許老師,你不要再穿得像個學生了。哪個經理職位的人還會穿可愛的米老鼠在身上的?稍微正式一點。”許峻跟好朋友吃飯,又一次被嫌棄了。

看起來很貴的男生穿搭(翻了直男們的衣櫃)3

肉眼可見,我這兩年更新衣服的頻次很高。

我在廣告傳媒行業工作。這一行的從業者普遍都會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因為工作氛圍相對自由,所以在穿搭風格上比較多樣。相較于體制内從業者,傳媒行業的穿搭可以配得上“光鮮亮麗”。

或許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在這兩年也越來越在意“自己穿什麼”這件事,甚至開始有些所謂的“偶像包袱”。

我最早工作時的穿衣風格很單一,顔色不是黑就是灰。不太在意品牌這件事。在比較長的時間裡,我買衣服還是在海瀾之家。

随着交際圈的擴大,你會不經意開始發現自己的穿搭風格不太适合你的工作氛圍。最大的突兀就是,我在一個需要經常跟年輕人打交道的行業裡顯得過于老氣。從那時候開始,我試着去換風格。

憑着自己對“好看”的膚淺認識,我買過一些自認為好看但其實跟我很不搭的衣服。印象裡,ZARA 出過一款襯衫外套是帶有裙擺的。

我在《這就是街舞》裡看過張藝興穿過類似的。可是,當我穿着這件外套去公司時,雖然回頭率很高,但從同事的眼神裡我知道“我和張藝興并不一樣”。這件外套我就穿了兩次,後來被我剪掉裙擺送給了親戚當工作服。

類似的“浪費”還有很多。比如為了不顯老氣,我買過一些有可愛圖案的衣服。但被别人說幼稚,我就當成了睡衣。

我現在的體會是,當你沒有一個好的指導老師時,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穿搭風格可能就得花點錢。

我不得不承認,抖音算法的強大。我現在每天打開抖音,五條視頻裡有三條都是跟賣衣服有關的内容。不管是品牌專賣店的直播還是穿搭博主的教程,他們都在用不同的安利方式督促我去買衣服,每一句話每一個畫面都踩在我的穿搭痛點上。比如前一秒的畫面還是挺着啤酒肚的拉跨造型,後一秒就變成高級帥氣的 city boy。因為我也有啤酒肚,這種安利就忍不住讓我想加入購物車。

我現在買衣服基本以 ZARA 為主,和一些小衆的獨立工作室品牌。這些工作室品牌都是在抖音的安利下收藏并篩選的,價格相對便宜款式也多。我衣櫃裡現在有 10 件 T 恤 3 件襯衫。盡量保持一個簡單、幹淨、年輕的風格。

在我看來,男生對于自己的穿搭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因為工作原因,我的周圍同事或者接觸的客戶其實都有自己的風格,你需要在合适的場合有體面的着裝。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單身狗,你需要接受一個事實,一個相對得體的衣品對自己是加分項。

我講個故事,有一天穿着一身黑去見異性好友,她說我今天穿得還不錯。我對她表示疑惑:為什麼今天的一身黑又好看了?她說因為今天這件黑色T恤上有一些紋路的設計感。

你看,這就是異性在乎的細節。

寫在最後

我們或許要接受一個事實是,被許多男性認可的關于“怎麼舒服怎麼穿”的穿搭觀念如今正在接受大衆審美的考驗。某服裝品牌所倡導的“男人不止一面”,還處于一種口号的早期階段。

大衛·馬克斯在《原宿牛仔》裡寫道:“日本品牌們都非常善于創造故事。最好的故事是你可以說一個非常紮實的曆史故事,去解釋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與過去有關。”日本時尚雜志成為了日本男裝時尚走向全球的關鍵。

反觀國内的本土品牌,我們尚未找到這樣一種體系化的故事和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