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聞記者 汪學飛)
小時候,
他最大的願望是脫離農村,
跳出農門。
為此,上學時,他選擇了美術專業;
畢業後,他選擇到大城市用畫筆賺錢。
沒成想,因為水蛭,
他又放棄了繪畫,重新回到老家農村,
一頭紮進水蛭的養殖和研究中。
網箱裡的水蛭長得又肥又壯
如今,22年過去了,
他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水蛭大王,
建立起了自己的水蛭王國,
打造出自己的水蛭養殖品牌——
“蛭惠家”
水蛭養殖基地
摸索出獨特的水蛭庭院式立體養殖方法,
這種方法還獲得了發明專利。
張長威獲得的專利證書
在他的培訓指導下,
全國各地上百個農民發家“蛭”富。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的《走近科學》《生活早參考》《百科探秘》《創新無限》欄目、宿遷日報等主流媒體
相繼對他的傳奇經曆進行了報道。
水蛭大王的名頭傳遍了“江湖”。
水蛭養殖塘口
現在,
他在宿豫區關廟鎮擁有百畝水蛭養殖基地,
年産活水蛭十餘噸,
年産值百餘萬元,
直接帶動80多名當地農民就業。
他,就是宿豫區保安鄉的張長威。
張長威自制的水蛭繁殖設備
5月7日下午,
記者走進他的水蛭王國,
聆聽水蛭大王的傳奇經曆。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1996年,20歲的張長威從美術專業畢業後應聘到上海一家工藝品廠當畫師,收入頗豐,他很滿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報紙上了解到作為20多種藥品原料的水蛭幹品價高貨俏的信息。水蛭不就是老家河溝裡、水田裡常見的螞蟥嗎?價值這麼高,前景這麼好,可否人工養殖呢?
通過反複思量,1998年夏天,張長威作出一個重大抉擇——棄畫養蛭。在單位領導、同事,親友、家人的一片惋惜聲中,他回到家鄉,在自家的院子裡建了一個5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池子,開始了水蛭養殖的探索。
一開始沒經驗,他在池子裡放養了四五百斤水蛭,結果由于密度太大,水蛭缺氧,一下子死了90%。他這才知道,原來水蛭養殖有講究,不能蠻幹。從此,他開始深入學習研究水蛭的生活習性,并選擇了個頭最大的寬體金線蛭進行養殖。
水蛭的卵蛹
随着時間的推移,他養殖水蛭逐漸“上路子”了。2002年,他成功解決了水蛭繁育技術,實現了水蛭人工養殖的重大突破。
2007年,他走出自家的小院子,投資200萬元,在宿豫區曹集鄉承包80畝地,實行蓮藕—水蛭的網箱套養。當年年底,新基地就出産5000公斤水蛭。
随着媒體的報道,全國各地慕名到他基地考察學習水蛭養殖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他順勢開辦了水蛭養殖培訓班,面向全國招生。對學員,他不僅傳授養殖技術,還提供水蛭幼苗、收購成品水蛭。
2016年,他把水蛭養殖基地搬到宿豫區關廟鎮太山村,取名“蛭惠家水蛭養殖基地”,基地占地100畝。同時,他的養殖模式、養殖技術也在不斷創新。2019年,他研究出來的“水蛭庭院式立體養殖方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寬體金線蛭便操作式桶型養殖網箱等3項研究成果獲批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責任編輯 劉珩 杜之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