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轎、唢呐隊、媒婆、“十兄”接親、“十姐”送親……昨日,一場别開生面的非遺主題婚禮在武鳴區舉行,原汁原味的壯族特色婚禮引得不少市民直呼:“太有趣了!”
新郎新娘三拜禮。記者 宋延康 攝
“90後”新人舉行傳統壯族婚禮
這場婚禮中,新郎李迪緻是南甯經開區吳圩鎮人,新娘陽燕林是桂林人,兩人都是“90後”。他們通過互聯網相識,并在線下合作兼職副業而相知相愛。兩人認識兩個月後便登記領證修成正果,但遲遲未辦婚禮。“我很想給她一場特别有意義的婚禮,以此紀念我們的愛情。很巧的是,我們兩個都是壯族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李迪緻說。
一開始,這對“90後”新婚夫婦打算旅遊結婚,但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婚禮的形式遲遲未能确定。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了解到壯族傳統婚俗曆史源遠流長,且很有文化底蘊。于是,他們決定在武鳴區舉辦傳統壯族婚禮。李迪緻表示,相較于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禮,傳統的中式民族婚禮形式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印記和烙印,非常值得去傳承。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場原汁原味的傳統壯族婚禮整個流程非常緊湊,每個環節充滿了對勤勞質樸的壯鄉人民的緻敬與傳承。
婚禮前,雙方要看八字來選擇良辰吉日。婚禮當天,男方家請了8~10名會唱山歌、身材魁梧的小夥子作為伴郎,稱為“十兄”;女方家請8~10名儀表端莊的未婚姑娘作為伴娘,稱為“十姐”。
新郎領着迎親團擡着轎子去接新娘
在接親環節,向女方父母行禮、接受女方“十姐”的考驗、新郎新娘向父母行跪拜禮,喝“改口茶”……接親隊伍在到達女方家時要通過三道欄門禮:一是在大院門口,二是在女方家大門,三是在新娘閨房門口。新娘出門後打紅傘、撒“福子”(紅紙、硬币、稻谷等)、轉紅傘,坐上花轎不回頭,一路唢呐炮鳴,預示夫妻日後生活一帆風順。接回新娘進入男方家門前要跨火盆,祈福念咒;新娘進屋後,舉行拜堂儀式,最後送入洞房。
展示壯族婚俗讓更多年輕人傳承非遺
據了解,武鳴壯族禮儀習俗的産生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開始的階段。“從明、清時期開始,壯族的婚禮習俗不斷地進行完善,取精華、棄糟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武鳴特色。”武鳴區文化館館長餘燕鳴介紹,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壯族婚慶習俗。其中,“哭嫁”最具特色。
新娘“哭嫁”
記者看到,在新娘陽燕林的“閨房”内,大紅的喜字已經貼上,處處喜氣洋洋。在“十姐”的伴唱下,陽燕林開始哼唱起哭嫁歌。唱完“哭爹娘”時,想着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養大,陽燕林的眼眶禁不住濕潤了。
新郎背新娘出門
據了解,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是第17個文化遺産日。“舉辦壯族特色婚禮,旨在讓壯族的非遺文化得到傳承。”武鳴區文化館非遺保護部主任潘福榮表示,壯族婚俗曆史久遠,在武鳴壯族地區流傳廣泛。2012年,武鳴壯族婚俗入選縣(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0年來,武鳴區不斷深入挖掘壯族婚俗的文化内涵、基本特征和存續狀況。通過婚禮形式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擴大壯族婚俗傳承覆蓋面,讓更多人特别是年輕人參與到壯族婚俗保護傳承工作中來,為下一步申報市級、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打下良好基礎。(記者淩劍伊 見習記者劉芷邑)
來源: 南甯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