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在問,歐洲的冬天到底有多冷?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是不是會凍死?
這個問法兒本身就有毛病。
首先,咱們得普及個地理知識,同樣的維度,歐洲要比中國更暖和一些,比如英國倫敦雖然比哈爾濱更靠北,但人家冬天的平均溫度卻要比咱們高出個好幾度,北歐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不是西伯利亞那樣的地獄級别的生存難度,但你大晚上走個腎也會滴尿成冰。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身是不成立的,歐洲老百姓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不一定會凍死,但如果沒有取暖的能源一定會。
俄羅斯天然氣的本質其實是個成本問題,說白了就是燒俄氣比燒煤、燒木頭便宜,歐洲不是沒有替代能源,而是替代成本太高了。失去廉價的俄羅斯能源,歐洲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自二戰以來,歐洲的能源消費主要靠進口。2019年歐盟消耗的能源61%靠進口,自己隻能生産39%,能源結構主要包括36%的石油産品、22%的天然氣、15%的可再生能源、13%的核能和13%的固體化石燃料。
在歐盟的進口能源中,石油産品占了2/3,天然氣占了27%,固體化石燃料(也就是煤碳)占了6%,而俄羅斯是這三種能源的最大供應國,另一個是挪威。
俄羅斯的天然氣占到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41.1%,挪威占到了16.2%,其餘的則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中東的卡塔爾。
歐盟進口的原油中,26.9%來自俄羅斯,其餘來自中東、北非和中亞。
歐盟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達到了60%以上,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煤炭的依賴分别為40%、30%和20%。
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就下定了結論,認為整個歐洲都離不開俄羅斯,這就好比你看過二手月季的演唱會,就覺得東北人都會唱歌就是唱二人轉,等于一棍子掀翻了一船人。
歐盟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經濟體,但你可别忘了,人家組織裡可是塞進了27個成員國,這裡面有工業強國、也有打工的小弟,有洗錢的金融老炮兒、也有躺平的愛與正義的使者,他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也完全不一樣。
比如像盧森堡、塞浦路斯這樣的小國,人口面積和咱們的縣城差不多,雖然90%以上的能源全靠進口補給,但進口總量那是少得可憐;
東歐和南歐的能源進口比例也比較高,像德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都超過了60%,但大家注意哈,這裡面隻有德國離不開俄羅斯,其他國家進口能源的渠道五花八門,俄羅斯能源隻是其中之一。
北歐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挪威本身就是能源淨出口國,瑞典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了40%,核能貢獻了30%,能源缺口的主要仰仗旁邊的挪威。
而法國,雖然在耗能上僅次于德國,但人家核電水平超級強,不但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核能生産國,還是電力的淨出口國,法國電力的76%來自核能,其次是水力發電,石油和天然氣隻占發電總量的9%。
而且法國常年在非洲布局,特别是油氣資源豐富的北非,除此之外還從中亞、中東和北美買油,俄羅斯的石油産品隻占法國能源進口的18%。法國的天然氣主要靠挪威,其次才是俄羅斯和阿爾及利亞。
總體來說,歐盟對能源進口依賴度非常高,但不代表離開俄羅斯天然氣就要全民斷氣,比如南歐國家靠近地中海,對面就是油氣豐富的中東和北非,沒了俄羅斯的北溪一号,還可以從地中海拉條管道緩口氣兒,無非就是讓土耳其從中揩點油;人家北歐雖冷,但好在身邊還有挪威和北海油田,再冷的冬天,燒幾根木頭忍忍也就過去了。
真正離不開俄羅斯的是東歐,尤其是德國和波蘭。
翻翻波蘭的血淚史就能明白,波蘭人對老毛子的感情極為複雜,所以在西方集體制裁俄羅斯的第一時間就跳出來舉雙手雙腳贊成,在去俄羅斯能源化的道路上,波蘭一度表現得非常不理性。
2021年波蘭進口了俄羅斯90億立方的天然氣,雖然同比下降了6.1%,但仍然占到了進口總量的41%。同年又大幅增加了沙特和挪威的石油進口,把進口俄羅斯的石油的份額由73%降到了57%。
波蘭真正缺的是煤。
在波蘭,80%的電力靠煤炭,46%的居民要靠燒煤取暖,波蘭不是沒有煤,而是開采成本高,遠不如俄羅斯露天煤礦來的便宜。2020年波蘭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約有940萬噸,占到波蘭煤炭使用量的20%。
大家可能就要問了,不就是20%嘛,這比天然氣和石油的進口占比低多了。可問題是,今年4月波蘭響應歐盟的号召,全面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這就是20%和0的關系。
所以剛到7月份,波蘭的老百姓就開始囤煤了,波買不到國産煤的人就跑到鄰國捷克買,即便這樣仍有40%的波蘭人根本沒有足夠的儲備。
為此我還特意查了一下波蘭冬天的氣溫,他們最低氣溫也就零下5度,所以晚上睡覺多穿點衣服,雖然冷點但不至于死人。
不過有些事就怕你拆開了看,人家西歐鼓搗碳中和十幾年,早就不用煤發電了,不買俄羅斯煤炭也就不買了,而波蘭就着實看不懂了,你一個靠燒煤給德國人打工的國家,居然也跟風湊熱鬧,除了能口嗨一下俄羅斯,剩下的全都是反彈傷害,老百姓燒不到煤還是次要的,工廠沒有電那才真的要命。
波蘭用自殘的方式殘害俄羅斯,這得是多大的仇恨啊!
比起以上各國,德國的情況最糟。
在德國的能源結構裡,煤、石油和天然氣占到了消耗總量的80%以上,三者比例不分上下,但這三大能源的最大供應方都是俄羅斯,其中石油産品占到了30%,天然氣占到了66%。
由于最近這幾年德國被極端天氣折磨得非常酸爽,老百姓普遍要求節能減排,但又受到日本核災的影響,反對政府搞核能,所以德國政府在過去十年,一邊減少煤炭發電,一邊加大進口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本來俄羅斯的北溪二号如果開通,德國天然氣的進口量可以翻一番,淘汰核能和煤炭的兩大終極目标差不多就可以實現了,但俄烏開打直接搞砸了德國政府的計劃。
不過大家别搞不清狀況,老百姓挨凍算個啥,受不了可以跑到南歐或者土耳其避個冬,愛蘇丹已經号召土耳其的黑店早點磨刀了,實在走開不燒點煤球或者木頭忍忍也就過去了,一百年前歐洲人不也是這麼過來的?
真正受影響的是工業!
民用沒氣不至于凍死,工業沒氣那經濟就徹底完了。
幹過工廠的老闆都清楚,天然氣和實業強相關,沒有天然氣就沒辦法保證電力供應,沒有足夠的電力,那實業就得停工停産。
這就好比你靠呼吸機續命,突然有人給你拔管一樣,雖然可以搶救一下,但替代時間和成本根本不給實體産業喘氣的機會。對于工業國來說,斷氣就等于拔管,俄羅斯不賣天然氣,受傷最重的是德國。
咱們就拿德國的幾個支柱産業來說,比如汽車、玻璃、化工和有色金屬,停電就意味着停産,特别是化工企業,天然氣除了用于發電外,還是生産化學産品的原材料。
如果天然氣的供應量持續大幅減少,那工廠停産還隻是一方面,長期下去就隻能考慮把生産重心向其他國家轉移,比如中國,事實上德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已經開始行動了,它們計劃全面推進廣東湛江的一體化基地項目,總投資達到了100億歐元,預計2030年完成。
還有德國的鋁業,由于天然氣價格上漲,電費也跟着漲,預計德國的有色金屬産能将減産50%,其餘的公司要麼被收購要麼就無限期關門歇業,産能再想恢複那就非常難了。
由于德國工業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給,一旦俄羅斯完全停止向德國供氣,那德國30%的工業将面臨停工停産,三年内将損失近5%的GDP,随之而來的是德國提前去工業化和歐洲産業鍊的重新洗牌。
咱們都知道,雖然德國在歐盟經濟實力榜上排名第一,但由于二戰犯過錯,在法國人面前總是矮一截子,所以在這次的對俄制裁中,法國一直非常主動,而德國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跟随。
即便德國人預判了俄羅斯的反制,也沒辦法躲開法國人早就挖好的坑。因為法國和德國在衆多工業領域都是競争對手,如果德國工業倒下了,法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其他的像什麼意大利、荷蘭這樣的小作坊也能分到一杯羹。
而倔強的俄羅斯,同樣内傷嚴重。大家要知道,天然氣這個東西不好存儲,一旦開采出來就得趕緊賣掉,賣不掉就隻能燒掉,據統計,自斷氣以來俄羅斯每天都要燒掉上千萬美元的天然氣,這可比扔幾顆精準制導導彈費錢多了。
歐美集體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卻反手拔了德國人的管兒,石油、天然氣就隻能打折賣給其他國家,搞得整個歐洲都苦哈哈的,但其他買油、賣油的大戶全都快樂了起來。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一共從俄羅斯購買了235萬噸液化天然氣,同比增長了28.7%。有意思的是,3月中旬中國和歐盟簽訂了相關的輸送協議,預計在10月之前,累計輸送給歐洲52艘液化天然氣。
大家可不要誤會哈,實際上咱們還是相對含蓄一些的,大量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從其他國家如美國進口過來的天然氣,反正自己也用不完,不如順手加個運費賣給歐洲,也算幫人家渡個難關。
而印度人就實誠多了,光是5月份就購買了俄羅斯2400萬桶石油,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倍多,問題是,它那點工業底子哪裡用得了這麼多油,實際上印度人前腳從俄羅斯買油,後腳就拉倒歐洲高價轉賣了,單靠做中間商賺差價就拉動了不少GDP。
真正賺大錢的是美國。
今年上半年美國生産的液化天然氣有70%以上都賣到了歐盟和英國,總價值超過了200億美元,由于歐洲天然氣價格一路飙漲,歐美兩個市場的天然氣差價已經達到了10倍之多,美國公司每一艘運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船,可以賺到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再加上美國的軍火商和糧食企業也趁火打劫,美國在這次俄烏沖突中那是賺的盆滿缽滿。
對于美國人來說,放眼全球都是一茬一茬的綠韭菜,如果割不了對手的韭菜,那就去割隊友的韭菜。在這個全球比爛的年代,比的就是誰先扛不住、誰先倒下,在國家利益面前哪有什麼情誼可言?
美國鼓勵烏克蘭與俄羅斯戰鬥到最後一滴血,同時它也準備讓歐洲流幹最後一滴血。歐洲的老百姓将要面對的是電費飙漲、抖腿過冬和物價上漲的考驗,而德國面臨的是企業要麼停産、限産、要麼大幅漲價或者提前去工業化的窘境。
全球都在薅歐洲的羊毛,而歐洲卻在等着薅德國,隻能說美國用實力再一次把歐洲玩出了新花樣。
此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