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課程?在遼甯省沈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課程之間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學校通過打造“融 課程”體系,嘗試打破學科界限、融入真實生活,讓學生在無邊界的知識天空中自由翺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國際金融課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遼甯省沈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課程之間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學校通過打造“融 課程”體系,嘗試打破學科界限、融入真實生活,讓學生在無邊界的知識天空中自由翺翔。
————————————————
教育要生長在學生心裡。遵循“讓學生經曆100個世界”的理念,遼甯省沈陽市和平區望湖路小學構建了“融 課程”體系,将課程建設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核心要素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課程體系将核心素養的落實融入各學科之中,旨在打通學科間的聯系,打破學科間的界限,同時以生活為教材,讓萬物入課堂,實現“融通兒童與生活,融貫中國與世界”的育人理念。
學科滲透——找準鍊接點
學校在不打破學科結構的前提下,以某一學科知識為圓點,有邏輯地鍊接相關内容,整合各種生活資源,既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又融入真實生活世界,使課程内容更加接近生活。
鍊接學科知識。以“數學 課程”為例,在學習“倒數”一課時,教師将語文學科的“回文聯”、美術學科“倒影成像的建築物”引入課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學生一邊品讀着對聯文化的妙趣橫生,一邊欣賞着藝術家利用對稱所營造的圖案美感。這時,教師适時地引出數學中具有同樣特點的數——倒數,巧借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水到渠成地為學生初步認識“倒數”掃清了障礙。又如,一名教師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引導學生從字母、漢字、國旗、交通标志中找軸對稱圖形,感受不同文字和不同文化,既拓寬了學科視野,又在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延展生活資源。将生活中真實、生動的素材融入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提問“學校選拔參加區級籃球比賽隊員,我們班如何從李明、王軍、孫偉中選擇一人作為主力隊員”,同時提供了他們過去的投籃比賽成績。學生分别求出3人進球數占投球總數的百分比,很容易比較出推選誰更合适。在“小數乘法”一課中,教師結合沈陽市創建衛生城市活動開發教學内容。教師問道:“如果請你們做老師的助手去購買打掃衛生用品,應該如何做好預算,如何選擇商家?”學生貨比三家,利用之前學過的統計知識開展小組讨論,選擇多種方案,最後利用學過的小數乘法解決了問題。
汲取文化養分。教育不能隻局限于教學本身,應将教學置于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例如,一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時,介紹了我國數學史上關于圓的研究記載:《墨經》中的“圓,一中同長也”,《周髀算經》中的“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另一名教師教學“圓的周長”時,運用多媒體介紹我國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使學生對“周三徑一”的說法有了深刻理解。
學科融合——找準統整點
學科融合以“科學 課程”為突破口,将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課程融合在一起,通過學科内部的縱向統整和學科間知識的橫向統整實現跨學科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在内容上體現了較強的廣泛性和綜合性,涵蓋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等領域,各領域與其他學科内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學校在梳理各學科内容時發現,各學科的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方法等均有重合之處。以“水”這一教學内容為例,無論是科學、道德與法治還是綜合實踐、地方課程均有涉及,如果将相關内容進行有效統整,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學習水的相關知識,而且可以有效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在充分研讀各學科教學内容的基礎上,學校确定了以“主題 模塊”的形式設計教學内容,即統整相關學科内容确定單元主題,每個主題又細化出不同模塊,模塊之間與主題之間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同樣是教學“水”這一内容時,學校設計的單元主題為“趣味生活坊之水的奧秘”,希望學生從身邊最熟悉的現象入手來認識水、了解水,由這一主題又細化出了“探秘水”“神奇的水”“生命之源”等模塊,通過不同角度讓學生感受水的重要。
“主題 模塊”的内容設計力求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選取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素材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融合、基礎學習力與個性潛能相融合、認知發展與實踐成長相融合。
學科集群——找準生長點
學校重視學生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找準師生生長點,以學科集群的方式豐富課程内涵。
挖掘教師資源。學科集群是1 X結構,“1”是指一門國家課程,“X”則是學科教師基于兒童需求、興趣、志向等元素開發的延伸、拓展性課程。學校鼓勵教師有效發揮自己的特長,以“融 課程”理念為指導,憑借對學科内涵的理解有效确立學科專項研究内容,以學科集群方式豐富課程,既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又促進學生專項技能的同步提升。例如體育學科開設空竹、籃球、體育舞蹈、長繩、短繩等專題訓練課程,音樂學科開設豎笛、排箫、口琴、葫蘆絲、口風琴等專題訓練課程,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兒童畫、線描畫等專題訓練課程。
提供展示平台。專題訓練課程在國家課程的框架下,長期堅持對學生的專長進行培養,真正有效實現了“讓每個學生掌握一項基本技能”的理念。學校還努力通過“校園吉尼斯”“校園個人才藝展”“校園創意節”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專項才藝的舞台,豐盈學生的生活與世界。
學科活動——找準實踐點
教育的魅力在于學生能将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隻有真正重視、體驗、關注自然界萬物,方能喚醒、打通内在的感官和感悟。“融 課程”希望讓生活成為學生的教科書,用多樣化的實踐給學生創造無限生長的空間。
為了讓學生接觸更為廣闊而真實的世界,學校有針對性地設計主題式學科實踐課程,引領學生去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
在三年級“身邊的植物”這一主題學習中,教師設計了“我的田園夢”主題式學科實踐課程,包括“農事小學堂”——邀請家長志願者進課堂,向學生傳授種植知識和技術;“農事體驗課”——各班分組包地開展種植活動,體驗種植的樂趣;“農事小諺語”——通過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或上網查找,學習農事學問、豐富農業知識;“農業新科技”——分批走進生态園,感受農業新發展;“農業小日記”——堅持做好觀察日記,記錄農作物的生長,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可貴品質。
在流淌着生活氣息的實踐課程中,學生親近泥土、親近自然,成為快樂的耕耘者、積極的探索者。通過參與種植實踐課程,學生不僅增進了對植物的認識,還提升了對植物的探究興趣,也加強了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學生還深刻體會到,收獲勞動成果需要堅持不懈的付出和頑強的毅力,更加懂得感恩與珍惜。
“融 課程”一直倡導真實的學習,嘗試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在完成真實世界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獲得技能、豐富交往、形成品質。
開展“DIY創意手工樂器”這一學習項目時,教師并未脫離學生當下的學科學習内容,從“聲、光、電”這些單元的核心知識出發,關注現實生活,設計項目式學習。項目的驅動問題包括:(1)選取身邊的一隻玻璃杯,敲打它,聽它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特點?(2)相同的玻璃杯裝入不同高度的水後,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3)你還能用身邊的哪些物體及方式發出聲音?(4)疫情下的一場“相信未來”線上義演唱響中國,你們想用什麼樣的音樂方式鼓勵身邊的人?源于真實問題的項目活動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裡,用多種方式深入探究聲音的産生、聲音的變化規律、音高的形成等内容,甚至自主創意制作樂器、創編音樂。
“我和多肉有個約會”這個項目是根據科學教材“身邊的植物”這一單元進行整合的,教師設計了兩個驅動問題:(1)通過調查身邊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看看他們都喜歡種植什麼植物?(2)你想種植哪種植物,說出你的理由。這兩個驅動問題會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前期調查,學生通過親手種植一盆多肉,學習多肉種植方法并探究“葉繁殖”技術,最後還會制作多肉盆景和多肉知識圖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選擇各自感興趣的植物,制訂不同的種植計劃,完成一次多肉的“葉繁殖”培育;學生還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分享經驗,體悟生命的成長,經曆了一次“真問題”的探究。一次項目學習的完成,不僅意味着驅動問題得以解決,也意味着學生的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溝通交流、信息分析、觀點表達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學校希望“融 課程”不是單一的課程傳授,而是着眼于學習過程給學生帶來的改變,向着“跳出教材,回歸生活;着眼現實,放眼世界”的目标不斷前進。
(作者單位系遼甯省沈陽市望湖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5月26日第6版
作者:劉 文 丁 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