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綿延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絲路文化、長城文化和邊塞文化。 為了積極落實國家旅遊局全域旅遊發展要求,站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上,搶抓“一帶一路”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大機遇,2017年嘉峪關市主辦、首嘉文化旅遊産業園承辦的“首嘉創客”全國創意設計大賽,重獎征集嘉峪關市LOGO與吉祥物。歡迎全國創客關注、參賽!】
方言是某個社會内某一地區人們所使用的具有本地特點的語言。方言屬于全民語言的分支,是全民語言的地方變體。不同方言間在語音方面存在聲母、韻母或聲調上較明顯的差别,甘肅話、河南話、四川話、廣東話等在語言上都有明顯差别。如“日本”的“日”,不同方言的人就有不同的讀音,東北人讀“日(yì)本”,陝西人讀“日(ěr)本”,上海人讀“日(shǐ)本”。同一個“日”字就有“一”、“二”、“十”三個不同的方音。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在詞彙上也有差别,如甘肅人稱“媳婦”,陝西人稱“婆姨”,湖南、湖北的人則叫“堂客”。不同方言在語法上基本相同,隻有一些細小的差别,如北京方言說“火車比汽車快”,粵方言說“火車快過汽車”等。
在嘉峪關方言中,以“n”為韻尾的前鼻音(含en、in、un、Ün),同以“ng”為韻尾的後鼻音(含eng、ing、ong、iong)不分,統統讀成了後鼻音。
例如:
“奔”(bēn)和“崩”(bēng)不分,都讀成“崩”音;
“門”(mén)和“萌”(méng)不分,都讀成“萌”音。
“音”(yīn)和“英”(yīng)不分,都讀成“英”音;
“您”(nín)和“甯”(nínɡ)不分,都讀成“甯”音。
“昏”(hūn)和“轟”(hōng)不分,都讀成“轟”音;
“春”(chūn)和“充”(chōng)不分,都讀成“充”音。
“群”(qún)和“窮”(qióng)不分,都讀成“窮”音;
“君”(jūn)和“扃”(jiōng)不分,都讀成“扃”音,等等。
使用嘉峪關方言的人學習普通話,要多查字典,多作普通話正确讀音的練習,克服前、後鼻韻母不分的現象。
方言詞彙的由來
“一了”:一向,經常,向來。
[嘉方言]如:老漢入冬後,一了咳嗽着哩。
《水浒傳》第14回:“我一了不說價,五貫足錢一桶,十貫一擔。”
“幹連”:有關系,相牽連。
[嘉方言]如:“這事和我沒幹連。”
《水浒傳》第24回:“隻把唐牛兒┉刺配五百裡外,幹連的人盡數保放甯家。”
“上首”:上座,也叫上席,上邊的位置。
[嘉方言]如:“老人們們請上首裡坐。”
《敬德不服老》一折:“有功者,上首裡坐,功少者,下座而存。”
“上香”:燒香,敬神。
[嘉方言]如:“上上一炷香,敬個先人。”
《董西廂》卷一:“住了念經,罷了随喜,忘了上香。”
“也罷”:語氣詞,算了。
[嘉方言]如:“不去也罷。”
《西廂記》一折:“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舉也罷。”
“馬杓”:日常用具,大的舀水勺。
[嘉方言]如:“叫人扣了頓馬杓頭。”
《桃花女》楔子:“披散了你的頭發,将馬杓去那門限上敲三下。”
“主腰”:衣服類,小棉襖。
[嘉方言]如:“天熱了,快脫掉主腰子。”
《對玉梳》四析:“到晚來貼主腰兒緊摟在胸前。”
“外父”:稱謂,指嶽父。嘉峪關方言當面稱姨夫,對人稱外父。
[嘉方言]如:“今天是我外父的生日。”
《潛居錄》:“馮布少時,絕有才幹,贅于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辄曰:‘升布代之。’
“頭七”:人死後,以七日為一祭期,頭七指第一個祭期,最後一期為七七。
[嘉方言]如:“人走了才剛過頭七。”
《鐵拐李》:“今日是俺哥哥的頭七,請了幾個和尚,買了些紙紮,與哥哥看經。”
“勒窩”:又叫腰窩,指胸側腋下處。
[嘉方言]如:“勒窩裡疼着呢。”
《水浒傳》第70回:“不期被丁得孫從肋窩裡飛出标叉,正中項充。”
關于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曆: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信息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中關村衆籌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監事長單位;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天使榮耀基金理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