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的經曆能用衆所周知且衆說紛纭來形容,盤點當今華語電影圈,徐峥确實是這樣的風雲人物。
一提到徐峥必定是話題不斷、分析熱烈,但又始終無一定論。
但阿看覺得,有一點,始終被人忽略了——
徐峥其實是個敢于“破局”的人。
阿看最近一次有這種強烈的感覺,是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的總決賽上。
徐峥坐在評委席,确切說是“領笑員”席位上,對于選手的評價,雖有闆有眼,卻不失親和,随意的狀态像是和鄰居家孩子交流一般。
誰是老選手,誰是新選手,誰樹立了什麼樣的風格,誰又打破了過往的人設,誰橫空出世,誰逆境反彈……
門兒清。
以緻于節目組專門為選手設置了一個——徐峥個人選擇獎。
李誕說,設置這個獎項,因為徐峥是返場領笑員,是《脫口秀大會》的忠實觀衆。
徐峥呢,擺出一副“有獎任性”的樣子,啪啪舞着得獎名單:“我愛給誰就給誰是吧?”
外表看起來:胡鬧。
實則不然。
讓他做“個人選擇”,靠譜。
因為他關心喜劇一點一滴的動向。
節目裡脫口秀演員的表現、造梗能力、氣氛營造力……
他不是當綜藝去看,更像是從專業的、爛熟于心的角度去分析欣賞。
至于其他各種喜劇形式、電影類型、新人新片,最經典的和最前沿的作品,他都是同樣的态度,汲取後去研究——
然後,“破局”,糅合後颠覆,形成獨特個人風格的作品。
01
就好像徐峥導演近期作品,《我和我的家鄉》——《最後一課》這個單元。
電影裡,範偉飾演的父親,原本在瑞士的學校教書,突如其來的中風腦梗引起的阿爾茲海默症的,讓老範什麼都忘了。
獨獨記得一件事——他是個鄉村教師。
于是他心中的執念不斷紛擾:
他是個鄉村教師,要給望溪村的孩子上最後一課。
老範滿口念着“姜大鐘,當當當”,記挂着趕上姜大鐘敲的上課鈴。
其實姜大鐘已經早就過世了……
鄉親們得知此事,決定幫助老範完成他記憶中的最後一課。
說幹就幹,村裡鄉親們扒了新修的房子,用水管模拟多年前的那場大雨,把孩子們打扮成當年髒兮兮的樣子,從各個方面還原了老範心中的最後一課。
在阿看看來,《最後一課》是閃亮的。
一部短篇故事,更能體現分寸的拿捏、細節的掌控,這一切都是在奮力完成心中之事的态度,就像徐峥對待電影死磕到底的态度。
在聊到故事創意時,徐峥說:
我們整個故事都是在突出主題——改變。
其實故事中體現的是過去和現在兩條時間線,從過去講到現在是人們的慣性思維,而考慮到沖擊力,我和團隊更傾向于“反過來說”。
徐峥和團隊決定提煉故事裡的“落差感”,結合倒叙、創新的故事結構,凝結成有中國特色的故事背景加以呈現,形成了獨特的《最後一課》,而效果正如大家所見。
02
徐峥能實現這一切,都因為他敢破局,會破局。
而破局的前提,是心中有大局。
在一次采訪中,徐峥談到自己受到哪些喜劇風格影響。
他說:
我從小什麼戲都聽、什麼電影都看。
滑稽戲、獨角戲,相聲也聽;
卓别林的默片、港式喜劇、台式喜劇、歐洲的喜劇片全部包攬;
美國好萊塢經典、憨豆先生、班尼先生、金凱瑞、周星馳一概不挑……
徐峥在采訪中談到自己看滑稽戲
他沒說謊,哪怕到了現在,身兼多職、時間精力多重限制的情況下,市面各類型的影視作品,徐峥都會去不斷了解。
關于喜劇、電影的一切,他一點也不想落下。
基于此,他在《脫口秀大會》中的表現,似乎一點都不奇怪。
積累之後,就是不停琢磨,終有一日琢磨透了,有了“局面”,再破局面。
03
阿看這麼說,可能有人不服氣。
人們心中,似乎覺得環境合适、條件允許、外加天賦,成功可謂是易如反掌……
阿看這裡要提一個人:國學大師陳寅恪——
回國前,家用細軟都不關心,先讓妹妹在國内花“萬金”,給他買好《大藏經》《正續藏》各種西洋文字典等百種典籍,生怕少一本。
但這“貪婪”吸納前人經驗,抓住大局,再為我所用、繼承創新的态度,不也是徐峥對待喜劇和電影的樣子嗎?
何東曾在《非常道》采訪徐峥。
何東在采訪後說:
《泰囧》的故事,我沒法跟我的同行,所謂知識分子去談,他們一定會問我:有意義嗎?
但何東本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類陳舊的思想作祟。
其實創新、創作,早就不限制在那麼狹窄的範圍内了。
魯迅先生講過: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将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在笑聲中思考,看清楚這些看似沒有價值的本質是什麼,一直是人們缺失的本領。
就像一直被人低估的喜劇,甚至一直被人低估的演藝行業,如果連打破、撕破的能力都沒有,又能實現什麼樣的藝術追求?
就像卓别林初入電影行當時,喜劇被看輕的程度,比起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到什麼程度呢?
卓别林在表演裡所有細膩的動作,都會被導演删掉。
卓别林大怒:
我是為了要拍出一些好影片,而不單單是被你們追來趕去,最後從電車上摔下來。
我不能就這個樣子每周拿150 美元。
可導演、副導演、剪輯師們,還是覺得卓别林想多了。
卓别林就自己偷偷跑到剪輯室觀察、鑽研。
後來,那些人的名字,都被大浪淘沙,岸上隻留下卓别林的名字。
喜劇、電影,需要破局。
隻有足夠嚴肅認真的去打破固有一切,才能發人深省。
04
徐峥也有過那樣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知識分子,應該向前人一樣去按部就班的傳遞自我訴求。
可他後來想明白了,“太過文藝會讓作品不接地氣。”
想讓人記住,得先讓人開心與認同,而後在笑聲中思考。
他研究了《雨人》、《第八日》、《午夜狂奔》等等經典電影。
[雨人]
[第八日]
[午夜狂奔]
這些電影,都脫胎于經典的神話模型——“金羊毛”。
你要去找一個金羊毛,找一個鑰匙,找一個百寶箱,到最後肯定是尋不到終點的,但是在旅途當中你收獲到了其他的啟迪。
徐峥基于此,又有感于公路喜劇的拍攝經曆,覺得類似春運的中國故事,是可以繼續拍下去的。
兩個人,一段目的性極強的旅途,到最後,收獲了情感上的和解與釋放——
這就是最終的“囧”系列,一個在中國喜劇電影史上,無論你喜不喜歡,也不可忽略的IP。
這就是徐峥,将自己鑽研電影的理論不斷“打破”,用于拍攝、用于實踐,創作一部部讓人開懷大笑的經典喜劇作品。
《新聞聯播》報道了《人再囧途之泰囧》創下12億票房紀錄的曆史時刻;
泰國總理英拉親自接見徐峥;
“囧”系列一部接着一部,觀衆永遠看不夠。
他破局,但絕不迷信自己,要讓觀衆檢驗新的“局面”。
如果觀衆不認同,就繼續“破”。
拍攝《囧媽》時,他粗剪了一個版本,拿給朋友看,測試效果。
結果,不少中年女觀衆,對于媽媽的初戀橋段接受度很低……
徐峥不舍得這條線,可首批觀衆的建議結果如此,那就果斷采納,于是乎打破自我,重建更新的局面。
而後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囧媽》,讓你看過之後想抱抱媽媽的《囧媽》。
為了破局,徐峥承受了巨大壓力。
《港囧》之後的幾年時間裡,他提出過無數想法,也開發過無數劇本。
可是都沒有做到底。
他還在思考,研究當下人們是怎麼做喜劇的,謹慎看待自己要做的項目,能不能出成果。
同事回憶他那幾年在會上,總是提出一個點子,又否掉,再提出一個,再否掉。
正是因為善于“破局”,徐峥才成為了徐峥。
阿看寫下這行字時,徐峥導演或主演作品票房,已經即将突破150億。
他一手造就了“囧”系列,一個觀衆和業界都認可的IP。
不光作品,在作品中、生活中的角色,徐峥也喜歡“破局”。
他是徐朗、是程勇,是深入人心、提名獲獎不斷的喜劇演員。
他也是眼光毒辣的監制,是青年人的同行者,《超時空同居》、《我不是藥神》、《寵愛》,他看中的青年導演及作品,有一個成一個。
他是編劇,創作一個個觀衆會心一笑又沾濕眼角的好故事。
10月12日,他将出席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系列活動,說說這些年“破局”背後的故事。
10:30,他将進行主題公開課,以“電影的初衷是快樂”,分享他的電影故事。
13:00,他将出席大師放映交流,面向觀衆交流感悟。
也許徐峥也覺得,自己不過是肯鑽研、善思考,不曾上升如此地步。
但阿看記得他曾經說:
要看從“俗”裡怎麼能生出一點“雅”的東西來,我覺得那個“雅”才接地。
要不然“雅”老飄在那兒,我有一種不安全感,覺得像自己把自己架上去的感覺。
阿看請你一起關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系列活動,關注徐峥主題公開課及大師放映交流,細品他喜劇及電影的創作。
關注《看電影》雜志官方微信公衆号、官方微博、現在電影APP,即可第一時間獲得活動最新資訊。
你最希望今年在哪方面“破局”
點在看,打破沒人給阿看三連的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