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舉,最有名的例子無疑是範進了。中學課本裡《範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範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範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
受一些現代文學、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認為中國古代讀書人,起碼得中個進士,然後才能去做官。但是,為什麼範進隻是中舉,他就樂得屁颠屁颠的瘋了,就被胡屠戶稱為文曲星下凡呢?中舉後的範進可以做到什麼樣的官呢?
清代讀書人怎樣才能當官清朝當官途徑較複雜,其中,舉人、進士、特科、五貢、蔭生在各種入仕途徑中屬于正途,是最正統的出身。
所謂蔭生,因為祖宗積德,長輩身居高位,或是為國捐軀被皇帝恩賜的做官資格。
五貢,指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貢”者,貢于王庭之意,貢生即地方貢生源于朝廷。一般由各省學政根據政策考核選取人員上報朝廷,經禮部铨選做官,也可經考試入國子監讀書。
特科是清政府試圖籠絡知識分子并對科舉施行改革而舉行的選士,僅僅在康熙、乾隆兩朝各舉行過一次博學鴻詞科。顧名思義就是選取博學且寫得好文章的人才,不論是民是官,不論是秀才還是舉人,隻要獲得地方督撫推薦都可以參加考試,一經考取直接可以當官。
博學鴻詞科始于唐朝開元年間,像唐朝著名中興宰相裴度、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等都是通過博學鴻詞科而被選拔出來,大文學家韓愈則是落榜生。
古今唯一經濟特科狀元雲南石屏人袁嘉谷
清末1903年,還舉行過一次經濟特科,選取對經濟建設有見地的人才,然而,沒過幾年大清就亡了。
上述幾種正途由于不具備常态化,因而科舉的進士科在仕途中處于絕對優越地位。對于大多數的科舉者來說,他們所向往的和必須走的道路是通過會試得中進士,以求取更好的前程。
“身經百戰”的讀書人一名讀書人,要走到金字塔的頂端,需經曆三級考試:
第一級是童試,先啟蒙再苦讀,然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而成為秀才。一般每個州府每年隻有三十個名額,均分到各縣大概也就隻有5人左右。
第二級是鄉試,秀才參加本省組織的鄉試,通過後為舉人。“鄉舉”一語見于《周禮》,指由鄉裡向朝廷舉薦人才。漢朝的察舉制,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不過不需要經過考試。隋唐時期建立科舉制,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制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慶典之年适逢正科之年,則改當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後一年舉行。《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鄉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
鄉試于八月舉行,亦曰秋闱。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于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
江南貢院,清代最大科舉考場戊子科(1888年)
第三級是會試和殿試,鄉試後的第二年,舉人入京參加會試,通過後稱為貢士;貢士再參加殿試,将會試錄取的“貢士”排定名次,由此才算得中進士。
清代會試于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闱)。
清承明制,不過清朝在明朝南北中卷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最終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會試,開始施行按省确定中額。即以各省入京的應試人數,按照一定的錄取比例,确定各省錄取名額。
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49名(1646年),最少一科為83名(乾隆五十八年)。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之後有一輪複試,到這兒基本不再刷人,隻是排定一二三等位次,除非是真的差,通過舞弊混上來的。複試後參加殿試,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胪(公布名次),此後成為定制。
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傳胪後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成績也分一、二、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複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而以朝考成績為主。一般說來,考到殿試二甲以上、複試、朝考一等,稱為“四數”,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而明清時内閣中樞基本都來自于庶吉士。
複試、殿試、朝考均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等。
稀罕的舉人老爺與會試一樣,清代鄉試也是分省定額,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鄉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稱副貢。
放榜時,由第六名寫起,末名寫完後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魁”。現在民間喝酒時猜拳行令,最著名的酒令就是“五魁首”。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挂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
人們一般認為考中進士的難度是最大的,其實謬矣,明清科考,鄉試是難度最大的一關。
有清一代,舉人共有十四萬多名,共舉行了112次殿試,總共錄取26849名進士,考中比例大概是1:6。而鄉試,各省應試的儒生大大超過錄取中額。康熙五十八年,江西省入場士子12000餘人,江西的鄉試中額隻有90人,應試人數與中額人數比例為134:1。但是,江西省并非士子最多的省份,其它重視教育的省份懸殊更大。按照中額數,均分到各縣,考中舉人大概就是每個縣的第一名。
每年考取的秀才相當于縣裡的前五名,鄉試三年一科,要考中舉人,必須是全省前一百名,相當于從這三年中每年縣裡的前五名中脫穎而出,而且,還有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那麼多的複讀生,其難度可想而知。
清朝科舉考試的“号房”
《儒林外史》中,範進屬于廣東人士,清初順治年間,廣東每屆鄉試隻能取90餘名舉人,到了乾隆時期改為72人的名額。範進他老人家考了廣東省第七名,這是一個很高的名次了。
成為舉人也就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所以平日裡高高在上,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才會來和範進叙情,并且一出手就是五十兩銀子、一所三進宅院的見面禮。
裝運食物等用品的箱籃,士子們帶入科場的考籃的常見形制
小說中,範進最後中了進士,甚至做了山東的學政,但是,假如範進最終沒能考中進士,是不是沒有官做呢?
大挑制度的形成清初,官吏來源缺乏時曾規定舉人可以擔任知縣,随着官吏隊伍的健全,隻有進士才更有可能授予官職。乾隆四十九年會試,在參試的舉人中有年屆90歲者一人,80歲以上者20人,70歲以上者5人,結果沒有一人中式。
舉人衆多,中進士又是難上加難,緻使大部分舉人二三十年之内都難以任職。于是,大挑之法運應而生。
大挑,就是從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中挑取任職。乾隆年間成為定制。一不看學識,二不拼文采,隻是看這些舉人的外貌條件。挑選的主要标準是身材、臉型,按照“同田貫日氣甲由申”的八字決,所謂“同”,指面方體正;所謂“田”,指舉止端凝;所謂“貫”,指體貌颀長;所謂“日”,指骨骼精幹。如果外貌有這四種特征,那麼恭喜你,你就會被挑為上等。所謂“氣”,指形相不正;所謂“甲”,指上寬下削;所謂“由”,指上窄下粗;所謂“申”,指上下皆銳而中粗。如果外貌屬于這四種情況之一,那麼,很遺憾,你出局了。
也就是說,清代的大挑是以顔值定勝負。
“大挑”最初每6年舉行一次,1814年起改為每12年一次。皇帝派出的王爺負責看相貌挑選,吏部負責把舉人分組帶領引見。
每屆大挑,每二十人為一組。先唱三人名挑一等,任用為知縣(正七品);三人挑出後,繼唱八人名,這是不被錄用的,俗稱“八仙”,這些人全都出局,回家繼續準備三年後的會試;其餘九人不唱名,以府學學正(正八品)、縣學教谕(正八品)等教職任用。
如果知縣無空缺,可以通融出任府經曆(正八品)、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縣丞(正八品)。如果學正、教谕無空缺,可通融選用訓導(從八品)。
範進中舉前,胡屠戶罵範進時,說了一段惡毒的話語:
“你不看見城裡張府(張鄉紳)裡的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樣尖嘴猴腮,也應該撒泡尿照照自己”
在考取舉人之前,範進以童生身份從二十歲應考,考了二十多次都沒有考上秀才,隻因最後一次考試被周學道可憐,選中為秀才,才有了他後面的故事。範進時年五十四歲,如果他三次考不中進士的話,年屆六十、相貌醜陋的範進參加大挑,極有可能被歸為最下等的八仙,屬于陪跑者。最好的結果也隻能評為二等,去一個縣裡的清水衙門當教委主任(縣學教谕)。
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大挑”使大量落第舉人看到了希望,獲得了當官的機會,打破了正常進士出身出任官員的規矩,挑戰了僵化的科舉制度。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其他信息,或者說相貌與能力之間存在某種正相關要素,大挑從相貌出發選人,與從楷法取士一樣,具有一定的道理。現今社會的人才招聘,除了看檔案以外也要經過面試,好的相貌自然能為自己加分。
但是,大挑隻以相貌為憑選拔人才,設計不嚴密,選拔标準不嚴謹,主觀性很強。而且,很難絕對地說一個人的能力與外貌有什麼必然關系。
閻敬銘
例如,陝西讀書人閻敬銘(大荔縣人),早年參加會試屢屢敗北,繼而參加“大挑”打算走捷徑進入仕途。但他個頭矮小,臉象個棗核,兩隻眼睛一高一低。 他參加“大挑”時,剛跪下來,就被主事親王高聲喝道: “閻敬銘先起去!”一時間被羞辱得狼狽不堪,灰溜溜地離開。閻敬銘隻得繼續報考下一科的會試,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恩科考中進士,并進入翰林院。後來曆官湖北布政使、山東巡撫、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在經濟、軍事、财政等多方面事務上都卓有建樹,為晚清一代名相。
因此,為防止人才遺漏的“大挑”制度,本身是很不嚴肅的。如果一個政府把選拔官員的标準确定在類似相貌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上,就是荒謬和不可取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