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醒了冬眠的花朵,喚起了打鼾的蝴蝶。小鴨子“嘎嘎”叫着遊下水,仿佛在對低垂的柳枝說:“你好,你好。”在這個特殊的春天,孩子們縱然戴着口罩,無法相聚,仍能敏銳地感受到盎然春意,收獲小小的驚喜。隔樓相望的朋友,微信傳遞的筆記和期盼已久終于綻放的山茶花,都将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溫暖的回憶。
歸來·花開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三(1)班石嘉禾
打開窗子,一陣夾雜着花香的暖風撲面而來。院子裡的迎春花早已綻放,滿眼都是屬于春天的勃勃生機。可就在這麼一個美麗而舒适的春天,我們因為一場疫情的突襲,無法相聚。
周六偶然得空,全家遊覽了一次鳳凰嶺。我們沿着彎彎曲曲的台階往上爬,把明媚的陽光披在身上,把随風紛紛飄落的杏花瓣戴在頭上,把山上突兀的岩石踩在腳下。隻是,人人都戴着口罩,無法看到臉上的微笑。
春天,本不該是這樣。春天的盎然生機不該隻有藍天、碧草和綿綿的細雨花香。我站在山水之間,眼前滿是人們蒙在臉上的、五顔六色的口罩。在疫情陰霾之下,人們雖然無法盡情享受春天,但也不願辜負這春天。
霧籠雲歸,轉眼間,當我沉浸于春天的無限美好之時,當我感歎于人們對美的執着追求之時,太陽,已在默默地西沉。她将片片金黃灑在山巅,為人們留下明媚。我看着山尖上那簇光亮,看着山坳間盛開的杏花,好像突然明白了。
春天每年都會歸來,繁花适時便會盛開。我想,這漫山遍野的盎然春意,也在等着我們歸來吧!草長莺飛,嫩柳剛抽了新芽,楊樹剛長出枝丫,幾隻蒼鷹在藍天白雲間翺翔,大自然的春天需要的隻是我們去發現它,走近它。伴着每一個金黃的日落,伴着每一個浪漫的日出,我們總會等到春日歸來,等到繁花盛開,等到一切帶着美好和希望,歸來。
聯想到在抗疫一線奮鬥的人們,北京市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圓滿完成任務,伴着滿城春花歸來。打開關閉已久的窗子,偶然出遊,便發現春日如此美好。我們期待這場疫情能早日過去,盼望陽光能透過雲層照下來,直照進人們的心裡。
春天,有舞姿婆娑的細雨,有默默伫立的青山,有跳躍歡騰的山澗,有你我在一片繁花似錦中歸來,再走向郁郁蔥蔥的未來。
指導教師 王愛紅
隔樓相望
171中學懷柔三中初二(10)班王博琛
上完網課,走到窗邊向外眺望。樓下,幾棵柏樹泛着綠,土地上也有了綠色,充滿生機,好像在暗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正在接近勝利。這時,陽光斜斜地射入對面樓房的一扇窗,一個身影躍然出現。他扭扭脖子,伸伸胳膊,伸伸腿。那也是一位學生嗎?他也剛上完網課?
我默默地望着他,充滿了好奇。我的手擡起來,想和他打招呼,但很快又放下。我知道他沒看到我,我們交流不了。
“鈴鈴鈴⋯⋯”“上課鈴”響了,這是我為了讓自己養成好習慣而設置的鈴聲。我又看了一眼對面,人影沒有了,準是也回去上“課”了。
40分鐘的答疑,大家讨論得熱烈而投入。
下“課”了,我又望向對面,他沒有出現。
第二天,天陰沉沉的。一天的網課結束後,我又走到窗前,這時我看到的不是他的身影,而是他的頭。他似乎也看見了我,把頭伸到窗口,用手圍成大喇叭的形狀,仿佛在大聲喊着什麼。
他似乎在喊:“你上完課了嗎?這幾天過得怎麼樣?在家裡無聊不無聊?”我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反正激動地點着頭,用力地點着頭。他又指指手機,仿佛要和我交朋友。我的頭如搗蒜一樣點着,在窗前站了很久。當晚,我拜托媽媽去要他的聯系方式。
第三天,媽媽上班回來,遞給我一張紙條,她說:“這就是你昨天說的那個新朋友的電話。”我一步跨入房間,走到窗前,看到他正在等我!我掏出手機,撥通号碼,裡邊響起渾厚的聲音:“哥們兒,還好吧?”我不知道說什麼,隻是一個勁兒地點頭,内心還有一點兒想哭的沖動。或許是很久沒有和朋友面對面地交流了吧,現在即使隔樓對話,也讓人如此激動。
我太懷念學校了!懷念老師和課堂,懷念和同學、朋友一起打鬧的日子。現在即使被老師批評一頓,我也覺得幸福。
或許,在家學習,我的自律可以讓我學到同樣的知識,但是不能消泯我内心的孤獨與渴望。
宅家兩個月,竟然隔樓交到一個朋友,真是太幸運了!我單調而枯燥的日子頓時被友情渲染成的彩虹照亮。
我們相約每天下午同時在家運動。隻要時間一到,兩扇窗前就會各有一個鍛煉的身影,他們和着手機裡相同的音樂節奏,一起律動着。
指導教師 王桂雲
湖邊遐想
北京市第171中學初一(4)班 張睿清
讀書不覺春已到。我已經兩個月待在家裡沒有出門了,假期前制定的跑步計劃也泡了湯。随着疫情好轉,我決定嘗試恢複鍛煉,戴上口罩去公園跑步。
一出門,清風撲面而來。我竟從枯枝敗葉的冬天,一下子進入了嫩芽初出的暖春。行人多了不少,大家仍然戴着口罩,但人們的步伐不再匆匆,走在春天裡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啊!
進入公園,柳樹已經完全綠了,那微微發黃的嫩綠給人一種清新透亮的感覺。楊樹還沒有被春天染上翠色,隻在向陽的樹梢,星星點點地有一些嫩葉。沿着湖邊跑,不時聽到喇叭裡播放“請各位遊客戴好口罩,保持三米以上安全距離”等提示。我不由得捏捏鼻子上的口罩,生怕一個沒留神,就讓病毒乘虛而入。
湖邊種着一排玉蘭樹,玉蘭花還沒開,隻能看見枝頭大大小小倔強的花骨朵,白中泛着棕色。此時的玉蘭花沒有樹蔭裡盛開的迎春花那樣燦爛,更沒有蜜蜂、蝴蝶圍着它團團轉,好像不太引人注意。玉蘭花的花期不過一個星期。但我知道,在好多花朵之中,玉蘭含苞待放的時間最長,似乎是在積蓄能量,等着春天最需要它們的時候再盡情開放。想到這兒,我的腳步慢了下來,不禁多看了幾眼這矗立在樹群中的玉蘭。
終于跑到了湖心,這裡熱鬧了很多。人們雖然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但都在運動。有人在打羽毛球,有人在踢毽子,還有人在跳繩,大家其樂融融。我仰望萬裡無雲的湛藍天空,遠眺波光粼粼的湖面,盡情享受暖暖的春光。
站在橋上,隻見湖中一群鴨子緩緩遊過,不時“嘎嘎”叫上幾聲,再撲騰撲騰翅膀,弄出層層漣漪。我猜,看到寂靜了兩個月的公園有了人氣,它們也很開心吧。
萬物已然複蘇,希望正向我們走來。我相信,抗疫勝利之日已經不遠了。
指導教師 洪晔
人間清歡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初二(8)班付高暢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閑暇時,再次打開那本翻了許多遍的《人生最美是清歡》,不由得心生感慨:我曾經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有許多時間,放下課業,過過“清歡”的生活;可當我真正在家日複一日地品茗賞花時,卻很不适應,甚至開始煩躁、情緒低落。幸好,還有那人、那花和那狗陪伴我,讓我慢慢打開心結,在這被新冠疫情籠罩的“柳暗”中,看到一片耀眼的“花明”。
那人,溫暖心田
那天,正當我為無法回學校而傷感時,手機裡突然傳來一條消息,是一位同學提醒我該交作業了。我拿着手機,心裡很感動。雖然疫情讓我們不能見面,但同學之間的情誼沒有改變。
自那以後,我們每天都通過微信溝通。每天下課,我們都會談論課上未理解的問題,課後互相給對方發筆記。筆記的字裡行間流露出深厚的同學情誼。每收到一篇筆記,我心裡都暖暖的。一天晚上,那位同學發來了自己的畫,還邀請我一起畫。于是,此後每一個寫完作業的晚上,我們都一起畫畫,互相切磋畫技。雖隔着屏幕,隔着距離,我也從那位同學身上感受到了溫暖。
那花,綻滿枝頭
暖春喚醒了沉睡一冬的山茶樹。一夜之間,幹枯的枝條上鑽出許多粉紅色的花苞。小院裡的這棵山茶樹已經連續兩年隻結花苞不開花了。今年卻不一樣。清晨醒來,我望向牆角,一朵山茶花竟然悄然開放。我驚歎:這花怎麼開了?!姥爺告訴我,萬物皆有靈,她可能是看今年這場疫情讓我們有些消沉,就把積蓄的力量展示出來,開出漂亮的花來鼓舞我們了!
一天又一天,山茶花越開越多。那天中午,我走出屋門的一刹那便嗅到濃郁的香氣,不禁向牆角望去:山茶花開滿枝頭,開得那麼燦爛,香得那麼沁人心脾。我心中的煩悶頓時被濃郁的花香趕跑了。凝視着花瓣,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抗疫勝利的希望。
那狗,依舊活潑
每天下課,走出屋門,踏入院子,迎上來的便是我家的兩隻狗狗。它們不論嚴寒酷暑,總會陪在我身邊,用輕柔的毛發蹭我的腿。而我每每看到它們,就會忘掉心中的苦悶,陪它們玩耍。疫情期間,出不了門,兩隻狗狗就是我在家最好的夥伴。它們陪着我,讓我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過得快樂而充實。
那人,那花,那狗,是這個春天陪伴我的精靈。我知道,我們波瀾不驚的日子背後,是無數抗疫戰士的悉心守護。正因為有了他們和這一切,今年的春天變得格外溫暖。
指導教師 付紅
校園裡的梧桐樹
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五(4)班王馨懿
往年此時,每當夕陽西下,校園裡每個角落都彌漫着從食堂飄來的陣陣飯香。此時,同學們正在那棵大梧桐樹下談天說地,追逐嬉戲。
想念你,校園裡的大梧桐樹,因為你見證了我的成長。
一年級時,懵懵懂懂的我踏入這座美麗而溫暖的學校,第一次見到這棵梧桐樹,它還不像現在這麼茂盛,它的枝丫還都那麼稚嫩。
五年了,梧桐樹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照料下,變成校園裡獨特的風景。春天,它長出嫩綠的葉子,葉片在陽光照耀下像翡翠一樣透亮。夏天,它像一把大傘,将跑得滿頭大汗的我們輕輕籠罩,生怕我們中暑。秋天,它累了,葉子飄落下來,像是讓我們拾起夏天的記憶。冬天,有雪的日子裡,它會披上潔白的衣裳,給我們帶來無限驚喜。
梧桐樹,你還好嗎?我想你了⋯⋯
2020年,本想過一個放飛自我的寒假,殊不知病毒悄然來犯,讓我們的假期如此奢侈而漫長。已過開學季,校園便成了我夢中常常想起的地方。媽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常常夢見那棵梧桐樹,夢見自己在梧桐樹下,和同學們談天說地,嬉戲打鬧。
聽,耳畔傳來梧桐樹葉輕輕的搖擺聲,它仿佛在告訴我:世界上有一千種等待,最好的那一種,叫做來日可期。
指導教師 聶擁軍
“微”生活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高三(3)班黃鑫瑞
近年來,社會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微小說⋯⋯“微”生活已經無處不在。
人們的工作日益繁忙,完成公事的時間尚且不夠,很難将大塊時間分給私事。于是微博、微信等“微社交”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微信,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增進了人們的感情。人們隻要在完成工作、學習之餘花上幾十秒,便可與人交流,獲取信息。以前動辄幾個月甚至一年多才能見面的人,現在随時想聊就聊。“微社交”增進了遠隔萬裡的人們的感情。
微小說和微電影也是“微”時代的産物。一些短小精悍的劇情可以迅速打動人心,也使人們從中獲得知識與道理。作品的好壞無需用長度去評價,曆史上不也有很多精彩的短篇小說打動人心嗎?既不占用大量時間,又能使人從中獲益的作品是“微”時代的積極産物。
有人認為,“微”時代讓我們思想變淺、語言變短、眼界變窄。我認為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偏頗。
我們欣賞和使用“微”,并不意味着我們忘記了愚公移山的執着精神,忘記了厚積薄發的工匠精神,忘記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文明成果。我們隻是希望很好地利用“微”的長處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微”可以讓有價值的事情更加凸顯出來,這有助于人們總結經驗,獲得新思想。“微”也讓語言更加凝練,人們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最豐富的情感。“微”還可以讓媒體生産出更加短小精悍的新聞産品,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内獲取海量信息。“微”這麼有用,不用豈不可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