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利他思維出自哪本書

利他思維出自哪本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09:24:59

利他思維出自哪本書(讀這本書後才明白)1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是偶爾在書友的書架裡看到,剛開始讀時感覺作者的觀念過于陳舊、片面,主要是還寫得有點啰嗦。後面讀過一章後有點驚訝,很多要素描寫得很是深刻。

寫這分享也有擔憂(怕杠精噴),畢竟很多人喜歡直接簡單的,隻喜歡看自己想看的東西,自己不喜歡的有一萬個理由來排斥。認真靜下心來讀一些深一點的東西才能有成長,畢竟方便面天天吃會讓人精神萎靡,不利于健康。

這本書寫得比較細,但是慢慢讀下去,會收獲很多。我每次讀這本書時,都有足夠的動力。這動力來源于,遇到了身邊的人确确實實是如書中所說,不管是團體組織,還是人情關系,而越讀越佩服作者早已将我國民性說得很透。

“中國人格的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組織”的,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壓縮,不懂得為自己争取權利,整個“人”都被壓得很低,另一方面又缺乏紀律,無須對一己之行為負責,也少尊重别人之權益。中國人的“人我界限不明朗”,人格之依賴性,以及“桃源”情結,都易衍生自戀狂式的“萬能的幻覺”。”大多數成年人其實是精神上未斷奶的巨嬰。成人兒童化,少年的老年化,實際上是自我壓縮的人格,弱化個人的體現,環境如此。

“中國人對“人”下的定義,正好是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鏟除的,而這個定義就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個“二”字,亦即是說,隻有在“二人”的對應關系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

“中國人的“仁”指的是這樣的一種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心意感通,亦即“以心換心”,并且,在這種雙方心意感通的過程中,理想的行徑必須是處處以對方為重。”書中指出的現象在今日仍然比比皆是。

簡言之,兩人成"仁",取代個性。因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這模糊,讓人情之間有很多空子可鑽,使人與人之間總是處于一種分不清的狀态。你我的界限消失,也就有了沒來由的侵犯。

進一步,自我的一切都得由外在的他人來定義,所謂面子,所謂合群,所謂明理,天理,都是來源于他人的界定。而這就造成:沒主見、沒創新精神、一切看他人眼色行事,重視人情世故大于法律及科技文明,直到清朝末。再就是對精神的忽略,因為精神來源于對自我,個體的反思和觀照。所以哪怕是所謂的"頂尖人才",原型也是儒家的聖人,隻要民可安,身體之安,一切以"穩定"為主,從來無關精神。

儒家思想影響了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結構,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要求我們合乎道德禮義的規範,中國有特色的良知系統,中國人的身是必須由自己對别人的心去導向,也是必須由别人的心去組織,缺乏自我自主的意識。由領袖與團隊定義自己,逆來順受,他制他律的人格,把人當作工具,不尊重内在的自我,導緻私人狀态不理想。

在中國文化裡,個體的“自我”肯定,總必須借助别人的表态。因此,“做好人”,正是為自己賺取“道德上的優越性”之最佳方法。

至于在中國人之間,如果一個人想在社群中出頭做一點兒事,特别是想當社群領袖的話,就必須處處替别人着想,尤其必須關懷别人生活上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以德服人”。這其實仍然是完成“自我”之舉,隻不過它是在人情的磁力場中展現的,因此好像比其他“個體化”的自我完成的事業顯得更為“無私”。這就是經常說的:這是為了你好!其實另一面是控制你。利他是利用人的貪婪,對别人對你的感恩進行利用。…… 在另一方面,想控制别人者,也會導引出處處替對方着想的“人情”邏輯。

中國人對自己對别人都隻有“人身”觀念,而沒有“人格”觀念。

至于中國人“安身”與“安心”的傾向,卻是要求别人來“定義”自己,因此也就必須由别人的“心”去組織自己的“身”。

中國人的“身”是必須由“心”去照顧的。能照顧人“身”者,就可以“得人心”。因此,在中國人的文化行為裡,屈服人的最佳辦法就是“攻心為上”,而其捷徑則為“身”。換言之,中國人的“良知”是可以用“人情”去颠覆的東西。孟子說“仁者無敵”,的确是摸到了“心的文化”之基本邏輯。

中國人認為:“人”是隻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體現的——他所有社會角色的總和,如果将這些社會關系都抽空“人”就被蒸發掉了。因此,中國人不傾向于認為在一些具體的人際關系背後,還有一個抽象的“人格”。存天理滅人欲,難于維持人格的完整性。

中國文化要求每一個人做到的,是一種不生不死的狀态。一個人不能太愛憎分明,因為,自己愛的東西得不到,自己憎的東西推不開,都會引起極大的痛苦,因此,唯一的麻醉劑,就是處處于感覺不冷不熱的中間灰色地帶,以便對自己失去控制的外界達成一種絕緣體的效果。于是,逐漸地就使自己與自己真正的感覺失去聯絡,覺得好的與壞的都無所謂,反正生活就是那麼一回事。事實上,一個連“自我”這個領域都沒法确立,而且與自己的生命力失去接觸的人,也的确隻能如此。

罪惡感”是“自我”這個完整形态對本身内在狀況産生的焦慮,以及對本身存在條件的質疑。至于“安心”則是必須把感情找一個地方安放,就如同找尋慈母的懷抱一般。因此,在中國人的情形中,社會意識往往會與愛國意識合流,而且有讓後者壓倒前者的傾向。

當個體與群體利益相沖突時,所有大衆都會勸你以大局為重,可是小的群體如果不被尊重,何來的群體。

文章來源于人間路上

備注:部分内容引用于《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文。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