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阿長與山海經批注

阿長與山海經批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5:06:58

阿長與山海經批注?第一課時 阿長是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阿長與山海經批注?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阿長與山海經批注(阿長與山海經)1

阿長與山海經批注

第一課時 阿長是誰?

一、教學目标

1. 快速浏覽課文,梳理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

2. 結合具體事件以及關鍵句,把握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品質特點。

二、教學重點:概括梳理出全文以阿長為核心人物的主要事件,品讀人物精神品質。

三、教學難點:咬文嚼字,揣摩關鍵詞句,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四、教學課時: 1 課時

五、教學方法:讨論法、小組讨論法

第二課時 “我”對阿長情感的轉變

一、教學目标

1. 咬文嚼字,以朗讀的方式品味關鍵語句,把握作者對阿長情感态度的變化。

2. 結合具體事件,體會作者情感态度變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學重點:以朗讀方式品味關鍵語句,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

三、教學難點:結合具體事件,理解文章隐含的魯迅的“兒童教育觀”。

四、教學課時: 1 課時

五、教學方法:讨論法、探究法

《阿長與<山海經>》解析

人文主題:讀出荒誕可笑背後的苦難與希冀。

語文要素:把握課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長的形象。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将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

第一課時新課導入

教師語言:我們說,一個好的标題會引發讀者閱讀的欲望。那麼當你看到這樣一個文章标題的時候,你會産生怎樣的疑問呢?

(課件出示:阿長與《山海經》)

學生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

預設回答: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麼?

阿長為何與書名并列?

【設計意圖】從标題入手,激發學生産生閱讀興趣。

概括事件

教師語言:同學們疑問的核心在于“阿長是誰”。那麼,下面請同學們快速浏覽課文,并思考:文中關于阿長講了哪幾件事?

請以“阿長_________”為句式概括事件。

學生活動:

1. 學生浏覽課文,圈點勾畫。

2. 自主發言,概括事件。

明确

1. 阿長不是長媽媽的本名

關鍵句:

(1)“又不是她的名字”

(2)“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麼”

(3)“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2. 阿長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滿(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睡相粗俗)

關鍵句:

(1)“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

(2)“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

(3)夏天睡覺擺成“大”字擠得“我”睡不好

3. 阿長要“我”元旦說祝福話吃福橘

4. 阿長教“我”各種煩瑣的禮儀禁忌

“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5. 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6. 阿長謀殺了“我”的隐鼠

7. 阿長為“我”買《山海經》

8. 阿長悲涼的一生

【設計意圖】概括事件需要抓準核心人物與核心事件。“阿長________”的句式限定明确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是為下一環節分析事件品讀關鍵句來探讨阿長性格特征做準備。

分析阿長形象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選擇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來讨論:你覺得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一會請同學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活動:

1. 結合概括的事件,進一步細緻品讀關鍵句,組内自主讨論發表看法。

2. 課堂發言,結合具體事件與關鍵句,發表本組對于“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見解。

明确:

(1)選擇第一件“阿長不是長媽媽的本名”

“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女工”直接表明她的社會地位不高。“說的闊氣一些”也不過是“我”的保姆,可見長媽媽在家中并不被重視。

“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就因為懶得改口,長媽媽的姓名都可以被一家人忽略,可見在她家中也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長媽媽是“我”家中一位地位卑微、不被重視、沒有尊嚴的女工。

(2)阿長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滿

“最讨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這句話中,“切切察察”“豎起”“搖動”“點着”等動詞,寫出了阿長好事多嘴的特點。

阿長日常還經常管教我,引得我不滿。更嚴重的是阿長睡相不佳,經常擺出一個“大”字影響“我”睡覺。

因此,從言談舉止來看,阿長是一個舉止粗俗的人。這也引得出身書香門第的“我”的不滿。

(3)阿長要“我”正月初一說祝福話吃福橘

語言描寫凸顯出阿長認為隻要正月初一那天一睜眼就說“阿媽,恭喜恭喜”就可以獲得好運氣。吃福橘可以“一年到頭,順順溜溜”。這些語言描寫透露出阿長的愚昧與迷信。但這種迷信其實是出于關愛“我”的好意,是作為地位低下的女仆向“我”表達愛意的最真切的方式。因此,阿長雖然愚昧迷信,但也是一位真誠、慈愛的人。

這一部分的人物品質品讀容易停留于“迷信”的表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重現對話,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人物行為背後的精神世界。

(4)阿長教“我”各種煩瑣的禮儀禁忌

阿長十分認真地教“我”這些“道理”,表面上這是思想愚昧的體現。實際上,以阿長的見識與學問來看,這些是她眼中可以為“我”好的方式。這體現出阿長對孩子的真誠關愛。

(5)阿長向“我”講長毛故事

這樣一個荒謬的故事,阿長卻講得一本正經。一方面透露出阿長的無知愚昧,另一方面卻又暴露出阿長渴望得到别人認可與肯定的内心。為了不被認作是沒用的人,她特意講到“長毛叫我們脫下褲子”這樣一件羞恥毫無尊嚴的事情來反駁。

(6)阿長謀殺了“我”的隐鼠

從《狗·貓·鼠》一文可以知道。魯迅非常喜愛自己的隐鼠。但是阿長卻在倉促間因為隐鼠爬了上來就貿然踩死了它。這暴露出阿長行事粗魯的一面。

(7)阿長為“我”買《山海經》

看似和藹、知識淵博的老人并不會為滿足“我”的願望特意尋出《山海經》,别人也不願意“真實地回答我”。相比之下,這樣一位粗俗、沒有文化還愚昧迷信的女仆阿長,卻為滿足“我”想要看書的願望,買回來了《山海經》。文中沒有寫阿長買書的具體細節,但是卻用“有畫兒的‘三哼經’”這樣一句人物的語言表明阿長作為地位低下的女仆沒有文化的現實。阿長并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也不懂裡面的内容,但還是為了滿足“我”的渴望,辛辛苦苦為“我”買來了書。

(8)阿長悲慘的人生經曆

作者用記叙的口吻,說出了阿長卑微、凄涼不幸的一生。因此阿長是一個家庭不幸的舊式女子。

明确:身份低微、多事粗俗、迷信愚昧、熱情淳樸、真誠慈愛

3. 總結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結合具體事件品讀人物,抓住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具體事件、品讀關鍵句來多層次品讀人物形象。

揣摩情感态度

教師語言:文章記載了多件與長媽媽有關的事情。請同學們結合具體事件探究:在每件與長媽媽有關的事情中,年幼的魯迅他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樣的呢?請你畫出表現作者态度的關鍵詞與語句,并設計朗讀腳本,說明理由。

學生活動:

1. 圈點勾畫課文,畫出表現作者态度的關鍵詞與語句。

2. 設計朗讀腳本,自主發言,揣摩“我”的情感态度。

明确:

1. 阿長不是長媽媽的本名

“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說得闊氣”要用自嘲的口吻讀出來。因為是周家尚未衰落時發生的事情。可聯系創作背景稍作解釋。

2. 阿長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滿

“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隻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實在不大佩服”要用厭棄的口吻來讀。表明“我”對阿長粗俗行為的厭惡,對阿長管束“我”的厭煩。

“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無法可想”是“我”對阿長蠻橫睡姿的無奈。

“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

“不耐煩”表現的是“我”面對阿長繁冗規矩的不滿。

3. 阿長要“我”元旦說祝福話吃福橘

“我大吃一驚之後,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辟頭的磨難”表明“我”的不甘願。“總算”表明“我”的煎熬無奈。“這就是所謂福橘”是一種不以為然的語氣。

4. 阿長教“我”各種煩瑣的禮儀禁忌

“總之:都是些繁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總之”“非常麻煩”對阿長迷信思想的不屑。

5. 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

“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

“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隻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

“敬意”“偉大的神力”不是真正的贊揚。甚至表現出“我”是以一種調侃的态度來看待阿長的愚昧與荒誕。

6. 阿長謀殺了“我”的隐鼠

“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隐鼠之後。那時就極嚴重地诘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

“我”聽阿長講長毛故事時候的敬意與之前“嚴重地诘問”要讀出責怪、怨怒的情緒。

【設計意圖】以讀促品,以品帶思,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變化,進而進一步深入理解阿長的形象。

設計劇本并展演

教師語言:中年魯迅回憶與阿長的很多事都流露着不屑與無奈。但面對“阿長為我買《山海經》”,卻再次驚呼“偉大的神力”。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分小組演一演。

學生活動:

1. 圈點勾畫課文片段,為人物補充心理獨白與神态動作等細節,設計表演劇本。

2. 小組表演展示,揣摩“我”的情感态度。

明确:

“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暗含着作者瞧不起阿長的意味。因為阿長是一個文化水平低的女仆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山海經》的内容。但“我”也想傾吐自己的渴望與郁悶的心情。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在表演中展示“我”的複雜心情,即說話時時漫不經心不在意的樣子以及想要傾吐心情的情态。

但同時,阿長能注意到“我”的焦急渴望,表明阿長有一直緊張并充滿同情地關注着“我”的一舉一動。引導學生用神态來凸顯阿長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

“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震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想到阿長這樣一個沒有文化的、迷信愚昧的卑微女工會為了“我”的好奇興趣去專門買一本自己都看不懂的書送給“我”。對比之前的“漫不經心”,這裡的“震悚”是“我”對阿長情感态度轉變的具體體現。

教師語言:即便是和藹的老師壽鏡吾,也不願意理會“我”書本之外的問題;

“我”的父親更是隻注重要求“我”讀書,對于“我”愛看戲的孩子天性不加注重。而阿長呢,作為一個女仆,卻真切地注意到了“我”的渴望,盡力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我”沒有想到真正聽到“我”内心聲音的恰恰是這位卑微沒有什麼文化的保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揣摩文中的關鍵語句,以表演的方式加入神态、動作等細節,進一步揣摩作者情感的變化。

朗讀中體會深情

教師語言:這是一篇魯迅中年懷念早已逝世的阿長的文章。在文章最後,魯迅交代了阿長凄涼不幸的一生。這一段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

學生活動:自主展示朗讀,說明理由。

明确:此段寫的是長媽媽的辭世。因此朗讀時要指導學生語速變緩,保持沉重的語調。“三十年”要重讀,體現時間的久遠,魯迅的懷念之深。後半段要延續緩慢低沉的朗讀基調,以表現出中年魯迅對阿長離去的沉痛之感與思念之深。

教師語言:中年魯迅在這篇文章裡回憶了自己兒時那位愚笨卻真誠關愛自己的保姆長媽媽。而實際上,他自身其實也在與死亡搏鬥。魯迅寫這篇文章之時,正是自己同樣身患重病,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刻。面對死亡,他可能會想起已經病故的父親,會想起那些逝去的朋友,甚至是他自己。他還會想到生與死的深刻内涵。那我們應該怎樣讀最後一段?

學生活動:自主展示

明确:前半部分“仁厚”“黑暗”“地母”要以沉重的語氣來朗讀。後半部分“懷裡”“永安”“魂靈”情感要逐漸上揚,既使中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愧疚、思念之情得以彰顯,又要顯示出魯迅面臨“生與死”這一問題時,期望不幸的、抗争的靈魂得到救贖與安慰的情懷。

教師語言:讓我們帶着感情,再次齊讀最後一段。

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品讀關鍵詞,讀出中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愧疚與同情。加入文章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此篇懷人文章的内涵。

課後活動

課後活動:為阿長寫一篇人物小傳。

要求:結合本文及《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目與阿長相關内容。

【設計意圖】語言實踐訓練,加深對文本閱讀的體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