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00:44:51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1

讀《儒林外史》特别需要強調思辨

讀《儒林外史》為什麼特别需要強調思辨?出發點有二:

一、閱讀的價值

閱讀是一個文本、作者、我、世界的四維結構。過去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單篇選文,還是所謂讀名著,讀整本書,往往都是解決一個文本裡有什麼作者如何寫的問題。習慣上,“我”和“世界”很少介入。用今天的課程理念來說,就是隻滿足于知識性、信息性獲取,而不是着眼于素養提升,其實是把知識内容的獲得等同于語文學科素養。我們閱讀,不應該也沒有義務為一本書、一篇文或一個作者背書、站台,閱讀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讀寫素養和人文品質的提升,隻不過那篇文、那本書正好可以成為成長與提升的憑借。

這裡面包含的一組關系是:書或文為人服務或是人為書或文服務。盡管在實際操作層面,一個很短的時間,一節課,一次學習行為上,這兩種關系不一定分得很清;但整體上,長遠來說,應該是書或文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當然,這樣說,并不否定作品本身值得重視和傳承的價值。

于是,我們讀整本書,依據文本、作者、我、世界的四維結構,其實就有了兩個價值所在,一是作品本身的存在價值,二是“我”經由作品又融入世界生活而實現的素養提升。

具體到《儒林外史》,之于學生,之于教學,固然要讀出、弄清它寫的是儒生們的命運和生活,反映了科舉時代的社會狀況,體現了作者的批判态度;還需要以“我”這個讀者的身份去介入當時的現實,理解和分析當年發生了什麼,這些儒生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的行為值還是不值,并在了解、理解、分析之外形成“我怎麼看”;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這些人的命運和生存狀态,他們有沒有别的路可走,再以古鑒今,從理解古代走向觀照現實,能遷移比照,會思考辨析,對今天以及未來的學生成才路徑、教育走向、社會機制“心知肚明”,這才是閱讀的意義所在。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2

二、思辨的價值

整本書閱讀最怕的就是被老師弄成“講書”——這是一個嚴重的現象。一些教師要不“粗暴”地說,“去讀”“一天幾回”“讀完考試”,要不就是找來資料,從情節到思想到藝術,講義般地一股腦灌給學生,然後做題。學生收獲的是知識信息和原生内容。而思辨,強調的是學生自己的思考、辨析、質疑、評價。這樣才是素養提升,才能實現“我”“世界”對作品的介入和析出。否則,為何要讀呢?即便這部作品再偉大,況且,偉大的作品很多,為什麼是這一部。

新課标裡就整本書閱讀與研讨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兩個任務群來說,有這樣一些要求:反複閱讀品味……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确,語言準确,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地位崇高的作品——在寫人叙事方面的成就與《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相比,絲毫不顯弱。但它屬于虛構性小說,似乎沒有民間底本可臨摹,顯得難能可貴。更重要的是,作品的“三觀”或者說作者的洞見,非常了不得——如果說儒生是魚,科舉就是水,吳敬梓作為一條魚,能反觀反思水的污染與毒害,這與寫紅樓的曹雪芹類似,千年以來,并無幾人能及。在民間和文學史中,因其反科舉的小衆化(就其所處的時代而言),而緻使它的傳播并不如《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那樣廣泛,就如同今天的純文學作品與通俗故事一樣的命運差異。所以,在今天,“偉大也需要人懂”就成了學生閱讀的價值基礎。這種以“懂”為價值基礎的閱讀中,“思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兩個價值點,攸關學習内容和目标,也提示了閱讀策略。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3

以“功名與困局”為思辨母題

為什麼讀整本書時要有母題意識?因為要把握所讀著作的核心價值。從自由閱讀的角度來說,讀什麼和怎麼讀都由讀者自己說了算,興趣在哪,就讀什麼。而整本書閱讀是個課程行為,它有對于中學生來說的特定内容、目标,即便不排除有學生随着自己的喜好自由閱讀,但面向整體的整本書閱讀,應該有一個價值邊界。如讀《紅樓夢》,沈從文可以專攻服飾,或者民俗研究者去關注風俗,建築愛好者去關注園林。又如《三國演義》中的奇謀秘計,《水浒傳》中的戰力排行,但這些内容都不是我們整本書閱讀課程的内容。

同時,一部作品可梳理、分析、探究的内容、角度、旨意也很多。那麼,怎麼确定一部作品的閱讀母題呢?由兩者決定:一是這部作品本身蘊含的最有價值的旨意,二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其人文成長的需求。也就是說,某部作品的閱讀母題是作品原生意旨與學生成長需求重合的部分。

具體到《儒林外史》,我們如何确定母題?首先,它是一部批判性作品,批判的是科舉制度,以及科舉制下儒生、官場也包括與之相勾連的其他人等的生存狀态。其次,我們從中可以讓學生思考什麼,明白什麼,對他的人文成長有價值。在這樣兩個出發點下,我們可以把它的閱讀母題定為“一世功名沉與浮,千年困局進與退”,這兩個短語分别指向舊時代儒生們被科舉綁架的人生、停滞不前失去創造力的社會體系。

如果世人以積極入世之态追求道德學問,這本無可厚非。但小說中的人物更多地在追求功名富貴,多半在功名中浮沉,極為潦草的度過一生。真正通過舉業進仕的人畢竟是少數,對于一些求而不得又不安分守己的人來講,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名士之路。從某種意義而言,在“官本位”的社會裡,對于做官無望的人,“名士之路”未嘗不是消解痛楚的法門。但鬥方名士們攀附權貴、愛慕虛榮、斤斤計較,毫無真正的名士氣度。有才學而追求名士之路尚不被認可,更不用說無才無德的假名士。做名士,還是不脫“功名利祿”的一種形态。

“功名中的浮沉”是就小說中的群體形象而言的,至于“困局中的進退”則是出于作者創作意圖和内心塊壘——他在給這個世俗思考出路。從全書看,在吳敬梓看來,以科舉博功名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出路——個人是悲劇的,社會是頹敗的——這是他的極深刻之處,超出了那個時代。“進”與“退”不僅關乎個人的選擇,本身便是中國古代社會綿延千年的一大難題。小說不遺餘力地塑造了一批鄙棄功名或者與功名拒不合作的人物。孔子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成為文人選擇進仕與退隐的一個重要依據。《儒林外史》開篇的理想人物王冕堅決不入仕,固然是吳敬梓心目中讀書人的理想樣态;但就舊時代而言,當科舉綁架了所有平民的上升空間時,這種歸隐的方式,隻是一個烏托邦。

而另一個标志性人物虞育德,他身進心隐。對比範進,虞育德在中舉之後的表現顯得理性而從容,始終持有不緩不急的君子之風,“難進易退,真乃天懷淡定之君子”。但這種把希望寄托于個人品性的設計,用私德去對抗制度依然,又是另一種虛幻。所以,吳敬梓是發現了、體驗了堅固的困局,但不足以把脈問診,這是一個千年的困局。套用今天的話“中國教育的問題其實是教育中的中國問題”來說,就是“舊時代裡的科舉困局其實是科舉制度裡的舊時代問題”。

總之,在“功名與困局”這個母題下展開的思辨,切準了原著的核心價值,而其話題又具有廣闊而深邃的言說空間。

用結構化議題以使思辨充分

母題提供了總的思辨綱要,但還需要議題來構成思辨的框架。而且這些議題應該是結構性的、有條理的,盡可能充分地展開母題所伸出的觸須和能到達的支脈。《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結構化議題及其讀寫任務具體如下:

(一)一批醜角

《儒林外史》的藝術魅力也許并不在于對理想人物的塑造、對理想境界的想象。相反,全書塑造了大批功名場上的醜角形象,諸如範進、胡屠戶、嚴貢生、權勿用等。這些醜角形象豐富了小說内容,突出了“文人之厄”的主題,也使小說曲曳生姿、妙趣橫生,是正面人物必不可少的陪襯,也是《儒林外史》的精華所在。可設計如下讀寫任務:

任務1:儒林醜角風雲榜

《儒林外史》塑造了一批醜角人物形象。在這些醜角人物形象中,既有馬二先生這樣的具有醜态行為的正面人物,又有一些純粹醜角意義的反面人物,比如嚴貢生、牛浦、萬中書等。醜角身上往往具有行為滑稽可笑、言語自相矛盾、處世不合時宜等共性。請你就小說人物的醜态特征,小組合作完成醜角排行榜,全班讨論确定醜角的次序。

任務2:群醜荟萃齊頒獎

作者對不同的醜角人物寄寓的褒貶不一。請你結合作者的情感态度,結合醜角的相關事迹,推測醜角性格可能的成因,為醜角榜的前五位寫頒獎詞。

任務3:戚而能諧悲莫辨

某出版社為了推廣經典名著的閱讀,準備圍繞“悲劇系列”和“喜劇系列”出一套叢書。但對于《儒林外史》歸于哪個系列,編輯部産生了分歧。關于《儒林外史》是悲劇還是喜劇,目前依然衆說紛纭,你認為,《儒林外史》應該歸入“悲劇系列”還是“喜劇系列”?請談談你的認識和看法。

(二)八股文選家和吟詩弄月者

《儒林外史》描繪了知識分子向功名和仕途攀爬的各種可能的路徑。落第文人及暫未考中的文人得不到功名富貴,還想求名求利,促生了兩類“職業”——推崇八股的時文選家和吟詩弄月的鬥方詩人。可設計如下讀寫任務:

任務1:誰的選本好

八股時文選家,其身份相當于今天的“高考作文押題人”,選文相當于今天的“高考作文範文”。《儒林外史》中有代表性的選家有馬純上、蘧公孫、匡超人、諸葛天申等。假如你即将要參加科舉鄉試,要挑選一本時文做備考沖刺的考試用書,你會從這幾個人中挑選誰的選本?請說出選擇理由。結合你作為學生的體驗,你覺得這種選文對考試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任務2:是詩意還是苟且

“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知識分子雲集的《儒林外史》中喜好吟詩弄月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小團體非“西湖詩人群”莫屬了,其核心成員有哪些?聯系西湖詩會的情形,說說詩讓他們擺脫“苟且”還是更“苟且”呢?

任務3:沒有了八股文的“儒林”

科舉取士,其“代聖人立言”的理念、不問出身選拔人才的方式以及以儒家為主導的價值觀取向,對公正選拔人才、維護社會穩定依然有一定的正面意義。思考讨論:它的哪些弊端使它把社會帶入了困境而最終消亡?假設《儒林外史》中的科舉考試不是憑借八股文取士,而是以詩文歌賦取士,哪些人物的命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對整個社會而言,是否是幸事?書中馬二先生單從為人看,是個仗義疏财、以德報怨、忠厚誠笃、樂于助人的“俠義”形象,但如果從改革考試制度的角度看,他的存在客觀上将會是助力還是阻力?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4

(三)不同的人生追求

進與退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千百年來在人生選擇中面對的核心問題。就《儒林外史》人物來看,按“仕進”态度大約可分成四種:醉心官場,或得意或失意;泛舟江湖,或遊曆或歌詠;有先進後退,終究回歸日常;以退為進,不過以此為終南捷徑。可設計如下讀寫任務:

任務1:理一理——各類态度中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任務2:說一說——杜少卿,我有話對你說

書中有這麼一段杜少卿夫婦間的對話:“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為甚麼裝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這樣好頑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對于杜少卿裝病辭官的舉動,他身邊的朋友觀點不一。有人認為他故作清高,隻是為了獲得名聲,辭官之舉為一時沖動。也有人認為他确實不适合為官,有自知之名,還有人認為這是堅守志向、有操守的體現。假如你是杜少卿的朋友,在他辭官之後與他促膝談心,你會對杜少卿說些什麼?

任務3:辯一辯——日常幸福與功名成就

小說第十七回,趙雪齋和來客黃公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人,然而兩人的人生命運和狀态截然不同:日常的幸福和功名的成就。如果是你的話,你願做趙雪齋還是黃公,過哪種生活?在班級裡舉辦一次讨論會,暢談各自的看法。

(四)拿腔作勢和名士風流

《儒林外史》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真名士和僞名士。在現實中,真名士不願被束縛在鐵屋之中,表現出努力走出困局的勇氣,但社會境遇方面抵不上僞名士,不如後者如魚得水;僞名士,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到底也隻是拿腔作勢,徒有虛名,對自己、對社會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上的貢獻,僞名士因墜入了功名的套子,最終難免步入困局。可設計如下讀寫任務:

任務1:“火眼金睛”辨真僞

女兒尋死覓活要殉葬,父親道:“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罷。”這一現在看來極為荒唐的場景出現在《儒林外史》,但這種價值觀傾向在綱常倫理為主導的社會中極為正常。有人高度贊揚:“觀此人,知其臨大節而不可奪。人之能于五倫中慷慨決斷,做出一番事業者,必非天下之乖人也。”有人提出激烈的反駁:“天下事有意‘做’出,便非至情至性。王玉輝有心博節義之名而令女兒去‘做’,此豈于至情至性耶?”王玉輝是真君子還是僞君子?你更傾向于哪種評價?請說說你的理由,并思考他對女兒說這番話的原因。

任務2:“儒林名士風采大賽”——名士現形記

為了廣納遺賢,朝廷下轄某機構在全國範圍内舉辦“儒林名士風采大賽”。來自南京名士集團的杜慎卿、杭州名士集團的景蘭江、湖州名士群的婁家公子位列前三名。結果公布後,引來了陣陣非議。請你以一名觀衆的身份,給“儒林名士風采大賽”主辦方寫一封信,來陳述評選的不合理之處。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5

(五)人生困厄和自我超脫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有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儒林外史》中的功名富貴正是這樣的枷鎖,小說人物無往不在功名場上,又無處不生出功名之心。人生困厄也随之而來。面對困局,有些人寄希望于外界力量。也有一些人選擇了自我超脫,諸如書中的第一奇女子沈瓊枝、俠客鳳鳴岐。可設計如下讀寫任務:

任務1:官太太的美夢——尋找悲劇的幕後推手

“才子佳人”是很多古典小說的套路。《儒林外史》在全書快要收尾時,也叙寫了一對才子佳人——陳木南和聘娘,然而陳木南和聘娘的“愛情”最終卻受到了現實的無情嘲弄。聘娘做官太太的美夢破滅,“被尼姑揪去做徒弟”卻不幸成為現實。思考:為何聘娘做官太太的美夢最終破滅?是誰将聘娘推向了她宿命的結局?

任務2:不走尋常路——奇女子對倫常的挑戰

《儒林外史》塑造了一位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形象沈瓊枝,這樣的女性形象在古典文學史上都是少有的。沈瓊枝在個人的層面克服了時代對她的影響,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回顧書中的相關文字,思考:一般的女子處于沈瓊枝的境地會如何選擇?她的哪些行為是離經叛道的?

任務3:有争議的俠客——評價風鳴岐的俠義行為是否有意義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風四老爹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性格豪爽、行俠仗義、救人于危難的俠客。然而,馮至在《論<儒林外史>》中說:“鳳四老爹的性格也不鮮明。作者的本意,是要把他寫成一個正面人物,但他憑着他的體力和智謀所幫助的都是一些什麼人呢?是一個招搖撞騙的萬中書,一個沒有出息的小絲商客人,一個放高利貸的陳正公,他做這些事都是‘一時偶然高興’,沒有思想,沒有原則。”你認為鳳四老爹挑戰各種社會制度的俠義行為是否有意義?


除了這些議題之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母題總維度裡自設議題,來思辨和探究。

議題選擇是設計學生思辨閱讀活動的主體,缺少了這個環節,會導緻整本書閱讀實施中的盲目和空泛,或者就是把握不住重點。議題設計有兩個重要标準:一是使議題結構化,不零碎,能夠有機地形成對母題的全面支撐,也就是說這些議題讨論後,對母題的(作品閱讀的核心價值)内涵能夠較全面地呈現。二是讓它充滿思辨性,有豐富的思考與言說空間,能激起學生表達欲望。實施中看重學生的思考與表達過程,而不是追求答案,而且教師也不應該提供标準答案。

從母題到議題是個分解圖式,如果說母題的确定體現教師對作品閱讀核心價值的把握,議題結構化的形成體現教師的創意:有時可以按人文主題來分,有時可以按人物類型來分,也許還有别的建構圖式,不必固定,以依作品具體情況而定。在《儒林外史》中,作者着重呈現的是儒林(并延伸到非儒林世界)中的各色人等和不同命運,所以按人物來結構議題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儒林外史的十大主要人物(儒林外史裡的功名與困局)6


【本文為《<儒林外史>思辨讀寫一本通》的總體設計思路,由陳興才、潘書松、樊新強、孫巧蓮合作編著。文中結構化議題的五條線索主要由潘書松老師梳理而得。原文發《教育研究與評論》2020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21年6期全文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