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粉者均勻敲打粉瓢邊緣,細長的粉條源源不斷地從孔洞中漏出。
一手高高舉起粉瓢,另一隻手均勻敲打粉瓢邊緣,細長的粉條源源不斷地從粉瓢的孔洞中漏出,自然落入下方的大鍋裡。漏好的粉條随後被放入清水中“洗粉”,梳理整齊後挂在門棍上“挂粉”,經過一系列傳統手工制作流程,粉條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像傾瀉而下的瀑布。
傳統手工粉條制作流程中,漏粉是最重要的一環。
近日,盧龍縣雙望鎮上應各莊村的一間“粉房”裡熱氣騰騰,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用當地人最傳統的手法制作甘薯粉條。
粉房中熱氣騰騰。
“我爺爺和父親都會漏粉,家族的漏粉技藝傳到我這兒已是第三代了。用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的粉條潤滑筋道,口感特别純正,比生産線上機器制作的味道好得多。”手工粉條制作行家55歲的馬玉生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馬玉生說,盧龍被譽為“中國甘薯之鄉”,當地的氣候土壤特别适宜種植甘薯。他所生活的雙望鎮很多村民們世代種植甘薯為生,甘薯粉條的制作方法也從老輩人手中延續下來。
漏粉、撈粉、洗粉,手工粉條制作環節環環相扣。
傳統手工粉條制作受季節影響較大,需在冬天室外氣溫零下七八度才能漏粉,天暖和不行,粘條子。每年12月中旬到臘月是制作粉條的最好時節。
粉條的制作有勾芡、和面、漏粉、撈粉、挂粉等多道工序,看似簡單,其實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将漏好的粉條挂在木棍上。
粉團要揉得柔軟潤滑、均勻無氣泡;漏粉更是至關重要。裝好粉團的粉瓢約有7斤重,漏粉者要長時間舉着粉瓢,均勻敲打,這樣的動作,一天要重複成千上萬次。抖動敲打的快慢節奏、力度大小,都會影響粉條的質量。
粉條挂好後在室外“凍條”。
馬玉生傳承父輩們的技藝,多年來堅持制作純手工甘薯粉條,抓住每年冬季粉條制作的“黃金季”加工制作。
“五六個人分工配合,一白天大概能出1000多斤粉條。一季大概生産兩萬多斤。”馬玉生說,純手工粉條口感純正,特别受歡迎,買的很多都是回頭客,不用往遠處賣,在本地就全銷出去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們回鄉過年,家人也會來他這裡購買粉條,讓親人返程時帶回。
挂好的粉條晶瑩剔透。記者 李铎 攝
“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傳到咱這兒不能丢。”大夥兒誇贊粉條口感純正,馬玉生心裡高興。他希望帶有家鄉味道的傳統手工粉條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認可,讓盧龍粉條的名氣越來越響。
記者:李铎 周磊
統籌:田哲轶 唐曉輝 劉城
審核:盧冀明 劉菡
編輯:李志财
責編:劉福慶
監審:王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