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情緒價值體驗

情緒價值體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0 00:05:56

“這些感受我也有,他居然可以表達出來,難道我是正常的嗎?”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1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常常将“是否提供情緒價值”作為衡量理想伴侶的标準。購買一個商品,觀看一部電視劇,打開一篇文章,也總是呼喚“情緒價值”。但究竟什麼是情緒價值?情緒如何變得有價值?在自律、自控被視為美德,“情緒穩定”成為正向指标的當下,索取“情緒價值”是否“合法”且正當?

我們和李松蔚聊了聊這個日益流行的概念。他是臨床心理學博士,受過正統的心理學教育,也時常出現在公共視野中。從心理學和媒介傳播的兩重視角,我們嘗試厘清“情緒價值”的脈絡。

“情緒”從被否認到逐步被看見、被命名、被合法化,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物質生活趨于穩定,情緒感受和自我意識的浮現日益凸顯。一代人正在走出“我缺什麼,我要去掙”,而是更看重“我是誰,我要什麼”,并逐漸意識到,情緒并不可恥,他們需要自我确認,也需要他人、社會給予承認。

通過“情緒價值”,我們延展到了“情緒的價值”,這其中顯露出了一些性别的分野。由于成長中被分配了不同的規則,女性更擅于覺察情緒、反省自身,而男性可以輕易剝離人際關系解決問題,同時也趨于否認情緒的必要;在親密關系中,男性獲得關系,而女性被關系所俘獲,“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類似的疑問每時每刻萦繞在她們心中。李松蔚分享了他在夫妻咨詢中所見到的情況——選擇邁入新世界的女性,和對此茫然無措的男性。

無論是自我認知、親密關系,亦或整個社會,情緒表征了一個極廣的光譜。當情緒問題可以作為一個探讨的焦點,一定是我們在自我發現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了。

以下為文字節選,更多讨論請點擊音頻條收聽。

關注GQ報道微信公衆号,最新推送中點擊音頻收聽:當渴求情緒價值時,我們在渴求什麼?

嘉賓

李松蔚,臨床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

主播

靳錦、康堤,GQ報道編輯

發現“情緒價值”

GQ Talk:我們先厘清一個概念,什麼是情緒價值?按照公衆号know yourself的引述:“情緒價值”最初來源于經濟和營銷領域,美國愛達荷大學商學院Jeffrey J. Bailey教授從顧客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營銷視角出發,将情緒價值定義為顧客感知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間的差值。這個詞現在不僅适用于産品營銷,在内容創作、親密關系中也很流行。

李松蔚:翻譯一下也許就是某些東西能夠賣得更貴,不是因為貨真價實或使用價值本身,而是附帶了一些情感層面的意義,讓人産生歸屬感或者感覺良好,人們因此願意為它多花一些錢。

以前大家對于内容輸出,更多會考量你是否輸出幹貨,幹貨越多,價值越高。而現在我的公衆号後台經常會收到一些評論,幹貨不多,但我感受到了情緒價值。比如一個人說自己拖延,一個輸出幹貨的文章會告訴他,應該如何做計劃,如何細分任務,如何解決問題。而我的文章可能就說,拖就拖吧,沒事,大家都拖。以前大家也許會質疑這個人在幹嗎,但現在讀者覺得,嗯,不錯,感受到了情緒價值。

GQ Talk:在親密關系中被強調的“情緒價值”,指向的又是什麼?

李松蔚:幾十年前,婚姻被當做一個市場的時候,人們更關注現實價值,有沒有戶口、有沒有房子、工作穩不穩定等等。而情緒價值是在物質層面之外,一方能為另外一方提供多少情感和情緒支撐。

前些年來找我做咨詢的夫妻,都有一些很具象的原因,例如出軌、負債、惡習等等。但這兩年,有些夫妻說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有多嚴重,但就是覺得兩個人聊不到一起去,就是各幹各的,并開始懷疑共同生活的必要性,類似這樣的原因變得越來越突出。在上一代人看來這是“作”,根本不構成離婚的理由,但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越來越看重自己在情感關系中更高維度、更高層次的需求。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2

《婚姻故事》中的夫妻咨詢

GQ Talk:在你的臨床經驗中,人們對于情緒的看重是如何逐漸凸顯出來的?

李松蔚:整個二十世紀的心理學,都是在講缺陷趨向的叙事——你小時候經曆的苦難、創傷、痛苦,可能會成為你日後想要去彌補或者追尋的方向。在更早期的時候,也許與戰争、民族動蕩有關;到80年代,大環境趨于安定,就會與家庭的創傷和缺陷有關,所以我們常常談原生家庭。

到了現代,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生活裡不再有明顯的缺失。他們在生活中不再是“我缺什麼,我要去掙”,而是更看重“我是誰,我要什麼”。比如賺很多錢,成為家族驕傲,這些事情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他們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變成内心需求。

我在大學當老師的時候,當時同事說了一個他的觀察。在十幾年前,老師要重點關注經常挂科,績點墊底的學生,他們可能會有一些自我認同的危機,或者對未來失去希望等等。但是現在的狀況是,所有學生都要“盯着”,包括第一名。他們可能樣樣都好,也沒有遇到什麼現實困難,但依然會感到痛苦。

抑郁也好,焦慮也好,當我們把它們鄭而重之地拿出來觀察的時候,當情緒問題可以作為一個探讨的焦點的時候,前提是物質上相對安定了。

随着物質生活的提升,社會的整體性要求與個人偏好之間的夾角會愈發明顯。今天我們不太會用“偏食”這樣的概念去貶低一個人,而選擇用“忌口”或者“偏好”。

情緒層面上,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經曆這樣一個覺醒,即我與别人要求的标準是不一樣的,但這個事情并不可恥。我需要自己去确認,而且我也希望身邊的人幫助我來确認——我可以是不一樣的。哪怕我有時為此抑郁、焦慮,或者莫名其妙有一些情緒,但是我希望這個部分是可以被承認的。

GQ Talk: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個人分享時,經常能看到“世另我”(世界上另外一個我)、“互聯網嘴替”這樣的詞,這些詞似乎也包含這樣的意味。

李松蔚:這就是我理解的情緒價值。我在公衆号上會放一些讀者來信,他們會咨詢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我發現絕大部分留言都是在說,這個人是世界上另外一個我。這件事情我懂。他的體驗幾乎就是我的翻版。這樣的說法比例非常高。

這是因為,在多年的成長經曆裡,我們常會覺得自己身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合法”的。比如一個小孩想吃零食,他的父母會說,你不要那麼饞。孩子往往會接受這樣的說法,也容易表現出“那我以後就不要對這件事表現得那麼感興趣了”,即使他心裡知道“我是饞的”。再大一點,他會發現我是喜歡打遊戲的,我是喜歡看課外書的,我是喜歡睡懶覺的……這些欲望不是真的消失了,隻是被藏起來了,看起來好像排除掉了。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3

《伯德小姐》劇照

經年累月,那些被藏起來的東西讓他形成一個自我的印象:真實的自己是不可愛的,甚至是有問題的。他也會覺得外界所認可的自己,是經過僞裝或者訓練後的結果。而這時,如果突然聽到或者看到,世界上另外一個人在訴說他的那些感受的時候,他會受到極大的震撼:這些感受我也有,他居然可以表達出來,難道我是正常的嗎?難道這是可以的嗎?這個過程對很多人來講就是情緒價值。

它并不是提供一個讓别人完全愉悅的體驗,而是讓人感到自己是被看到的,自己是可以這樣的。這是我理解的情緒價值的核心。

當一個人在親密關系裡提到我希望你提供情緒價值,表面上是在說我希望你能哄我開心,但實際上是在說我希望你能把我的需求(哪怕是那些看起來很細微的心情)當回事。

GQ Talk:這是積極的一面。但在很多關于親密關系的文章中,情緒價值好像存在一種非常清晰的價值置換,比如你應該提供正反饋——當你提供這些的時候,我才可以給你我的情感。

李松蔚:我覺得在價值觀層面,這會變成對另外一個人很刻闆的規訓。特别是形成一個價值鍊條的時候,這件事就被異化了,不再是看見人的情感需求,而變成了一些技術手段,一種流程化要求,甚至這裡邊會有一些權力的意味——當我對你這樣講的時候,你就應該怎樣去反饋我。

在親密關系建立之初,一些男性可能需要接受一點這種框架和訓練,最起碼當你的女朋友跟你抱怨工作的時候,你要知道她并不是希望你培訓她一些職場經驗或者想你從這裡學點什麼。我覺得在這個階段是有正面意義的,但是當它變成親密關系法則的時候,會讓關系變味。

情緒如何被看見、被命名、被合法化

GQ Talk:在你的咨詢個案中,有遇到過對情緒價值有極高要求的情況嗎?

李松蔚:沒有,但我見過極度不承認情緒價值的人,極度地否定它的重要性,甚至認為這個東西不應該存在。

GQ Talk: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李松蔚:我們整個教育方向是希望人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但人有本能,本能就會帶來混亂和不确定。當人要組織成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就一定要學會控制。特别是近一百年,将人的自控、自我規訓推向一個極緻,甚至變成一種美德,叫做自律。你越是能夠讓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每小時都能夠按照計劃去運行,你就越是被社會所認可的精英的樣子。自我規訓,在道德上具備優勢。

我還在上本科的時候,學到應對問題有兩種策略,一類是“問題解決取向”,一類是“情緒取向”。如果舉例來說,前者可能做流程圖,找人請教;後者可能是向朋友吐槽,出去散步,聽音樂等等。我記得當時“問題解決取向”的部分我學得特别好,我覺得那些東西特别幹貨,特别有用。“情緒取向”不就是在麻痹自己嘛?當時我心裡就會有這樣的偏好。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4

《人生切割術》劇照

但現在我發現,很多“問題解決取向”的方法,反而造就了問題。比如一個人拖延,不去做事,那他接下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努力——做計劃,制定deadline,逼迫自己坐在桌子前,其實都在加重他的焦慮和自責。而他的焦慮和自責,最後很可能會用刷手機或者其他方法去處理。所以如果他無法接納“我這一刻就是不想做這件事情”,而是和自己硬杠,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内耗,變得更沒有辦法去做這件事。

如果從性别來看,對女性來說,她們很小就得在别人的目光審視之下去過活,别人不高興這件事情對她們來說似乎是一個很重大的、要去規避的一件事。她們很容易發現問題,并看見情緒在其中的作用。但對于男性來講,他們的成長過程裡,為此付出的代價很小,大部分人都會去鼓勵他大膽一點,勇敢一點,他們不被要求去察言觀色,去感知别人的情緒。當他們在親密關系裡遇到挫敗,他也更傾向于剝離掉情緒因素。他們很少“情緒取向”,而總是“問題解決取向”。

GQ Talk:也因此女性總被貼上“情緒化”的标簽。你怎麼看待“情緒穩定”成為當下一個非常流行的對個人特質的描述?

李松蔚:情緒穩定和情感淡漠,有時候會被混淆。情感淡漠其實是一種防禦方式,就是我不去和情緒連接,那我當然就不會被它擾動。但情緒穩定,并不是真的沒有情緒,而是表達情緒的方式相對來說更理性、更文明、更安全。

80年代,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與醫學人類學教授阿瑟·克萊曼,中文名叫凱博文。他到中國做研究,他調查發現當時中國的抑郁症發病率是千分之0.6,也就是萬分之六。這裡補充一個數據,2019年北大六院公布的中國抑郁症發病率是6%,這中間有一百倍的差異。

凱博文覺得千分之0.6這個數字太低了,于是對這一奇特的現象展開了研究,他發現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當時“有情緒”的表述是一個比較負面的術語,甚至會說這是“鬧情緒”。所以情緒是一個有點危險的标簽,意味着你是一個不安分的、可能帶來破壞的人。因此大家都不承認自己有情緒。

第二件事是他所在醫院的内科,有很多病人的主訴是肚子疼和頭痛,但查不出任何身體方面的病變。但是當他給這些人開抗抑郁藥,他們就好轉了。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患了抑郁症。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5

人對于自己不符合社會規範的那些偏離,常常抱有一種警惕心,并成為一種對自我的訓誡:不要脫離社會要求你成為的那個樣子,所有的情緒都隻能在社會允許的限度之内去表達。

補充這個史料是想說,不是今天的人們情緒突然變得豐富或脆弱了,而是近些年情緒才慢慢被正視了,被允許展露出來了。

GQ Talk: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體驗上有沒有一些共性?

李松蔚:最大的一個共性就是我們更善于使用軀體症狀來表達情緒上的痛苦或者遺憾。像我們父母這代人,他們經常說自己頭痛、背痛,他們一方面承認自己不舒服,或者非常樂于讓你知道他不舒服,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并不覺得自己需要得到任何醫學上的解釋或者是照顧。其實可能他隻是想表達,我情緒不好,我很孤獨,我需要多一點關心。

我們這代人也非常明顯,産後抑郁就是從軀體的表征,慢慢變成對情緒的直接表達。上一代女性當了媽媽之後,她感受到的圍困、痛苦,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對親密關系的失望,對自我的失卻,所有這一切她沒有辦法表達的時候,就隻能變成軀體症狀的描述,比如頭痛、虛弱等。而這一代的媽媽,她們開始覺知到這是産後抑郁,其他人需要提供情感和情緒上的撫慰。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6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而且如果不叫産後抑郁,而隻是稱為“産後不高興”,人們就會說,生孩子是喜事,有什麼可不高興的呢。但如果是産後抑郁,精神科的醫生會站出來說,這是一種病,除了要吃藥以外,還需要你們給予很多情感上的關心、照護。所有這些就會被“合法化”。

病的另外一個含義是,他不受我控制,所以不是我的錯。我不需要為感冒承擔任何愧疚感,但如果我不開心,有人就會說,别人都開心,為什麼你不開心呢?

GQ Talk:年輕一代在情緒表達上會使用哪些特定的表達方式嗎?比如我覺得一個常用詞彙是“累”,一般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累,是“社會高要求下,清醒着的每一秒都在勞動”,上班是勞動,人際關系也是勞動。

李松蔚:這就涉及當提供情緒價值也變成勞動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交易。在我心裡,理想的狀态是兩個人在一片曠野當中,坐下來交流彼此的感受。但現在似乎變成了我上班得給老闆和客戶提供情緒價值,下了班得給自己的伴侶提供情緒價值。

GQ Talk:很多關于情緒價值的文章最終會指向一種明确的方法論,就是你要怎麼提供情緒價值,情緒價值會不會迅速被商品化和工具化?

李松蔚:我沒有那麼擔心,因為我覺得當它真的變成了一個快速流通的工具和商品,它就會自己殺死自己。當這個概念快速發展,尤其互聯網會加速這個過程,一年、幾個月它就完成了叠代,甚至慢慢走向這個詞彙原來内涵的反面。可能将來我們提到情緒價值,它會變成一個梗。因為互聯網用來殺死一個概念最快的方法,就是把它變成一種娛樂,那麼它原來的意義自然就消亡了,那時候我們可能會再發明新的詞彙。

“歡迎你加入到一個更自我的新世界”

GQ Talk:你的新書《5%的改變》中,搜集了很多讀者來信,并按照困惑和問題進行了分類。在親密關系那一章中,我們發現寫信訴說困擾的全部都是女性。似乎處理親密關系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人總是女性。男性的主動性在哪裡?

李松蔚:對男性來講,親密關系更像是一個所有權關系。在一個非常傳統的社會框架裡,他會認為,一個男人是把老婆娶進門的。這段關系于他而言,并不意味着要和另一個人去摸索、去感受,去調整彼此的相處方式。他不是進入關系,而更像是獲得了關系。隻要另一方不出什麼問題,那他就沒有需求對這段關系進行更多的應對或是改善。甚至就算另一方出現了問題,他的想法也是“我該怎麼去解決問題”,比如看醫生,上親密關系的課程,并最好提供一些方法論。

而一個女性,她是進入這段關系的,有時候是被這段關系所俘獲。所以她的體驗是沉浸式的:我是否幸福,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我該如何讓未來的生活變得更符合我的期待……這些問題每時每刻都萦繞在女性的心頭。随着兩性觀念越來越平等,女性也會變得更快、更強烈地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GQ Talk:在咨詢中,男性面對這種需求通常的反應是怎樣的?

李松蔚:是很無措的。在咨詢室裡,我大概能體會到他們的心情,就好像是“沒有人告訴過我婚姻這麼複雜”“為什麼把事情搞這麼複雜”。甚至他們會覺得,如果這個咨詢師有本事一點,能不能把我老婆或者女朋友“矯正”好,勸說她回歸到剛在一起時“更乖、更聽話”的狀态裡。

我的咨詢中很多涉及離婚的個案,基本上都是妻子到了某一個階段,突然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的”,并且自己也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去追随想要的生活,而這時丈夫都會感到非常生氣、非常挫敗。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也不理解為什麼她變了。還會很郁悶地認為,我還是我啊,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招她嫌棄。

我首先會給他們提供一個情緒上的支撐,告訴他們婚姻本身是複雜的,是需要兩個人一起成長的。在20歲的時候你們是一個狀态,到了40歲你們會對生活有不同的要求。我會類比說,這就像人到了中年會發胖,會脫發一樣。我發現很多男性對于身體的衰落有很強的感知,并能夠接受的。所以當我這樣類比之後,他們更容易理解,好吧,可能到時候了,正如頭發在離開我的頭皮一樣,我的妻子現在也在掙紮着離開原來的生活軌道,那我必須得做一點努力了。

對男性我會說,當你的妻子有了新的覺醒、覺察,她想要一種不太一樣的人生,你的确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麼容易地去維持這段關系了,你要麼做出改變去找到新的相處方式,要麼就面對這段關系的終結,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實,你隻能接受。

而對女性,我一般會說恭喜你。

GQ Talk:當你說恭喜你的時候,她們一般是什麼反應?

李松蔚:有些人會很高興,因為這是一種支持。但也有很多女性來訪者聽到這個話,她的反應是震驚。在她的生命體驗當中,雖然模模糊糊知道這就是她想要的,但是當另一個人很直接地告訴她說,這是一件好事,歡迎你加入到一個更自我的新世界。對她們來說會非常觸動。

就像《心靈捕手》中,那句著名的台詞“It’s not your fault” (這不是你的錯)。那句話羅賓·威廉姆斯說了十遍,馬特·達蒙飾演的角色,從起初拒絕、惱怒,直到最後接受,泣不成聲。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7

GQ Talk:可能對于一些男性來說,他們更需要做的是認識到情緒的重要,而不總是将之拒之門外。

李松蔚:在親密關系裡,男性很容易陷入兩種思維誤區:一是我不熟悉,我不擅長,我這個性别本身就不支撐我對此敏感;二是,我會把所有的敏感和情緒反應當做一種不正确或者說有點麻煩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對男性來說,一是要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二是認識到情緒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假如你正處在一段親密關系裡,那首先恭喜你,你一定是做對了很多事情,所以才會有親密關系。如果你遇到了一些困境,認為對方在情緒上有更多的需求,或者這些需求以一種負面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你需要先意識到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随着時間推移,随着彼此成長,我們可能推翻過去很多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關系的需要。能對此認知,就是很重要的進步。

認知之後,如果你跑去看一些情緒價值的教材,并認為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論來“滅火”,那我覺得還是要少看一些這樣的教材。因為核心不是你要把火給撲滅,而是要去認識到,當分歧産生的時候,其實是在呼喚你們将更多的熱情和關注投入到關系中來。如果想要擁有一段好的關系,需要兩個人的努力,而不是一個人帶着某一套方法去解決一切問題。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8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9

情緒價值體驗(當渴求情緒價值時)10

聽了李松蔚的講述

你有什麼想說的

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