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關于一名可憐男子的故事。
海因茨的妻子患上了特殊的疾病,該病症在當時的醫學界還沒有能夠治愈的方法,正在她一步步地向死亡臨近時,一位藥劑師研制出了可以治療這一特殊病症的藥物。其藥物的成本為200美元左右,不過加上藥劑師為研制此藥而投入的心血和時間,還由于此藥在市場上的稀缺,因此其在市面上的價格竟高達2000美元。
海因茨為了挽救妻子,不顧顔面四處籌錢,但最終也隻是籌到了1000美元,這僅僅是藥價的一半。海因茨拿着這筆來之不易的籌集款找到藥劑師苦苦哀求,讓藥劑師以1000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或者自己賒賬日後慢慢償還。不過,藥劑師一口拒絕了海因茨。
陷入絕望的海因茨最終選擇了極端的方法,他砸開藥劑貯藏室的門,強行拿走了特效藥。不過,因藥劑師的舉報,沒等海因茨把藥物送到妻子手中,就被警察抓進了監獄。不久後,法院對海因茨的這一盜竊行為進行了審判。
假如,你們是陪審員的話,會怎樣回答以下提問呢?
你認為海因獲是有罪還是無罪?
你判斷的理由是什麼?
你覺得藥劑師對海因茨要求的高昂藥價是否合理?
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我們抛開法律的框架,談論一下在這一事件中,最脫離道德的人是誰?是藥劑師還是海因茨?
海因茨的故事和以上提問都是由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編寫出來的,他為了測試人們的道德性發展水平而編出了這個故事。他認為思考能力和道德存在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左右人的思考和判斷力的高低。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道德與思考能力有什麼關系?如果把道德的問題看成是善與惡的問題,那麼這應該是性格的部分才對,怎麼會歸結到思考的範疇裡呢?羅傑斯曾經說過:“我們在各自的世界,做最佳的選擇。”大部分人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特意做出壞決定,我們都會做自認為正确的事情,而且還希望他人也做出和自己一樣的行為。
即,道德性指的就是以自己的判斷為标準,行使正确的行為。因此,首先懂得判斷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确的,什麼樣的行為又是錯誤的,這是至關重要的。
倫斯科爾伯格根據上述内容,把道德性的判斷分為了以下三個階段。
1.人們進行道德性判斷的最基本方法——第一階段隻看結果的好壞。假如,某一行為的結果産生了好的效果,那麼人們就會認為它是一件好事;相反,如果沒能出現一個好的結果,不管它受到何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件事将隻能淪為壞事。這一階段稱為“前習俗水平”。屬于這一階段的人們認為海因茨不是因為道德敗壞而受到懲罰,他之所以要面臨法院的審判,就是在這一事件中做了壞事;與此相反,海因茨一心隻想挽救自己的妻子,所以做出挽救妻子的行為是正确的,有着這種想法的人也屬于這一階段。
他們隻是以眼前所見的結果作為判斷依據,所以最終很容易陷入矛盾之中。例如,站在海因茨的立場上而言,偷取藥物挽救妻子,為的是一個好的目的;不過在藥劑師的立場而言,遭遇盜竊隻會是一個壞結果。根據從誰的立場上分析問題,對同樣的結果也會存在不同的判斷。因此,這一階段的道德判斷會迅速到達極限,并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2.到達第二個階段的人會根據始終不變的某種絕對性因素作為判斷标準。這一絕對性因素一般是法律規則、道德,這一水平稱為“習俗水平”。如果,對某一行為在法律上有處罰規定,或是大多數人的評價都是負面的話,其行為一定就是錯誤的;與此相反,在法律上沒有規定,而且不違背道德的話,其行為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階段就是道德規範開始内化的時期。
在該階段中,站在海因茨立場的人會覺得藥劑師過于冷酷無情,他們認為挽救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不過,站在藥劑師立場上的人會卻認為不管怎樣海因茨犯下了盜竊罪,應該受到懲罰。這一水平的判斷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因為無論法律還是道德,都不是完全絕對的,它們也是随着時間、客觀環境的改變在改變着。所以,還有一部分人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3.在這最後的一個階段裡,人們脫離了法律或道德的約束,根據普遍而又合理的價值基準作為判斷和思考的準繩。這一階段稱為“後習俗水平”。當然,在該階段中,海因茨可以判為無罪,也可以判為有罪。在主張無罪的立場上,海因茨砸開藥店的門進行偷竊固然是違反法律條例的,但他也是為了救人命而做出的最後抉擇,所以這可以得到寬恕。即,根據“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則進行判斷。
當然,不能因對生命的尊重,而讓所有相類似的案件都以無罪宣判。由于海因茨竊取了所剩不多的藥物,讓患有同一疾病的其他患者們失去了通過正當的方法進行購買,挽救自己生命的機會從這一點上他可能會是有罪的。
不管怎樣,達到這一階段的人們明白自身的價值觀和道德原則無須與自己所屬的集體的原則一緻。因此,這一階段的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良知判斷行為的對錯。這是一個不以法律和道德作為絕對衡量依據的,根據情況或形式采用适當判斷的時期。這一階段可以說是達到了真正自由而又不影響他人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