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嗎? 這些字改讀音了?
近日,有消息稱
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這樣的詩詞你讀得習慣嗎?
這些古詩的讀音改變之後
讀起來特别變扭
有網友表示:
我怕不是上了個假學?!
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
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圖|網絡
“lang”東究竟怎麼讀?
那麼,問題來了
南甯青秀區的“lang”東
是“埌”東還是“琅”東呢?
當當當當
答案是“埌”(làng)東
您答對了嗎?
答錯了也沒關系
小青調查得知
有很多的南甯市民
特别是一些“土生土長”的老南甯
都将“埌”(làng)東
念成了“琅”(láng)東
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
世世代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讀錯了嗎?
别急别急
小青帶您一探究竟
1
根據著名曆史學家、“壯學研究先驅”徐松石先生考證, “埌”字源于壯語langx, 意思是“低窪積水的大塘或小湖”。最早居住在這裡的壯族先民就是這樣稱呼這片水域的。
2
到了宋代, 中央政府派駐戍邊的軍民,即講平話的漢人的祖先來到這個地方, 他們按照當地土著居民的讀音, 也将這裡稱為“lang (陽上, 次濁) ”。
3
近一二百年來, 不少廣東人為了經商沿西江而上, 也來到了南甯定居, 他們将這個地方的讀音按自己的音類處理成了“long (陽上, 次濁) ”。
(來源:知網:淺析“埌東”“埌西”的讀音)
圖|廣西新聞網
讀音,記憶的傳承
地名的讀音
承載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蘊含鄉土之情
見證曆史,傳承記憶
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價值、曆史價值
埌東,在90年代,還隻是城市的邊緣地區
荒山野嶺,人煙稀少
随着南甯的發展,城市的東擴
高樓拔地而起,馬路四通八達
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幸福美滿
地王大廈,橫空出世
成為埌東的标志性建築
南甯的亮眼名片
怪不得有句老話說
南甯騰飛看埌東,埌東巨變看地王
圖|網絡
城市的擴張給了埌東發展的機遇
但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
離不開埌東人民的辛勤努力
他們憑借智慧的頭腦
勤勞的雙手
銳意進取,埋頭苦幹
埌東速度,即南甯速度!
圖|寒武紀
人口的遷移,地音的變化
經濟的發展,埌東的巨變
地區的演變,城市的縮影
人民的勤勞,城市的發展
共同的努力,美好的明天
圖|寒武紀
南甯的發展
見證了埌東的變遷
也見證了地名讀音的變化
不變的是
南甯人對南甯文化深刻地認同
和骨子裡奮發向上的精神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下個十年,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埌東埌東埌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您記住了嗎?
本期編輯:小熊
(來源:本文由南甯市青秀區委宣傳部、哎喲喂聯合制作)
青秀區融媒體中心
“青秀雲媒”APP下載
“青秀雲媒”小程序
青秀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勝利閉幕
聚焦兩會| 一圖讀懂南甯市青秀區政府工作報告
聚焦兩會|青秀區政協會議期間收到提案99件,涉及面廣,緊扣中心,關注民生
獻禮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丨青秀全景VR首發,換個視角看往今青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