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掃黑風暴》的大熱之下,低調宣發的《理想之城》逐漸也有了火的趨勢。
畢竟,“這部職場劇是帶了腦子的”、“全員智力在線”、“國産職場劇的女主,終于不用靠在總裁面前摔跤上位了”…
總結一下,觀衆的安利點無非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它對打工人、工作環境等的刻畫,相對真實。
帶着黑眼圈在地鐵上打盹:
上班摸魚:
晚上回家運動、複盤一天的工作:
開會吃盒飯:
抱怨房東漲房租:
面對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忍無可忍之後喊出,“房子、車子、前途,哪一樣不是你的出身給你的,同一起點你根本赢不了她”:
種種細節都告訴我們,它是“來真的”。
不再是月薪6000卻滿身大牌、住帶浴缸的北京大room,讓真·打工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卷得不夠努力、滿臉黑線的魔幻現實主義職場劇。
其次,這部劇對人物的刻畫是比較立體的。如果說善-惡、自私-無私是數軸的兩端,那麼劇中的所有人都在這個數軸上不斷遊移。
每個人都會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調試自己的預期、願望和行為舉止。
比如男主夏明(趙又廷飾)的舅舅黃禮林剛出場時,給人的印象粗野又霸道,活像《今日說法》裡欠薪不發的黑心包工頭:
跟人打起交道來滿嘴跑火車、變臉如翻書,似乎毫無底線可言。但随着劇情的發展,我們也會發現。
即便是這樣一個利欲熏心的油膩壞蛋,在聽到外甥感激他可以陪伴自己成長時,也會流露出了欣慰和感動、甚至有點潸然:
為了外甥的前途和安危,也甘心低頭賠笑:
有時候很冷靜機智,有時候又很沖動笨拙。就像我們現實中認識的很多,經曆過特殊時代的“野路子”中年人,既無情又多情、既高傲又卑微。
至于男女主人公,也都不是活在童話裡的小白花。他們會遭遇人性考驗、也會糾結對錯。
他們傾向于“善”與“好”,但也會接受善惡之争注定是長久的現實。進而不會立即選擇玉石俱焚,也不會萬念俱灰一蹶不振,或者瞬間黑化、“打不過就加入”。
比如女主蘇筱,一開始十分堅持做“幹淨”的造價表:
但在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因為,堅持講規則、讓上司沒有撈油水的空間而被開除之後。她也敏銳地意識到,壞人并不會因為你“好”,就手下留情。
于是在被陷害扣押了重要證件、走投無路之後,她選擇與壞人針鋒相對,不再是躺平認栽。
男主夏明,則更加複雜。
他既會幫助女主,也會利用女主:
看上去什麼都明白、萬事不糊塗,但也不吝于展示自己的糾結與疑惑。
既追求金錢和權力,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擁有:
會幫舅舅平賬搞錢,但遇到正直的女主之後,也生起了恻隐之心,開始期待跟她一起成就某種理想。
相信除了傳說中的智者,絕大多數人與世界的互動差不多都是這樣。
在不斷的試探、犯錯、糾錯、肯定、否定、沖突、和解中,實踐自己的人生,建構自己人生的意義。
美好一定是我們的追求,但當不美好發生時,我們也要有定力去面對現實然後謀求糾正。
如果一定要把人群劃分出陣營,那就是占大多數的有缺點的好人、少數有優點的壞人、極少數十惡不赦的壞人和凝聚了美好人性的聖徒。
這部劇着重刻畫的,無疑是人群中數量最多的前兩類,所以我們會覺得它真實、不懸浮。
尊重觀衆智商,默認觀衆有資格也有能力進行判斷和選擇,而不是猛灌雞湯,或者用陰謀論視角看待一切。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真誠地展示複雜,其實是很多優秀文藝作品、角色的共性。
因為隻有内涵足夠複雜的作品,才能容納足夠多的人,在其中展開自己的審美活動,進而在最大程度上解決“衆口難調”的傳播難題。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紅樓夢》”,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審美體驗。
之所以存在“衆口難調”,則是因為我們的審美行為本身,會在方向、粗細、快慢等維度上做出區分。
比如對于《廊橋遺夢》這部電影來說。如果我們從現代婚姻道德的角度出發對它展開審美,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得出,這是一部美化出軌行為的糟糕電影的結論。
但如果我們從人類情感的角度出發的話,又會發現,這部電影其實很好地塑造了兩個情感充沛的人。他們的相遇、相戀和别離,都讓我們動容。
《金瓶梅》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從現代女性主義的角度去看它,會發現裡面存在着諸多侮辱女性的情節,令人感到十分不适,無疑是一本壞書。
但如果我們從曆史的角度出發,又會發現它是後來人分析明代社會的寶貴材料,絕對有被認為是一本好書的資格。
由此可見,不同的審美方向會讓審美結果,産生多麼大的差異。我們日常遇到的絕大多數審美争議,根源其實就在這裡。
比如那些罵文藝電影裝x的普通觀衆,其實是從電影内容是否易于理解這個方向,去衡量一部電影的審美價值的。
但對于嚴肅的影像風格、電影叙事研究者,他們的審美方向,往往是這部電影較之于之前的電影,是否有所創新和突破。
因此當我們想要反駁他人的審美判斷時,其實很有必要搞清楚ta的出發點/方向是什麼。
一個因為服化道說《知否》很棒的人,跟一個因為其中的封建思想說《知否》很差的人,實際上很有可能并沒有分歧。
除了方向,影響審美結果的,還有我們觀察審美對象的粗細程度。
比如對于《廊橋遺夢》的女主弗蘭切斯卡來說。“她是個出軌的女人”,是一個比較粗率的評價。
“她先遵守婚姻道德,然後背叛,最後再選擇遵守”,則意味着相對細緻的觀察。
所以即便是從婚姻道德這一個方向對她展開審美,看得細跟看得粗,也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類似的情況,陳丹青在《紐約瑣記》裡也提到過。他說國内有些畫家在歐美博物館看到大師真迹之後,會不由得大口喘氣。
▲薩金特的《波伊特的女兒們》
因為當他真正親眼看到大師的筆觸等細節時才發現,大師比他想象的更加厲害。
除了方向和粗細,審美結果還會被我們審美行為的快慢所影響。
比如一個完整看過《指環王》三部曲的人,跟一個隻看了《10分鐘看完指環王三部曲》的人,大概很難進行有效對話。
一個通讀了《百年孤獨》的人,也很難告訴一個隻看了内容簡介的人: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一定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個開頭,對于整本書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
結合日常我們也不難發現,路過一張海報時,是停下來看還是瞥一眼,審美體驗大概也會很不一樣。
當然,影響審美活動的因素不隻有上面提到的這幾個,隻是它們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容易被忽略,今天就特意拿出來跟大家聊一聊。
總之,意識到影響審美活動的諸多因素,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性的看待審美結果。
更好地理解“當一個人在說xx美時,ta在說些什麼”,從而不再那麼容易被異見者挑動情緒。
另外,理解萬物也并不意味着我們應該回避自己的審美主張,落入庸俗的相對主義。恰恰相反,好主張形成的前提,一定是好的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