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上?王孺童講解中華書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道德經 上?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孺童講解
中華書局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名”一旦被區别出來,其實就已經偏離原本的“道”了,因為“道”本身是恒常的、絕對的、不可分别的。
“無名”才是天地的本初狀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善”不可能孤立存在,正是因為有了“不善”,才使“善”的存在成為可能。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隻有消除人們的各種價值判斷,達到“不尚賢”的狀态,才能使民衆之間無所争鬥。
(此句不敢苟同)
有人們不再看重那些所謂的難得稀有之物,才能使民衆消除偷盜等不正當的行為。
聖人治世的目的,是希望百姓能夠去除内心嗜欲,以道理充實其中;外立柔弱之志,内強剛健之骨。一個人隻有做到“弱其志”,才能不露鋒芒、和光同塵;隻有做到“強其骨”,才能百折不撓、堅韌不屈。如此遵循天道世理,立足于社會,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老子也認為,國家禍亂的根本在于人心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永恒是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這已經超越了常人理性思維的範疇
哲學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兩大基本問題,說白了就是讨論:宇宙的本原到底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萬物都是由天地産生的,但天地從來不會因為創造了萬物,而覺得高于萬物
聖人治世也是一樣,百姓與聖人也是一體的,本質上沒有差異,所以視百姓如刍狗,等視百姓而無分别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體”雖微妙不可以形相見之,卻永恒存續,其孕化萬物之功用,無有停歇窮盡之時。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不執于生,而生物不息,故能長生。
聖人能夠先人後己、厚人薄己,并非是徹底否定自我的“無私”。其“後身”、“外身”的目的,是為了“身先”、“身存”,讓自身更好地立于不敗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居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争,故無尤。
做事要講方式方法,還要追求辦事效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凡事都要講一個度,跨越了界限,性質就要朝相反的方向轉變
盛而不滿,可以不溢;不露鋒芒,可以長存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論述了聖人内在修養與外化治世的玄妙之德
“無為”具有特殊的意涵,其本質是強調無所不為的境界,絕不能将之理解為弗思弗慮、無所作為的消極狀态
聖人打破經驗知識的局限,破除主體臆斷與教條的制約,随順萬物真實的自然本性,由此達到無知而無不知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