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是如何去評價一個人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從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學曆、他的職業、他的品行和待人接物的細節等等各方面去綜合評價一個人的。
第一,家庭背景
一個人的出身是由不得自己選擇的,他無法選擇誰作為自己的父母,誰作為自己的兄弟姐妹,這一切都是命運在無形之中安排好的,能夠成為親人那都是一種緣分。有人可能會怨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沒有豪宅豪車豪房和千萬存款,為什麼生活地如此平凡如此窘迫,因為他感覺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了,一輩子努力追求達到的東西别人家一出生就已經擁有了。雖然這也是一種社會常态,但畢竟别人家的也是一代代努力出來的。
還有一些父母自己犯了錯,影響到孩子的前途,作為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無辜的代價。大家在評價這個孩子的時候,就會多出來一條他的父母品行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啊,無疑就是給這個孩子貼上了一個淘汰的隐形标簽。他永遠擔着這個無形的說辭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壁。
第二,學曆
我們國家的學曆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學士、研究生碩士。學曆是一個人學習等級的表面區分,有的人學曆很高,但是隻是徒有虛表的,有的人學曆不是很高自學能力很強,也是實力杠杠的,關鍵還是以實操技能和實踐考察為主。學曆很多時候隻是被大家當作職業謀生的一塊敲門磚。
第三,職業
多樣性的職業體系,有公務員、教師、醫生、律師、高管、工人、普通職員、農民等等,不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粗俗點對于從業者而言都是吃飯的工具,很多人對工作都是有抱怨的,迫于生活壓力苦苦撐着,從事體力活的職業還是腦力活的職業,這對于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就有區别了,往往第一印象都是腦力活的白領工資高又光鮮亮麗,幹體力活的工人工資普遍低,當然不乏也有多勞多得者,但總歸是特别辛苦的。
第四,品行
品行對于每個人而言,那都是相當的重要,品德行為,好的德比什麼都重要。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品行的人結識的朋友大都是一個類型的,吸引力法則,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怎麼樣同時也會看他身邊的朋友如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高尚的人帶給别人的都是隐形财富,品行惡劣的人帶給别人的是赤裸裸的傷害。
第五,待人接物
細節是衡量一個人的最微小的一種體現。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兩個人談戀愛也好婚後夫妻矛盾也罷都是敗在細節上,别小看細節不起眼,很多公司的終極面試其實都不能算面試,就隻是很普通的一次會面,通過細節來評判這個人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層面需求,來決定是不是錄取。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在瞬間是無法輕易改變的,所以在待人接物的細節裡可以很透徹地看清楚。
在我的觀點裡,評價一個人的順序就是待人接物的細節——品行——職業——學曆——家庭背景。
你有不一樣的見解嗎?歡迎一起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