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小故事?三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小故事(1)小故事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三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小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小故事
(1)小故事一: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 “我死後,将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差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2)小故事二: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明初五這天投淚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自雲名正則,号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3)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号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