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在當今世界上,同樣是小麥制成的面食,西方人喜歡吃面包,中國人卻愛好吃饅頭。其實饅頭指用面粉摻水及酵母揉和經過發酵蒸制而成的一種食品,它與面包的不同隻不過是“蒸”與“烤”的區别。“蒸”是中國飲食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國的炊具鬲考慮到下面隻煮東西,有點浪費熱能,所以上面放上個東西,用煮東西的熱氣來蒸,因此才出現了上面的“籠屜”,古時候叫“甑”。古代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明了陶甑,其使用到龍山文化時期已十分廣泛。新石器時代的陶甑是完全使用陶砂燒制而成的,在器具的底部刺出一些小孔,以使蒸汽能從下面穿過,将熱量帶到上面,加熱食物。小麥傳到中國後,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蒸煮”制作工藝及炊具,因此理所應當就沿用原來的工具,所以才産生了“饅頭”這種食品。
上海某小店廚師正在蒸制包子
這種有餡的“饅頭”按今天的說法,倒是應該叫作“包子”。今天新疆一些少數民族的飲食裡,也有一種有餡的面食,維吾爾語與烏孜别克語叫作“manta”,柯爾克孜語叫“mantu”,哈薩克語則叫“manti”。這些大同小異的叫法顯然都是漢語借詞,來自古代的“饅頭”一詞。至于“包子”這個名稱,則始于宋代。王栐在《燕翼诒謀錄》裡就提到,“值仁宗誕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稱賀。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他專門在注腳裡寫了一句“包子,即饅頭别名”。
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饅頭”與“包子”是混用的。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食品店)”中已有賣“綠荷包子”的。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亦稱汴京(今河南開封)有“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的記載。吳自牧《夢粱錄·葷素從食店》亦說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城有“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雜色煎花饅頭⋯⋯糖肉饅頭、羊肉饅頭、太學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假肉饅頭、筍絲饅頭、裹蒸饅頭、波菜果子饅頭、辣餡糖餡饅頭”的記載。可見,這種食品當時已非常普及了。其中的“太學饅頭”是宋代太學中供太學生吃的夥食,應該是非常好吃,所以連皇帝都說好。宋神宗在元豐初年視察太學時曾品嘗過這種饅頭,并說:“以此養士,可無愧矣!”究其原因,這種太學饅頭的做法是将豬肉切絲,拌入花椒面等佐料做餡,再用發面做皮,上籠蒸熟,故而味道“芳馨”,令人“流涎”。而北宋名相王安石則非常喜歡吃羊肉饅頭。陳文蔚在《克齋集》卷七裡寫道:“介甫(指王安石)⋯⋯喜食羊饅頭,家人供至,或正值看文字,信手撮入口,不暇用箸,過食亦不覺,至于生患。”這位大詩人、大政治家竟也有着“吃貨”的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