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撰文
傳統繪畫題材中的鐘馗文化漫談系列之一鐘馗,是中國老百姓最熟悉不過的一位神,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要挂大紅春聯、貼門神鐘馗,以示除舊迎新。在傳統習俗中,鐘馗是一個神通廣大的人物,不但能捉鬼除魔,還能鎮宅賜福。從典藏古籍中我們得知,鐘馗是唐初長安終南山人,生得鐵面虬髯、相貌奇醜,然而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剛正不阿,一身浩然正氣。
曆代畫家畫鐘馗,均由吳道子奉诏為唐明皇畫夢中之境肇端。吳道子有《趨殿鐘馗圖》、牟元德有《鐘馗擊鬼圖》、石恪有《鐘馗小妹圖》、孫知微有《雪中鐘馗圖》、李公麟有《鐘馗嫁妹圖》、王蒙有《寒林鐘馗圖》、郭羽有《鐘馗雜戲圖》、陳洪绶有《鐘馗夜遊圖》、吳友如有《描花鐘馗圖》、任伯年有《鐘馗神威圖》、錢惠安有《鐘馗捉鬼圖》……不一而舉。關于唐明皇遊麗山染疾,夢中有一大漢幫助捉鬼的傳說,我在以前相關文章中對史書的詳細記載已有刊錄,在此也就不再贅述,僅以任伯年筆下的鐘馗為參照,漫談在鐘馗文化影響下其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及審美内涵。
任伯年
任伯年屬于海派中成就最高的畫家之一,同時也是海派畫家的領軍人物,與吳昌碩、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山水、人物、花鳥、草蟲、走獸無一不精。在衆多的海派畫家中,盡管其生平經曆各不相同,但作品必須适應藝術品市場的需要,合符市民階層的審美時尚,在表現手法上采用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方能赢得市場的青睐,這一點卻是各家所需遵循的唯一标準。這對于寫實功底紮實、表現手法多樣的任伯年來講,可謂是遊刃有餘、手到擒來。我查閱過任伯年的相關繪畫資料,鐘馗是他人物畫中畫得最多的形象,這一題材可以看成他在上海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
下面這幅《鐘馗神威圖》畫于1874年,應該屬于他早期作品。為了突出鐘馗的神威,張揚其嫉惡如仇的性格,任伯年選擇鐘馗與妖相遇,拔劍出鞘的瞬間來進行刻畫,我認為任伯年這樣安排極其高明。一幅作品是否能打動觀衆,主要看作者的立意,立意不巧,無論你花多大的精力,色彩再華麗、線條再流暢,也難為一件成功之作;相反,立意準确,再加上構圖、造型、筆墨、色彩上的調配,便可使其成為一幅精品,這幅《鐘馗神威圖》便屬于後者。
任伯年《鐘馗神威圖》
從這幅作品的整體上看,也許正因為是任伯年早期作品,正值他年輕力壯,同時也是他需要向世人證明自己藝術實力的時候。所以在創作上他特别在意,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構思,正如我前面所說他選擇了鐘馗與妖相遇的瞬間。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在與敵人相遇的時候敢于亮劍,方顯大丈夫的豪情與膽識,在此我不得不佩服任伯年構思立意的缜密與深邃。
立意即定,接下來就是對人物的塑造。任伯年為自己心中的鐘馗設計了左手緊握劍鞘、右手拔劍、怒目圓睜、挺胸邁步向前的動态,這一動态對人物内心的刻畫起到有力地烘托,向後飄動的袍袖、帽翅,增加人物的動感,妙不可言。在畫法上,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大膽地舍去了鮮豔的色彩,僅用濃淡墨以釘頭鼠尾描勾寫出人物的形神體貌。以細挺而有力的線,準确地勾畫出人物的五官及緊攥的雙手;鐘馗的眉毛、胡須任伯年都作了認真地刻畫,特别是那雙眼睛,光芒四射、炯炯有神,目光中透出正義的威嚴;鐘馗的衣冠均以濃淡墨渲染而成,畫時他兼顧人物動态所呈現的明暗變化,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協調統一、相映成趣;鐘馗的雙手是除了眼睛之外而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任伯年特意地做了處理,左手五指緊扣劍鞘,右手呈反握狀緊握劍柄,這樣處理可增強人物雙手的力度,形成寶劍一出便可力聚千鈞的氣勢,寓動于靜,如聞劈鬼厲叫前之瞬間寂靜,使人觀之驚心動魄、歎為觀止!
整幅作品構圖飽滿、造型準确、形象生動、筆墨酣暢、設色淡雅、格調高古,堪稱任伯年鐘馗作品中的一幅精品。
任伯年《鐘馗攜妹圖》
任伯年一生畫了大量描繪鐘馗的作品,如《鐘馗攜妹圖》、《鐘馗讀書圖》、《鐘馗斬狐圖》、《潑墨鐘馗圖》、《鐘馗神威圖》、《喜從天降圖》、《鐘馗嫁妹圖》、《鐘馗巡夜圖》、《鐘馗醉歸圖》、《朱墨鐘馗圖》、《鐘馗小酌圖》;或設色或單色、或墨筆或朱筆,或朱墨雙色;或偏工、或寫意、或兼工帶寫;或雙鈎或沒骨,乃至大寫意及潑墨。造型生動,設色單純而明快,千姿百态,極具變化而寓意深邃。前期作品多有配景,或捉鬼斬狐或出遊夜巡,形神怪異,繪聲繪色之間特别注重鐘馗形象的高大威猛、剛正不阿;後期作品寓情于形,向世俗民情方面轉換,一把劍在其運情揮寫之間或橫佩或側挂,或背提或正按,或拔劍在手或鋒芒初露,或持劍側立或咬劍橫銜,都有其獨到的寓意,如聞畫中兔死狗烹、鬼哭狼嚎、正儀彰顯,于筆意縱橫之間頓覺神采飛揚!
任伯年《騎驢鐘馗》
縱觀任伯年筆下的鐘馗,其為何能做到筆墨酣暢、千姿百态?我認為主要得益于以下四個方面:一、得益于對鐘馗文化的信仰傳承
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唐玄宗把畫聖吳道子召到宮内,将夜裡所夢告訴于他,要他如夢中所見畫一幅畫。吳道子奉旨,仿佛親睹一般,沒用多大工夫便畫成了,玄宗看後瞠目結舌:“難道愛卿也與朕做了一樣的夢嗎,怎麼畫得和我夢見的一樣呢?”吳道子說:“陛下憂勞消肝,所以瘧疾才得以趁機侵犯,現在果有辟邪之物,衛護聖德,是陛下千秋萬歲的瑞兆啊!”唐玄宗聽了這話很受用,便賞了吳道子一百兩黃金,又在畫上提筆批道:“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這段記載雖然與《全唐詩》和《夢溪筆談》中的記載大同小異,但是我認為其更趨于民俗化。一句吳道子“現果有辟邪之物,衛護聖德,是陛下千秋萬歲的瑞兆啊”的話,将鐘馗這一形象推至宗教信仰的祥瑞象征。一時間,各式各樣的鐘馗形象在民間廣為傳播,如鐘馗年畫、鐘馗剪紙、牙雕鐘馗、竹刻鐘馗等等,傳承千載,流傳至今,緻使民間過年、端午、開業、開地、喬遷、婚壽、祈福,都要祭鐘馗、請鐘馗、跳鐘馗“以袪邪魅,益靜妖氛”。與此同時,吳道子對于鐘馗這樣一個夢境人物,因無原型可以寫真,便以寫意之法為之,無意間為後世畫家提供了一個縱情揮灑、不拘一格的創作平台。
任伯年《鐘馗除妖圖》
任伯年的鐘馗形象,正是借助這一平台而創作的豐碩成果,例如上面這幅《鐘馗除妖圖》,便是取材于道教傳說故事。此畫畫于同治壬申五月,雖然人物的動态依然沿用了《鐘馗斬妖圖》的樣式“雙手緊縛、咬劍橫銜”,但鐘馗高大身軀下的“狐仙”卻換成了“樹妖”。他利用老樹自然的樹結、樹疤、空洞及樹枝桠,巧妙地刻畫了樹妖的眼、鼻、耳、嘴、肘、膝、掌、趾,極其生動地将一個“樹妖”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這種遷想妙得的精湛造詣,是一般畫家所不及的,既拓展了鐘馗文化審美上的精神内涵,又吻合大衆世俗審美需求的口味,十分生動有趣,堪稱雅俗共賞!
在畫法上,他以筆蘸濃淡墨,用釘頭鼠尾描勾勒出人物的動态結構,用勁挺隽細的線勾出鐘馗的頭部及五官,然後用略為粗犷的線勾出樹妖的體形結構,勾時采取勾寫結合,全以濃淡墨完成,時而濃墨勾勒,時而淡墨枯筆,時而皴擦,時而暈染,用筆靈動、造型幽默、情趣盎然。設色上,他在人物的臉、手部位染以赭石,鐘馗的袍服極近白描,僅玉帶着以硃磦,襯出服飾的素雅,借以烘托出人物“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磊落與坦蕩,與樹妖的猥瑣醜陋、邪惡奸佞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符合百姓鎮宅安甯的心理訴求。吳昌碩在《鐘馗斬狐圖》的題詩中贊道:“須眉如戟叱妖狐,顧九堂前好畫圖。路鬼挪揄行不得,願公寶劍血模糊。”
民間鐘馗銅像
關于鐘馗崇拜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畫鐘馗則起于吳道子的“鐘馗樣”,後經史家附會、民間演義、畫家神筆而豐富多彩、盛傳千古、曆久不衰,這其中不乏唐玄宗的功績,我記得恩格思曾經有一句經典:“沒有英明的君主,就沒有英明的神話”,用在此處應不為過。唐玄宗的禦批、吳道子的墨寶、王公大臣的推崇、黎民百姓的效仿,使鐘馗這一形象在任伯年的腦海中打上了深深地烙印。曆朝曆代傳說的鐘馗故事,坊間口口相傳的轶聞野史成為任伯年筆下豐富的素材,無時無刻都在激發他創作上的靈感,催生出件件精品力作!
民間牙雕鐘馗
二、得益于民俗文化的傳統哺育
任伯年1840年出生于浙江蕭山一個平民家庭,祖籍浙江山陰,初名潤,後改為頤,字次遠,号小樓。其自幼聰慧,10歲跟随其父任鶴聲學畫人物寫真肖像,後又仿費曉樓,22歲便嘗試以賣畫為生。26歲拜任渭長為師,後随其定居蘇州研習字畫,在此期間,任伯年多以人物、花鳥為練習對象,兼習宋代院體勾勒、設色的工筆畫法。29歲拜别任渭長,隻身前往上海,開始了他賣畫為生的藝術生涯。
任伯年筆下的鐘馗形象,除了受鐘馗文化的影響而外,就是他善于從民俗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以豐富、拓展自己的創作思維,如他的《鐘馗嫁妹圖》、《鐘馗招福圖》、《擡頭見喜圖》,都屬于這一類作品。
民俗鐘馗雕塑
民間泥塑鐘馗
下面這幅《喜從天降》的立意,就是直接取材于民俗文化中的祥瑞傳統。民間視蜘蛛為兆喜之物,稱為“喜珠(蛛)”、“喜子”、“親客”,古代有“蜘蛛集、百事喜”的俗語。陸玑的《詩疏》中曾記載:“喜子亦名長腳,荊州河内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鐘馗招福圖》與《喜從天降》的立意,同屬一個道理,蝙蝠在傳統紋飾圖案中經常出現,“蝠”與“福”取其諧音象征幸福、富貴、吉祥、長壽。所以任伯年常常描繪一個身着朝服、手執牙笏的鐘馗,目視前方,空中飛舞的蝙蝠,或身系長線的蜘蛛,象征“福自天來”、“喜從天降”的美好寓意,充滿吉祥的喜慶色彩,深得市民階層的喜愛。
任伯年《喜從天降》
這幅《五谷豐登》也取材于民俗傳統文化“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的古訓。《六韬·龍韬·立将》中記載:“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登,社稷安甯。”《殘唐五代史演義·唐明宗焚香祝聖》記有:“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谷豐登民樂業,漢唐賢主不多稱。”《清史演義·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也有類似描述:“……規據三禮,考正八音,把朝儀定得格外嚴密,樂章采得格外整齊。又複連年五谷豐登,八方朝貢,真個是全盛氣象,備極榮華。”
任伯年《五谷豐登圖》
任伯年《五谷豐登》中的鐘馗,手執一束幹癟的稻谷,旁邊的小孩撐着一盞被風吹得搖搖晃晃的破燈籠目光呆滞,鐘馗的眼中也失去昔日威猛剛毅的光芒,一臉茫然,流露一絲驚詫和懷疑,借以針砭時政及粉飾太平的惡習,表達自己對封建王朝統治的不滿和怨恨。
三、得益于對中國畫的探索創新
任伯年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熱愛,應起源于從小受父親任鶴聲的影響,後得益兩位伯伯(任熊、任薰)的言傳身教。當其正式以中國畫學習為主以後,技法上依托任熊、任薰為基礎,上溯陳洪绶一脈;将釘頭鼠尾描法發展為遊線,有點速寫的味道,長短結合,長線飄逸流暢,短線曲折回旋,極具韻律感;設色上,因其曾經學過西洋畫法,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學古而不泥古,将西畫色彩中的冷暖調子、明暗關系,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使其作品更加真實明快、渾然天成,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任伯年《鐘馗簪花圖》
這幅《鐘馗簪花圖》是他1874年畫的作品,畫于端于節前夕。畫面上鐘馗坐在桌前,身着朝服、足蹬朝靴、身挂佩劍、頭頂插花、雙手抱膝,一本書壓住桌上的帽子。從書壓帽子的小節,我們可以推測鐘馗已經在此坐了多時:桌前的鐘馗進屋之後,先是将帽子放在桌上,然後将一朵花插在頭上,興高采烈地抄起一本書閑看;書看得有些累了,順手将書一放,正好壓在帽子上;雙手往左膝一抱,顯出一副悠然自得、喜過端午的神态。“電影是活動的畫面,将情節逐一展開,繪畫則是凝固的瞬間,須觀者将情節在大腦中回放。”
在此,我再一次為任伯年精湛的繪畫技藝歎服,他将畫中深邃的意境,巧妙地安排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讓人聯想,給人啟迪。對于這幅作品能給人什麼樣的啟迪?我想通過上面這段情節的簡單回述,讓我們看到坐在我們面前的不是兇神惡煞的捉鬼大神,倒像是一個慈眉善目的父母官,在辦完差事後的小憩。衆所周知,鐘馗的使命就是捉鬼,而畫中的鐘馗卻在此閑坐,這其中又寓意着什麼?寓意世間已無鬼可捉,揭示出畫家心中祈盼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
任伯年《鐘馗簪花圖》局部
任伯年的精湛畫技,來自于長期對傳統的學習和探索。我們從這幅《鐘馗簪花圖》可以看到他娴熟的技藝中,仍然存在着任熊和任薰的影子。鐘馗的頭部造型基本上取法任熊,服飾上的線條又酷似任薰,桌上的清供、瓶花潛在的裝飾性,則有着陳老蓮的遺韻。可謂法中有法、融會貫通、兼收并蓄,終鑄成自家風貌,使其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代大家。
四、得益于人生經曆的艱苦磨煉
任伯年人生經曆坎坷,在他年輕的履曆中有一段其他畫家很少有的經曆,那就是他16歲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并且是一位掌旗手,也就是說年輕時的任伯年就對自己生活的時代表現出不滿,有着雄心壯志。但世事難料,運動随着隊伍内部的勾心鬥角及外部的打擊而土崩瓦解,任伯年壯志難酬。在這期間,他的父親和親人相繼離世,在精神上又給他沉重的一擊,使他舉目無親、到處流浪,以賣畫度日。一個哲人曾經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經曆過苦難的任伯年痛定思痛,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和毅力使他終于振作起來,決心以藝術書寫自己的人生祈求。這種思想情感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不由自主地傳遞出來,使其筆下的鐘馗少了幾分神味,而多了許多人情冷暖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成就了他面向平民、清新雅俗的畫風。
任伯年《鐘進士斬狐圖》
任伯年在藝術的探索創新上非常刻苦,為了造就自己與衆不同的繪畫風格,他将視角轉向平民百姓生活,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并将一些生動的形象和場景,用速寫的形式記錄下來。如他的代表作《鐘馗斬狐圖》,鐘馗咬劍橫銜的造型,就來源于他曾經與屠夫做過朋友的經曆。鐘馗本為唐玄宗夢中之人,誰也沒見過,至于鐘馗捉鬼斬狐的場景更是無人知曉。為了準确地表現這一場景,任伯年将宰殺牲畜時屠夫口含利刃的形象移到鐘馗身上,讓人不但不覺得别扭反而認為十分形象、神形兼備、氣韻生動而贊不絕口。
對于任伯年,我看過他很多作品及相關記載,有些題材和構圖他曾反複畫、經常畫,一幅不滿意再畫一幅,甚至為了畫好一幅作品,他預先收集大量的素材,設計很多構圖,然後從中取舍,真正做到“畫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罷。謂先以土筆撲取形似,數次修改,故曰九朽;繼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罷者,畢事也。”
任伯年《潑墨鐘馗圖》
在藝術上,任伯年不是那種淺嘗即止、小有成就便沾沾自喜之人,為了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潑墨大寫意也是他經常應用的技法。這幅《潑墨鐘馗圖》是他的一幅代表作,造型完全擺脫了任熊、任薰的束縛,全畫除了在五官、褲管、佩劍等處少量的用線以外,均以濃淡墨潑寫、點厾而成。他先用淡赭石畫出鐘馗臉、手的位置,待色稍幹,趁勢勾寫出臉部五官、胡須及手的造型特征;然後以行草筆法,潑寫出人物的帽子、雙臂、胸腹、腿部的服飾,潑寫時兼顧服飾下的人體結構,使其既生動又準确。為了使墨色濃淡之間能很好的融合,他在水墨之中加入了适當的膠水,使整幅作品看上去筆法精湛、造型準确、形象生動、濃淡相宜、水墨交融、酣暢淋漓,将他的潑墨大寫意畫法推向又一個高峰!
任伯年《朱筆鐘馗圖》
任伯年在作畫的時候,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傾全身之力于筆端,而非偶然興會一揮而就。如《鐘馗簪花圖》、《潑墨鐘馗圖》、《鐘馗斬狐圖》、《鐘馗捉鬼圖》,都屬于這類作品,盛傳千古,堪稱經典。
少小名驚翰墨場,讀書無用且佯狂。
我今欲借先生劍,地黑天昏一吐光。
這是高邕之題任伯年《朱筆鐘馗圖》的一首詩,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詞語,借畫上鐘馗抒發生活在社會中下層寒士、布衣、文人、畫家心中積怨不平、憤世嫉俗的思想,字裡行間充滿着孤傲、嘲諷、抗争、渴求、自尊的遺世情懷,既是借喻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文人畫家悲涼人生的真實寫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