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的鐘聲,把田野呼叫,惺忪的大地,向太陽微笑。
鐘聲飛向那,藍色的天邊,清脆的音波,在林裡回旋。
銀白的月亮,隐落在河上,河水正奔流,濤聲多響亮。
寂靜的山谷,走出了睡鄉,鐘聲消失在,道路的遠方。
1914年
往下看
賞析:這是葉塞甯以鐘聲為主題寫的一首田園抒情詩,同樣也是葉賽甯早期的作品。十七歲的他從教會師範學校畢業之後來到莫斯科,從事校對員并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的課程,這首詩是以他的家鄉梁贊省為背景寫的,充滿了田園的甯靜。
通讀整篇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是用一種描繪寫實的手法,但是在這種清晰的景物刻畫中,又給人一種眩暈的清新感。我們随着詩人筆下的鐘聲,仿佛看到了蘇醒的田野,朦胧的旭日,湛藍的天空,茂密的森林,還有銀白漸隐的月光,奔流的大河,寂靜的山谷和狹長的道路。我們随着詩人刻畫的這些物象,思緒漸漸被帶入景中,又從詩的景中被放遠拉長,令人陶醉。
下面還有
感悟:我看的這本《葉賽甯抒情詩選》是一本翻譯本,因此可能很難感受到原文的那種文字律動的韻味。前幾日與本篇又是葉賽甯早期的作品,或許在内涵上不是那麼豐富,但是我喜歡的就是他早期的這種田園風格,這種開闊,明朗,甯靜的感覺讓我很舒服。當然詩歌的欣賞都是千人千面,而且又各有喜好,沒必要較真。
我們常說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認為沒錯,雖然我們整日生活在忙碌之中,不妨把詩歌當作一種調味品,從另一個視角來吸取營養。當我們被中國詩的含蓄與意境熏陶的同時,不妨也去感受一下國外詩歌的開闊與明朗。
雖然我并不是一個水平很高的文化人,但是我認為文學作品是人看的,而且具有普世的特點,我做的事情隻是提供一種視角和理解,讓普通老百姓對詩歌更加親近。我們不應該把優秀的作品束之高閣,尤其是現在媒體通暢的時候,更應該讓他們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大衆的視野中,讓它們在老百姓中發光發熱。
前幾日看了一個小文,作者對當下販賣焦慮的營銷文章甚是不滿,對優秀的作品不被曝光憤憤不平,我覺得實在是沒有必要,我們應當理解目前良莠不齊的文化環境,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這種現象。我們更應該努力地去寫一些更有内涵,更少戾氣的作品出來,去平息焦慮,而不是助長這種風氣。
寫到這裡明顯有些偏題了,可能也是被詩人的這種恍惚的清晰思維帶走了,這篇“借題發揮”的小文權當是抛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創作者投身其中,提供更多更寬闊地視野,讓高高在上的作品走出來曬曬太陽。
敲黑闆,劃重點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與評論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關注我,每天分享優質的原創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