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各種龍的句子?上一期鸮胖跟您聊了聊中國古代的校音器律呂,它不僅能校音,還能測量物候如果您沒印象,可以返回上一期再複習一下今天咱們接着往後說,聊聊“雲騰緻雨,露結為霜”這兩句其實不難理解,都是自然現象,而且原理也通過常識都普及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天,咱們不聊原理,與您說說和雨有關的事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描寫各種龍的句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上一期鸮胖跟您聊了聊中國古代的校音器律呂,它不僅能校音,還能測量物候。如果您沒印象,可以返回上一期再複習一下。今天咱們接着往後說,聊聊“雲騰緻雨,露結為霜”。這兩句其實不難理解,都是自然現象,而且原理也通過常識都普及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天,咱們不聊原理,與您說說和雨有關的事情。
您要是看過《西遊記》,一定知道在《西遊記》裡,孫猴本事雖然大,但是卻做不到呼風喚雨,真要是想求下來一點雨水,還得搭着面子去求各位龍王,配合雷公電母二人組,這才能求來大雨。但是在古代,真的隻有龍王爺才能降雨嗎?
六小齡童版的孫悟空,最為經典
要想講明白這個事,咱就得從“求雨”這個儀式開始講了。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他在位的時候,趕上了自然災害,大旱五年,地裡莊稼都死了,老百姓都沒得吃。這個時候宅心仁厚的成湯跑到了一片桑林中,把自己的指甲剪斷,頭發剪掉,将自己當做祭祀用的供品,甚至不惜自焚向上天求雨。結果就在這個時候,老天爺降下甘霖,救了商湯和百姓,總算是緩解了大旱。
這個故事見于《呂氏春秋》,講的不一定靠譜,畢竟大旱五年這種事未免過于玄幻,主要還是為了襯托商湯的愛民如子感動了上蒼。但是實際上,這個故事從側面揭露了上古時代的求雨儀式中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要有負責祭祀的巫師,以及用來奉獻的犧牲。
成湯求雨,實際上他既充當了巫師,又充當了祭品。商朝的時候,統治者商王,同時還兼任着最高的祭祀領袖,甲骨文裡,就記載有很多商王親自主持祭祀或者進行占蔔的記載,這種情況其實一直延續到周朝,在西周的時候,承接了商朝的傳統,周天子也壟斷一些祭祀的權利。但進入東周,禮崩樂壞了,周天子的祭祀活動也就剩裝一裝門面了。
商湯圖片
至于祭品,特别是活人犧牲,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這些犧牲品很多就是負責求雨的巫師。巫師其實在求雨的時候十分可悲,她們如果長期求雨不得,人們就會焚殺她,或是在太陽之下将巫師活活曝曬而死,讓她直接和神對話。畢竟,在當時人的心理,巫師,是能通天的。在《山海經》中,就記載有這類很殘忍的故事。
進入到了周朝,周朝的貴族對于用活人進行的祭祀儀式或者是殉葬,都是十分反感的,在考古中,周人文化特點的墓葬,就很少發現有活人殉葬。相對的,各種祭祀儀式也都變得規範,其中求雨的儀式就變得溫婉優雅了不少。
求雨儀式中,最主要的步驟,就是跳舞。《論語》裡面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跑到沂水洗洗澡,迎着大風跳一跳舞,唱着歌回家,這是孔子的弟子,追求的理想生活,而實際上他們跳的這個舞,就有可能是求雨的舞蹈。
至聖先師孔子(千字文中您少不了看到怹老人家)
這種求雨的舞蹈,早期可能隻是一些特定的步伐還有動作,後來還有了規定的人數,要求“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一邊跳舞,一邊大聲向上天呼喊求雨。更為正式一點的,舞者可能手中還要拿着五彩羽毛。這種行為延續到漢朝依舊有所保留,人數不僅更多,而且還統一穿着青衣,有的地方甚至還隻允許女孩子來求雨跳舞,來調和陰陽。
一幫小女孩兒頂着驕陽如火跳舞求雨,雖說是迷信,但總好過殺人。
官方雖然從名義上摒棄了活人祭祀求雨的陋習,但民間多少有些滞後性,而且趕上極端災害天氣,這種活人祭祀求雨的思潮又會卷土重來,甚至在貴族之中蔓延,比如《禮記》中就記載,趕上極端幹旱,就有人打算将殘疾人扔到太陽下曝曬,理由很簡單,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會眼睜睜看着這些人受苦,所以就會下雨了。
上天有沒有德不知道,反正這種人挺沒德的,好在畢竟有識之士還是多,對于殘忍的求雨手段,大多還是抵制的。
雖然移風易俗,但是人們要活下去,怎麼辦呢,不能用人就隻能用動物了。在民間求雨中,最常用到的動物,大概就是蛇了。
從這裡開始,雨和龍,開始有點關系了。
《墨子》裡面說過這麼一段話,叫做:“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什麼意思呢?甜的水井容易幹,粗壯的樹木容易被砍伐,靈驗的龜,容易被拿來焚燒占蔔,神蛇,容易被拿來曝曬。
為什麼要來曬蛇,其實就是用來求雨。
淮南子裡面也說,巨大純色的牛,放在宗廟裡用來祭祀合适,真要是求雨,不如神蛇管用,什麼是神蛇啊?按照許慎的說法,神蛇“潛于神淵,能興雲雨。”
這不就跟龍一樣了麼。
《呂氏春秋》裡面講“以龍緻雨”,這已經是戰國時期,年代比較靠後的說法了。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人認為龍能行雲布雨,它的演變由來,其實是來源于神蛇求雨。
至于古人為什麼認為蛇能求雨呢,恐怕也是與蛇的習性有關:降雨之前,空氣濕度漸大,蛇往往從洞中爬到陽光下,以緻民間誤以為蛇能預知降雨。
選一張可愛的蛇吧
說到這兒,你可一定要注意,中國古人認為能夠降雨的龍,跟《西遊記》中的龍王,還不太是一回事,前者以龍緻雨,是咱中國古人思維演變的結果,而後者的龍王爺,就應該和佛教的流傳有關了。在佛教經典中,龍王主要的職責就是呼風喚雨。随着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流傳開來,佛教的說法也逐漸深入人心。再加上一些文學作品的演繹,龍王行雲布雨的形象也就被普及開來了。
順便講一個有意思的事,在我們的鄰國朝鮮,出土有九到十世紀的竹簡木簡,裡面就有關于祭祀求雨、龍王等文字内容,想來這也是不同文化,經過中國向外傳播的有力佐證。
好,今天就是《鸮胖說千字文》的全部内容,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轉發、分享,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