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特色文化古村落

特色文化古村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7 11:11:00

【山東之窗】如今,每到節假日禮拜天,山東商河縣孫集鎮袁窦村的“秧歌古村”人氣爆棚,婚禮預訂排成長龍,有時一天接待近百桌婚宴……村民每日到園區上班忙得不亦樂乎,負責人李傳英經常幾天幾夜不能合眼,這樣的場景在袁窦村村民看來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袁窦村原來是一個省級貧困村,至今村裡流傳的兩首三句半中,前半段就是寫的當時的處境:“此地當初荒草灘,處處荒涼垃圾灣,北風一刮沙滿天,荒無人煙……”而今袁窦村的變化巨大,“如今鼓鄉聲振天,袁窦人民舞蹁跹,中華盛世新紀元,歡樂人間。這一切源于李傳英的一個決定,返鄉創業回報父老,要給父老鄉親一份穩定收入。(李繼三 楊璐)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變形計)1

返鄉創業回報父老,村民在家門口有了穩定工作

李傳英是土生土長的袁窦村人。今年53歲的他和藹直爽沒有架子,穿着粗衣布鞋,扛起鋤頭就幹,依然保留着村裡人最樸實的樣子。但當聊起創業,他又仿佛換了個人,目光炯炯,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間彰顯着睿智。

這與他豐富的人生經曆不無關系。1983年,16歲的李傳英在商河縣第六棉廠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由于表現出色被提升成辦公室主任。然而1989年,棉廠倒閉,22歲的他經曆了人生第一次下崗。後來李傳英又經過兩次創業但都以失敗告終。

李傳英沒有被打倒,2005年,他接手商河大酒店,面對人才匮乏、投資短缺、沒有管理經驗等困難,不惜停業為員工作系統培訓。為真正搞活旅遊、餐飲業,擴大經營範圍,實現一條龍發展模式,2012年,成立了頤和生态農業有限公司。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變形計)2

這一次,李傳英把企業開回了自己的家鄉袁窦村。“原來村裡有一片垃圾溝,不少村民的房屋就建在溝邊上,一年到頭聞着異味,生活條件非常惡劣。”李傳英說,從那時候開始他決心改變村裡的面貌。馬路不通他修路,排水不暢就更換了全村的地下管網。2013年初李傳英投資近百萬修建了袁窦村現有寬敞結實的頤和路,新的地下管線工程也于今年全部完工,這片處在窪地裡的村莊徹底告别了逢雨必淹的曆史。“這個過程雖然艱辛,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幸福。自從村裡方便了,年年都出大學生。”

李傳英一手創建的頤和生态農業有限公司也與袁窦村一起齊頭并進,通過“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産業化運作模式,助推本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給當地農民群衆尋找到了一條緻富之路,被評為濟南市農業龍頭企業。如今,袁窦村的土地全部實現流轉,村民不再種地,而是在家門口的企業裡“朝九晚五”地上起了班。

振興非遺建成秧歌古村,商河鼓子秧歌登上世界舞台

在袁窦村,比土地更難割舍的是秧歌。“别看他們現在拿着鋤頭除草務農,提起傘來就了不起。”李傳英說。商河鼓子秧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袁窦村是起源地之一。過去,要說袁窦村村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會走就會扭”毫不誇張,然而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一文化瑰寶也面臨傳承困境。

2016年李傳英開始在家鄉打造“秧歌古村”。“秧歌古村”總投資1270萬元,占地248畝,有專門的表演分區,包括表演“求年于滳”的祭祀區、表演“沙場點兵”的軍陣表演區、表演“歡慶豐收”的慶豐收大型舞蹈展示區。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秧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李傳英在“秧歌古村”設置了秧歌公益培訓學校,和村裡老人打成一片,說服他們教授手藝,還拜訪曾在1955年進京演出過鼓子秧歌的老師傅,到其他發源地去請老師,安排濟南舞蹈學院的老師進行編舞……秧歌古村的秧歌不負衆望一路發揚光大,跳到了首都北京,頻頻參加世界文化交流會。著名歌唱家蔡國慶評價說,“聽到鼓子秧歌這個名字就讓人很振奮,一定要讓它在億萬中國人心裡紮下根。

現在,秧歌古村也成了村裡老人大聚會的場所。年過古稀的王玉明、袁立富幾乎天天都泡在這裡。“我們都是從骨子裡喜歡秧歌,以前沒地方交流、傳承,現在有了,終于可以把此前可能成絕版的傳統民俗傳承下去。”王玉明說,秧歌古村讓他們日子過得更充實,老有所做、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變形計)3

在李傳英的苦心經營下,秧歌古村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2017年秧歌古村獲評山東省研學教育基地,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同時,得益于成熟的産業模式,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選拔2019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秧歌古村8項考核項目成績優秀脫穎而出,李傳英成功當選并名列山東省首位。如今,秧歌古村已發展成民俗展示、觀光休閑、教育學習、果蔬采摘等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生态人文莊園。

向研學培訓基地進軍,未來計劃打造民宿一條街

正當秧歌古村發展得越來越紅火時,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國旅遊及餐飲行業遭遇“當頭棒喝”。秧歌古村也不例外,李傳英在原本最忙碌的日子給員工放了假。令他自己都沒想到是,在這個行業的“寒冬”裡,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為秧歌古村進軍“培訓基地”的敲門磚。

目前秧歌古村擁有90餘個民宿住宿床位,500餘個餐位,雙休日上午都有鼓子秧歌民俗演出,具備承接大型旅遊團隊的接待能力。“當時有一個司法培訓學校找到我們,希望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既滿足防疫要求又相對寬敞安靜的上課環境。”看到秧歌古村地廣人稀,還有專門的六畜興旺區、豐衣足食區提供無公害的肉菜蛋,學校負責人與李傳英一拍即合。“他們整整在這裡待了7個月,給我們帶來了十幾萬的收入,挽回了一部分損失。”李傳英笑着說,臨走時學校還在秧歌古村挂了個“法學教育基地”的牌匾,“他們說下期開班,還來這裡上課。”

不久之前,“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基地”也落戶秧歌古村。據了解,該項目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從業者提供農業技術培訓,交流讨論先進的農業園區管理經驗。此外,園區内還興建了多項大型戶外拓展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研學條件。研學和培訓将成為秧歌古村另一項主攻發展方向。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變形計)4

在外人眼中,李傳英愛鑽研也倔強,認定要做的事誰也攔不住。作為人大代表,他多次帶着振興傳承鼓子秧歌的建議上會。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1日商河縣政府答複了他的建議,商河制定鼓子秧歌“1223”體系化立體保護傳承模式并規劃設計了高标準的鼓子秧歌博物館和鼓子秧歌演藝廣場。

而在李傳英辦公室的白闆上,塗塗畫畫寫滿了他對秧歌古村未來的打算。“我想把古村一側的門打開,連通村民的農家院,打造民宿一條街,讓來到秧歌古村的遊客可以挨家挨戶地去體驗做醬菜、磨豆汁、織布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

如今,這些未完成的夢正在等待着李傳英一個一個去實現。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變形計)5

壹點号山東之窗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