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人類的一切痛苦都源自時間,因為“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
人們總想擁有一些美好的東西,最好是天長地久。比如青春。最好每天都是猖狂的青春白衣勝雪,如五陵年少鮮衣怒馬仗劍遊俠。比如富貴。最好鐘鳴鼎食珠圍玉繞,幻想幸福來得快一些走得晚一些。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比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但快樂總不能長久,如春花易落煙雲易散。時間總如駿馬如長河一去不複返。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但我們總不想老去,這也是人類的貪婪之處。所以在宗教中,充滿了對長生不老的幻想。道教希望長生久視坐地飛升,佛家希望能坐地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獲得永生。然而這一切都是彼岸的幻想。
人應該冷靜地面對老去。但老去真的令人悲傷。它意味着遠離了青春,遠離了權力中心,遠離了聚光燈的燦爛,意味着接近死亡。所以,在中國的古典詩文中,蒼老是一個悲傷的主題。但中國人從來都充滿辯證精神,有些事情雖然不高興,但我們總能找出讓自己淡然面對的理由。
在面對蒼老時,更多的詩人選擇了冷靜面對,他們要麼像陶淵明一樣,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靜待歲月流逝;要麼像王維一樣參禅好道,在“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們基本上屬于看得開放得下的人,但也有一些詩人害怕老去,詩歌中充滿了對晚年的恐懼。比如白居易。
白居易給自己起了個相當佛性的名字,他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看這個意思,他仿佛看透了紅塵,但實際上他貪戀紅塵。白居易的生活優哉遊哉,除了幾次被貶谪,在命運多舛的中唐詩人中,算是運氣不錯。但正是因為活得太舒服,所以他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美好的東西。因為曾經擁有所以害怕失去,這是人性的邏輯。和白居易一樣優哉遊哉的晏殊,對此就感慨良深。晏殊曾經在一場酒醉之後,望着窗外的楊柳堆煙,感歎道: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别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問題是,年齡的衰老,帶來的是身體機能的退化,有時候你想吃的東西,但牙齒和胃口已經不允許了,這就是衰老最現實的困境。
白居易的人生已經進入下半場了。所以他有一大把的感慨,他寫詩給自己的老弟兄劉禹錫,告訴他晚年生活實在太不爽了,各種落寞,各種不舒服。其實,他這就是刺激劉禹錫,因為劉禹錫一生多災多難,能活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 ,不像白居易那樣居易。白居易這種行為,我看就是無病呻吟的嘚瑟,當然詩中确實體現了他對晚年生活的無奈。這首詩叫《詠老贈夢得》:
與君均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卧,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悲傷地寫到:人老了各種毛病都來了,眼睛不行了。頭發少了也不高興梳了,出門腿腳不行,隻好呆在家裡,不敢照鏡子了,沒有辦法看字體很小的書了。與朋友們也都疏遠了,也就隻能閑聊了。總之,白居易是各種的抱怨各種的悲觀各種的不舒服。唐朝還沒有廣場舞,否則以白居易的風流潇灑,與大娘們跳個歡快的小蘋果,白居易對付晚年的蒼涼,應該比較容易。
白居易本想劉禹錫回信說,是啊,我們倆老頭都老了,還能幹啥呢,就坐吃等死吧。但人家劉禹錫絕對不是悲觀的人。劉禹錫可以說是中唐第一刺頭,他是個誰也不服、多大的災難都不服輸的主。劉禹錫看事情,總是很樂觀很開朗,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反正誰也治不了他,哪怕是時間帶來的蒼老。比如文人們都有悲秋的情緒,看見秋風起樹葉搖落,生命進入寒冬,不禁悲從中來。但劉禹錫就完全不一樣,他認為秋天天高氣爽,美麗起來像一首童話。他在《秋詞》中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别人看秋天都是悲悲切切,而我看秋天比春天還要美好,自己的心情就像鶴舞九天,相當爽快,相當詩意。
所以,劉禹錫和白居易是兩個類型的人,白居易崇奉道家和佛家,性格比較柔弱清淡,他喜歡那種淡淡的生活。作為隐士的白居易,他還創造了一個很有境界的隐居方法,叫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在人多的地方太喧嚣,在人少的地方太清冷,還是隐居在官位上比較好,由此我懷疑白居易做官可能不達稱職。
而劉禹錫完全不同,他是個性格剛強頭上長角誰也不服、不服就幹、幹就往死裡幹的人。劉禹錫就寫了一首詩,回贈還在磨磨唧唧悲傷的白居易。這首詩的名字叫《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随年。經事還谙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對暮年的感受與白居易大為不同。在白居易那裡的無可奈何,在劉禹錫這裡一下子變得明亮開朗起來。
劉禹錫說,人老去是自然規律,根本不需要大驚小怪。身體瘦弱了,那就把腰帶收緊(這樣顯得腰細),沒有頭發不好戴帽子,那就讓它歪着好了。不看書保護眼睛不是很好嘛,多用艾草養護身體也還不錯。老了的好處就是經曆的事情多了,看透了是非榮辱人情冷暖,我們就成了老人精了,這多好啊。
最後劉禹錫來了個金光閃閃句子: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這就是劉禹錫的過人之處。相比劉禹錫,晚唐的那個面對黃昏悲傷地寫下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隐,人生境界要差很多。
劉禹錫告訴我們,抵抗時間需要有一點自我滿足自我安慰的精神,人老了身體不便,但我們的精神更豐富更飽滿。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奮鬥到底,不能因為老了就悲觀就放棄,劉禹錫還告訴我們,隻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管它什麼年齡,幹就是了!
如何對待年華老去,還有兩個人的态度值得我們學習。
黃庭堅晚年寫過一首詞《南鄉子》:
諸将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随風雨去,
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
黃庭堅和劉禹錫一樣多災多難。但是人家還是不服老,仍然充滿了童心和爛漫。“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老了老了,幹脆活成個老頑童好了。
詩佛王維的态度同樣值得玩味。《終南别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晚年看透了人生。人生其實哪有什麼如意不如意,無非是看風景的心情不同而已。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種視角,在沒有路的時候,坐下來心情閑淡地坐看雲起,看花開花落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