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動查看内容)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這是《朱子家訓》傳遞的簡樸家風。
好家風,
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财富,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提出: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風和作風,
一體兩面,互為表裡,
家風正可以促進作風正。
近日,開發區紀檢監察組向全體黨員幹部發出通知,開展“我心中的好家風”主題征集活動。
從今天起,莎莎将邀請黨員幹部們暢談自家故事、幸福心得、家風家訓……
家規家訓
1、孝祖敬宗,教子律己,尊賢思本,崇文尚禮。(開發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文明辦主任 劉曉平)
2、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導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将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鐘建榮)
3、清白做人、踏實幹事、勤儉持家。(開發區衛計分局局長 汪新君)
4、做人做事要有好口碑。(白楊街道紀工委書記 徐偉英)
家風故事
家風其實很簡單,一代做給一代看!
(開發區商務局袁健)
父親教會我“木讷”
——行穩緻遠
打小我便極為頑皮,不愛讀書。因為實在是難以靜的下來,也未發覺書中哪裡有那黃金屋、顔如玉。外面稍有風吹草動我便立馬沖将出去。
父親倒是也沒多加勸說于我,最多攜幾本不同樣式的書籍置于案上,不過大多都讓我折了紙飛機或是紙牌。
倒是他,酷愛讀書,每見他時,總是一副讓我覺得“冥頑不靈”的樣子。
不過我倒是有幾分慶幸,慶幸的是在我為所欲為之時,他定是無暇顧及于我。
那時候,真是頑劣到極緻,代價是和人打架從高台上摔了下去,右大腿骨折,我那頑皮的靈魂終還是因這禍事休停了下來。父親見我時,一副焦急,這是第一次見到他搓手頓腳、急赤白臉的樣子,但一句嚴厲的話都沒說給我聽。
躺在病床一趟就是幾個月,白天父親需要為家庭奔波,但每個晚上都會來看我,除了帶好吃的,就是還會帶幾本書,他還是那麼傻、那麼木讷。
我每天睜眼能見到的是天花闆,一共是98塊,我心裡都數過了無數遍。後來實在是無聊至極,開始數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紅樓夢、大英百科全書上的字,一開始是數,後來是和父親比背書。
我後來看到林公家訓有言“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于向學”,這句話大概最能形容我那位木讷的父親吧。
也因此知曉凡事必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務使領悟而後已。也漸漸明白書中所謂的黃金屋: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母親教會我“絮叨”
——精益求精
與父親則完全不同,母親于我而言有點太多事了,從餐桌吃飯到穿衣打扮、言談舉止。
菜未上齊不能上桌子、吃飯一隻手拿筷子,如果另一隻手放下面都要被絮叨個不停,一隻手遞茶也要被罵的。吃完的零食袋子随手扔掉都要我走回去撿起來。我覺得媽媽那時候是個十足的“多管閑事”之人。
後來,外公病倒了,生活完全無法自理。我和母親會常常去看他,母親也會像絮叨我、教育我一樣的對待外公:“手伸一伸,這個不能吃,燙不燙,腿擡一擡”,那時候覺得媽媽真是一等一的絮叨,後來外公也走了,估計也聽不到我這個絮叨上瘾的媽媽絮叨他了。所有的絮叨隻能由我來聽了。
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家國情懷”深入骨髓,沁人心脾。
家風于我家很簡單,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曆久彌新的傳承,就是一代做給一代看。以德遺後者昌,以财遺後者亡。
| 編輯:袁穎
| 版式:盛銳
| 來源:朱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