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鑽空子論語

鑽空子論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5:58:38

鑽空子論語?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①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⑤”,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鑽空子論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鑽空子論語(至暗時刻論語體貼之七十)1

鑽空子論語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①。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⑤。”

【注釋】

①處:居,占有或享用的意思。

②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因為“惡”貧賤,故欲去之,句中“之”指此種擺脫貧賤的欲望,而并非指貧賤,“得之”意思是得償所願,即滿足此種欲望。同此,滿足獲得“富與貴”的欲望,亦可以說“得之”。很多注家以為此句頗乖事理,有的主張“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為衍文,應該去掉,有的主張把“得之”改為“去之”或“失之”,我看其實不必。前人解不通,是因為誤會了“之”字的指代意義,均以為指代“富與貴”或“貧與賤”,實際上指代“所欲”或“所惡”。把“得之”解為“得償所願”即可渙然貫通。

③惡乎:惡音烏,wū,何處。“惡乎”即“于何處”。

成名:并非出名的意思,而是取名,得名的意思,引申為配得上,名實相符。

惡乎成名:意為如果沒有仁之實,君子之名何以成立?

④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

違:背離。

⑤造次:倉促窘迫。

颠沛:流離轉徙。

于是:是指“無終食之間違仁”的情形或狀态,于是意為處于上述狀态。

【翻譯】

孔老師說:“升官發财,這是人人所追求的美夢;以不義的方式得償所願,君子不屑占有。吃苦受窮,這是人人所讨厭而必欲擺脫的惡夢;以不義的方式得償所願,君子羞于脫貧。如果抛棄了仁德的内核,君子還配叫叫君子嗎?哪怕一頓飯的工夫君子也不會背離仁德,,在窘迫忙亂之際必定如此,在颠沛流離之間也必定如此。”

【解說】

本章三句話,講了三層意思:

一,義的原則:

第一句“不處”“不去”雲雲,仍是講人與外物的關系,主旨仍然是不為物役,安仁守義。

《述而》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裡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衛靈公》篇:“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孟子·滕文公下》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荀子·性惡》篇:“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

儒家講原則,此原則即是義。“不以其道”即是不義,凡以“不義”或“害仁”的方式取富貴或去貧賤,君子不為。堅持内心的原則,不苟且,不因外物所移,原始儒家此種“義之與比”的品格,如烙印一般清晰深刻,曆千載而不墜。

二,君子何以成名?

第二句鄭重地為君子下了一個定義,仁為實,君子為名,名實一緻,人才配叫君子。從此,君子的内涵從有位者遞嬗為有德者,賴孔子之力也。

三,本體和工夫:

第三句講本體和工夫。仁為本體,終食,造次,颠沛等都叫工夫。離開工夫,何以見仁?仁之為德,君子須臾不可離;修身養德,一刻不能停。越是在關鍵時刻,至暗時刻,越發顯現出君子本色。所謂“疾風知勁草”,所謂“待到雪化時”,所謂“窮且彌堅”,所謂“進亦憂,退亦憂”,均表達或指向一種狀态,即“無終食之間違仁”。

在孔老師看來,在世俗的功利世界之上,還有一個超越的道義世界,或者說,在現存的實然世界之上,還有一個理想的應然世界。君子和小人之别,在于居處的世界或存在的狀态不同。如果功利壓倒道德(“窮斯濫矣”),那就是小人,而道義超越功利(“君子固窮”,“無終食之間違仁”),才稱得上君子。需要說明的是,孔子并沒有完全否定功利或欲望的意思(“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或者說道義世界和功利世界并非完全對立,而隻是說唯功利是圖層次較低而已,超越功利,追求至善,才是君子的境界,完滿的人生。

任何宗教,都會讨論人性和神性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理路大不相同,有的以神性完全否定人性,如佛教或基督教;而原始儒家則主張人作為存在物除了人性,還應該同時具備神性,也即除了滿足欲望,還應該追求絕對的善,普遍的真理,滿足超越于物質的功利的欲望之上的形而上的需求,也即精神的富足道德的完滿具有更高更真實的價值。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即在于對物質和精神,器與道,有限與無限,形而下和形而上等等的理解和需求不同而已。

所以,我體貼,在孔子這裡,小人和君子的概念,既是社會學意義的分類或分層,也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差别境界,同時還相當于哲學意義上的關于人的本質的界定,概言之,孔老師認為人的本質屬性不是生物性的欲望,而是社會性的道德,人或者君子是由仁愛道義定義,因為富貴貧賤不過是相對,特殊或表象,唯有仁愛道義才是普遍本質,永恒價值或絕對真理。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老師既是傳經布道的先知,也是遣詞造句的聖手,本章文字華麗而蘊藉,張力十足,直擊人心,讀之令人神旺,有繞樑三日之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