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花饽饽培訓學校

花饽饽培訓學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6:46:06

花饽饽培訓學校?文|李紅偉膠萊河兩岸,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富饒之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花饽饽培訓學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花饽饽培訓學校(花饽饽)1

花饽饽培訓學校

文|李紅偉

膠萊河兩岸,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富饒之鄉。

地裡産出豐富,桌上的飯食就多彩。膠萊河,一河兩岸承載着先民們執着的耕耘與收獲,漣漪裡蕩開去的是悠久的、數也數不盡的食文化。

西岸做成了卷餅,卷起了萬物彙成的朝天鍋,就包容了天下。東岸蒸出了花饽饽,花樣繁多且不斷創新,竟也賣遍了天下。

第一次見花饽饽,還是在過年這樣的大日子裡。

小時候,沂蒙山區過年走親戚叫出門,送禮物叫過笎子,笎子裡盛的肯定是六斤當地出産的高莊饅頭,外加二斤用草皮紙包的桃酥或油果一類的點心。收禮都是隻收下一斤點心、四斤饅頭,其餘的要給親戚留回去,這叫壓笎子。

精明的主婦會趁客人在屋裡喝茶的時機,讓男人以去地窖裡扒棵白菜的為理由,抓緊挎着笎子就近去出了個門,壓回來的禮檔直接給在自家喝茶的親戚,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親戚走動、禮檔輪轉。

這一年,也不知表舅是從哪裡轉來的,笎子裡除了幾個本地饅頭外,竟還有一對鑲着紅棗的大饅頭,皮都硬的皴裂了,棗子還掉了一個,也有可能是被上幾家哪個饞孩子摳去吃了。我當然也是饞的挪不開眼,母親告訴我,這叫花馍,咱這裡人蒸不來;膠萊平原出産麥子,那裡的婦女們心也靈,做的巧。最後花馍什麼味,我也不知道,又給表舅壓回去了。但是,那俏麗的外形和誘人的棗香深深根植在了我的腦海,成了一種心心念念的惦記,揮之不去。

等到大學實習期,我終于有機緣到了膠萊河畔。

老家,能看見的都是山,搓闆牙樣的向外延展。再往外,看不見的地方還是山。乍到這廣袤的讓人心虛的大平原,看着蹦跳着覓食的麻雀都替它擔心,這地界啥時能飛到盡頭。和家鄉那高的能夠着天的山比,這裡最高的竟是田野裡迎風搖曳紅高粱,套種在玉米畦裡,更出落得修長高挑,卻少女般羞紅了臉、低垂着頭。

膠萊河人家對那巧奪天工的大饅頭,卻并不叫花馍,而是叫花饽饽。

初到膠萊河,因為簡陋的鄉鎮機關一下無法接納好幾個學生,實習又要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為了方便,我就近在農戶家租了間東屋。

真正走進村裡,才知道農家并不是天天頓頓吃花饽饽充饑,更多的是玉米(這裡讀“妹”)面饽饽,看起來金黃金黃的,熱吃起來還有濃濃的玉米味,黏黏的,若是涼了,便硬邦邦的散口,得用雙手捧着吃。好一點的會摻上點黑面,雖然顔色黑生生的不好看,但口感強了不少。隔幾天才會蒸一鍋純麥面饅頭,就像今天我們周末改善生活一樣,既成習慣又有點小盼。這時剛進入九十年代,農家囤裡已屯滿了糧,但碗裡的飯還很傳統的算計着。

我念叨的花饽饽隻有在四時的節令、紅白喜事祭祀才是裝點和待客的主角。

但一進農曆臘月,村民們打心裡朝外忙活起來,已經富起來的主婦們一改往日的節儉,趕集、上店,大包小提溜往家搬,就好像錢不是自己的,為的是過一個味足的體面年。

這裡面,最忙活的還要數準備年後走親戚用的年禮。

送竈王爺上了天,家人們就分下了工:掃屋、殺豬、宰雞,這些力氣活男人們幹。主婦們則要為這一年最長臉、要面的事做準備,那就是蒸年禮——節後走親戚用的花饽饽。

每天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要背一遍“二十八、把面發,蒸禮别忘貼窗花”。年禮是不用酵母的,都是留老面做引子,從年二十四,主婦們就每天實驗性的發一小盆面,蒸上一鍋饅頭,以保證老面的活性,又是對堿、面、水配比和發面過程的磨合,既滿足節前體力勞累的需求和胃口對“饞年”的期盼;也不乏對饽饽新花樣的嘗試。

二十八這天,幾大盆的面早早和好、揣勻,整齊地擺在炕上最靠爐竈的一頭,像極了待檢閱的或待出征的戰者。

一過晌,主婦麻利的绾好發髻,穿好圍裙,目标明确地掀開一個面盆上蓋的被子,隻是瞟了一眼白裡泛着微黃的面團,嘴裡輕輕的吐出一個字“強”。(直到今天,這個字依然是朋友圈了使用率最高的)于是全家人都要忙活起來:面一定要男人來揉,軟面包子硬面馍,花饽饽用的面更不是一般的硬,揉面的辛勞可想而知。抟好的劑子交到主婦手裡,早就洗刷好的梳子、剪子、筷子、鈎針都派上了用場,頃刻間花鳥魚果、菜蔬動物等吉祥美好的形象都用面團捏出來。

如果家裡有當年嫁出的閨女,娘家一定會蒸一對龍鳳呈祥花饽饽送去,足足有現在八九寸蛋糕大,而婆家是要把這對花饽饽擺在堂屋的上崗,接受所有來拜年、串門、走親戚人的評價贊美,這是極為女兒和娘家長臉的,一般都單個單籠來蒸。

頭盆面捏完,饧面間,女主人拿出一個學生用過的作業本,在反面仔細點算起來,娘家門上的,婆家門上的七姑八姨、老舅表親,按親情遠近,八個的、六個的劃好類,一共需要多少,這一盆面做了幾個,炕上的面都蒸出來會有多少餘剩,最後還不忘數落一嘴男人:再尋思尋思,還有啥親戚落下了,年年就這些親戚,咋也數不清,啥男人。

男人寬宏的憨笑一聲,算是回應,忙慌的往爐竈裡續了把柴火。爐火貪婪的舔着鍋底,如霭的熱氣彌漫開來。主婦用沾滿面的手,輕輕刮了下在飯桌上寫作業的孩子那紅潤的臉蛋,滿眼慈愛:“給你蒸個大的,好換個花媳婦回來”。于是,主婦爽朗的笑聲和如花的笑顔,在忽明忽暗的爐火映襯下溢滿了小院。

第一籠花饽饽在冬日暖陽最後一抹绯紅中出鍋了,男主人小心翼翼的逐個從籠裡捧出來,晾到時先備好的席子上,經過與水火的熱戀,花饽饽又豐滿圓潤了許多,如玉般光滑地泛着溫潤。我不由感歎:這就是一件件充滿了美好企盼和煙火氣的藝術品,不知道誰會忍心下口。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它将伴随着一張張或黑或白卻洋溢着歡樂的笑臉,走東串西,托起了親情與生活。

房東家蒸籠上的炊煙還沒散盡,因為西部支教志願者集合,我便匆匆結束了實習。

荏苒時光裡伴着對老面發酵時獨特清香的思念,完成了讀研、結婚、生子,無盡的忙碌中一直盼着能再到膠萊河畔,咬一口那又大又暄又筋道、香得噎人花饽饽。

終于在一個雲高氣爽的金秋,我再一次走進膠萊平原。

工作閑暇,我專門去了趟小鎮,想探望下房東一家。好容易憑記憶找到了住處,卻大門緊鎖,熱心的鄰居告訴我:房東一家都搬到商業街上去了,專門蒸花饽饽賣。

按照鄰居的指引,我很快找到了房東大姐的饅頭房。這是一個沿街的兩層小樓,最顯眼的是門外那摞一人多高的籠屜,像酒幡招牌般吸人眼球。幾個泡沫箱裡是各種常見的面食,隻是在一個恒溫的玻璃展廚裡鄭重的擺着幾個形态各異的花饽饽,一塊紙闆上還有幾個伸胳膊拉腿的藝術字:定做花饽饽、喜饽饽,喜字照例寫成雙喜,還圈了個大大的心形。

站攤忙碌的是一個年輕俊俏的媳婦,像當年房東大姐樣的幹淨利索,一問,才知道是房東家的兒媳,聽到說話聲,房東兩口子紮煞着滿是面粉的雙手奔了出來。

原來,在我離開的第二年,房東就居家來到商業街上,專門蒸饅頭賣,承接定制花饽饽的活計。這些年,人們都忙,時間緊,自己動手蒸饅頭的少了,買着吃的多了;加上農村各種場合越來越隆重,花饽饽需求也逐年見長,她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先是租房,後來就買下了這套沿街商鋪。

我這才回頭打量起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鎮,當年那條低矮的平房街已經改成樓房,馬路也寬出來了一倍,路燈、綠化帶齊全,很有小城鎮的模樣了。

從房東大姐一家洋溢着燦爛笑容的臉上,看到了幸福和滿足。

臨别,同行的夥伴們圍着晾在席子上的一大堆花饽饽照夠了像,一副相見恨晚的模樣,嚷着要買。因為貨是南村二柱子家辦公事訂的,餘縫不大,最後,一塊錢一個,每人隻能勻給兩個。

回到省城,我也刻意尋找了一下賣膠東花饽饽或饅頭一類的店面,竟然在老城區還真有一家挂着膠東花饽饽招牌的小店,生意也算興隆,進去看,大小、花色也都有模有樣,但一嘗就失望了許多,太暄沒有嚼勁,香味也是酵母而不是老面。實際上就是饅頭變形而已,隻得形而未有其内涵。

大約第二年的夏天,大明湖的荷花剛剛綻蕊,高考結束無可事事的女兒去逛超市,竟帶回來一個真空包裝的冷凍花饽饽,我急忙接過來,産地一欄赫然标着:膠萊小鎮。我一下竟有一種說不清是釋懷還是欣慰的感覺,既有能吃上原産地花饽饽的滿足;更有為膠萊河的産出終于走出小鎮的歡喜。

人生的機緣,總是從不同的軌迹上走向交叉、糾纏、甚至同軌。大學畢業的女兒,公考竟然考中了膠萊小鎮的黨務工作者。

送女兒加上探望房東大姐使我第三次來到膠萊小鎮。

淺秋的膠萊平原,綠色依然主導大地,不時會有一抹紅黃色跳躍着映入眼簾,那時亟待成熟的高粱、玉米,按捺不住表現的欲望,向耕作者展現飽滿與實成。

湛藍的天空上挂着的白雲,高遠、深邃。

小鎮又變了,樓高了、也多了。還多了數不清的蒸饽饽作坊,無一例外都挂着:“花樣年華面食合作社成員店”的招牌。

站在路口迎接我的房東大姐似乎從我臉上看出了疑問,自豪的用手在空中劃了個圈:“這些都是我的社員”。我這才留意到大姐家的門牌與其他的區别:“花樣年華面食專業合作社”。

上次匆匆一别,同事們購買花饽饽的熱情,觸動了房東一家讓花饽饽走出小鎮的想法。在脫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終于讓小饽饽走進了大商超,而且供不應求。轉年又聯合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擴大了規模,吸納部分貧困家庭務工就業,五、六年時間,小鎮成了遠近聞名的大饅頭專業鎮,線上、線下、冷鍊物流,合作社統一管理,光網上開店直播銷售的就有200多家。

我在大姐帶領下,參觀了她的生産車間,也才更深的了解了饽饽的區别,專門走親戚用的,造形要大而花俏,看着喜愛。還有一種是祭祀用的,有動物生肖,花形要莊重。大姐邊走邊介紹,但我卻沒有看見一個花饽饽,整個車間裡蒸的、包裝的都是黃燦燦玉米面饽饽和黑曲曲的地瓜面窩窩。

“您不做花饽饽了?”

“給社員們做了。現代人都注重健康了,玉米面、地瓜面都是綠色原生态的,我正在開發市場,等創出來後再跟大夥沖量。”

我心裡莫名的湧起一股熱,這就是一個普通農家婦女,在吃飽穿暖後走出家門尋富路,緻富不忘衆鄉親。念得不是發家經,而是走的富衆路。

時光荏苒,時代變遷,房東大姐家變了,膠萊河畔的小鎮變了,花饽饽從四時八節的稀罕物到百姓人家的日常,從膠東一地的美食到暢銷全國,彌漫升騰的蒸氣裡平房變成小樓又變成大樓;送花饽饽的路從泥土路、沙石路變成寬闊的瀝青路又變成能吸水滲水的環保海綿路,而起點是從一家饽饽房走到花開遍地的特色小鎮。

這就是膠萊河畔的花樣年華……

壹點号五味雜陳在山中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