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08:33:09

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第一家工業托拉斯企業的創建者。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1

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被稱之為打破“富不過三代”神話的家族代表人,經曆一個多世紀依然可以經久不衰。而這本《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一書更是好評如潮。

洛克菲勒的啟發:人生一切靠自己

抱着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翻開了這本書。當翻開第一封信時,那句“人生就像一次遠航,很榮幸你希望我能永遠同你一起出航,但我隻能做你的船員。上帝讓我們人類直立行走,就是要讓我們靠自己的雙腿走路。”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是啊,人生就是一次遠航。但中國孩子的人生就是一具“工具人”,洛克菲勒給兒子強調的是做船員,而我們的教育觀念卻是做主宰。主宰孩子的一切,從出生到入學,從選擇工作到選擇婚姻,中國的父母都在主宰孩子的命運。而一切都是打着“一切都是為了你”的口号而進行着。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焦慮,正如書中所說:“雖然在我們的國家都有人人平等的信念,但這種平等僅限于權利與法律意義上的平等,與經濟和文化優勢無關。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當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頂上時,你當然會出生在山頂上,注定你不會生活在山腳下;當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腳下時,注定你不會生活在山頂上。一般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

大多父母認為孩子出生在山腳,給孩子享受山頂的生活,孩子長大後就能擁有山頂的人生。然而大家卻忽視了,家庭的培養還是在山腳。即使父母怎麼努力孩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終孩子的命運由還是由孩子的行動決定,而絕非完全由父母的想象決策決定。

第一封信中,洛克菲勒給兒子講解了自己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是怎麼變成一位富有的商人。并給兒子講解了人隻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依靠家庭父母留下來的财富,終有一天會變得一無所有。

其中還舉例了史泰龍遭受1000多次拒絕的案例與自己懷着夢想最終成為富豪的方法,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隻是實現夢想的方式不同而已,有時候不僅反思。現在的育兒方式真的正确嗎?

孩子從出生到入學,大多數家長從未對孩子有所要求。哪怕是孩子主動洗碗,掃地都會遭到父母的拒絕。然而“人隻有依靠自己”在現在的家庭中活活變成了一句空話,等到入學的時候又需要讓孩子依靠自己來學習。

形成習慣的孩子們如何來适應,又如何來明白呢?不是指望家長給予答案,就是做起默默發呆,甚至用偷懶來提交答案。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2

“我的信條是:我不靠天賜的運氣活着,但一定是策劃運氣發達。我相信好的計劃會左右運氣,甚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成功地影響運氣。”

洛克菲勒的啟發:機會是自己闖出來的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錯誤認識:有好父母就會有好前程;嫁個好人家就會幸福;有個當官的親戚人生就會很成功……很顯然,這些人是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其實,人生的一切不能靠别人,隻能靠自己。俗話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的道路自己走,隻有自己為自己奮鬥,才能為自己創造美滿的人生。

是什麼給孩子充分的信心能夠過度地去依靠父母,是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孩子上學,本子一買一堆。造就孩子寫作業一個本子寫幾個字,一支筆寫兩次。因為過于的富裕,所以造成多餘的浪費。

書包一年兩換,書包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本就是一個裝載書本的物品,逐漸發展成為了炫耀的工具。這些都是孩子本來就知道的嗎?當價值本身變味,孩子也就失去了價值的體會。

過多的照顧,已經磨滅孩子闖蕩的信心。每次學校組織節目,家長不鞍前馬後,東奔西跑,最後在忙碌中孩子成功演出。而家長則喊出口号:“讓孩子有一個有意義的童年”試問這樣的童年有意義嗎?

由于從小就不知道機會需要依靠自己創造,大學畢業就等于失業。太多太多的學生都會盲目問自己應該幹什麼?

他們真的沒有想法嗎?他們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他們已經喪失闖蕩與尋找的勇氣。隻好再次聽從父母的意見随波逐流。

總結:要想孩子今後能夠把握自己的人生,父母過多的幹預隻會讓他們迷失自我。依靠自己體現自己最終才能實現自己。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3

洛克菲勒的啟發:天堂與地獄隻在你的一念之間

洛克菲勒是用“天堂”和“地獄”來區分的——你喜歡,你就活在天堂,不喜歡,你就活在地獄。洛克菲勒還告誡他的兒子:一定要為自己營造一個快樂的工作狀态,這樣才能遠離“地獄”,才能做好工作。

做作業,練字時,加班中,背書時,是否都如同生活在地獄之中呢?孩子是否也有厭學,你是否也有讨厭上班的時候。

佛家有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洛克菲勒告訴兒子,如果你把工作當成你進步的源泉,那麼你将不會感覺枯燥,如果你把工作當成生活的成本你将痛苦無比。

同理學霸學神在學習的時候,他們會感覺痛苦嗎?有時看見新聞說某同學特别喜歡讀書,喜歡練字,喜歡背古詩時,我特别不理解。這些在我們看來需要耗費大量腦細胞的事情,他們卻可以樂此不疲,甚至還能津津有味,如同久旱甘露般的興奮。

直到看見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事,我從恍然大悟。一個人對于一件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如同我閱讀這本書時,我抱着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所以每當我看完一章後我都能回味很久,甚至在大腦裡不停地琢磨。然後尋找資料論證等等,簡直可以說是廢寝忘食。然而讓我去做一件對反感的事物時,我就感覺枯燥無味,每呆一分鐘都感覺是一種折磨。

衆所周知,工作、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靈滋補劑,是治療精神病症的良藥。勤奮學習、工作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修複,讓生活和心理得到補償,當你的精神專注于一點,心中隻有自己的事業時,其他的不良情緒就不會侵入進來。而懶散的人們,空虛的人們,其心理是空蕩蕩的,四門大開,不滿、憂傷、厭倦等各種負面情緒,就會乘虛而入,侵占整個心靈,揮之不去。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4

洛克菲勒的啟發:拖延和逃避是一種惡習

有位聰明的人說:“教育是一個擁有豐富内涵的概念,但是教育本身不能教會你事物的全面。”這位聰明的人向我們展示了一條真理:你接受的教育再豐富、再博大精深,但是沒有行動,世界上最實用、最美麗、最可行的哲學也沒有辦法執行。

很多人都承認,沒有智慧基礎的知識是沒用的,但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使空有知識和智慧,如果沒有行動,一切仍屬空談。行動與充分準備其實可以看成是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任何事情都必須适可而止。為了準備得更加充分卻遲遲不去行動,最後隻會徒然浪費時間。換句話說,事事必須有節制,我們不能落入不斷演練、計劃的圈套,而必須承認現實:不論計劃有多周詳,我們仍然不可能準确預測最後的解決方案。

看到這一章,我不禁在思考。下班回家後對孩子的教育永遠停留在口頭,對孩子的規劃永遠停留在紙上。

軍人都是令人羨慕的目标,他們從來沒有拖延二字。無論是起床,吃飯,訓練,就連洗漱都可以安分按秒完成。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拖延又是如何而來的呢?第一種是傳承,第二種是思想的懶惰。兩者的結合讓我們生活在拖延之中,并且不能自拔。

要想避免拖延,把行動記在心裡。要想讀書,立刻行動。隻要行動了,你就會得到書本上的知識。要想鍛煉身體,離開開始去做。那麼隻是裝模作樣地運動10分鐘,身體也會感謝你這一會的運動。

曾經在部隊的生活,讓我體會到對付拖延的最佳方法。那就是想到就做,做了以後再總結。尤其今後唉聲歎氣地後悔,不如做了避免今後的後悔。

通過觀察發現,經常把馬上、等會、等有等待的含義的詞語放在口頭的人,基本上都是無法及時完成認為的人。

給孩子說開始做作業,然後利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感知的父母。通常孩子都沒有拖延的習慣,因為他們能感知父母在行動。而自己也必須開始行動,否則父母隻是口頭說說沒有行動表現的孩子就會産生拖延。

沒有行動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壞習慣:總是安于現狀,拒絕改變。爸爸認為這是一種深具欺騙和自我毀滅效果的壞習慣,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正如人會生死一樣,沒有不變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很多人抗拒改變,哪怕現狀多麼不令他滿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看看那些本該事業有成,卻一事無成的人,你就知道不同情他們是件很難的事。

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作出抉擇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松些、舒服些。有些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面對挑戰;有些人卻深陷于“激戰”泥潭,被主動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5

洛克菲勒的啟發:有競争才會有發展動力

如果說讓父母最焦慮的事莫過于高考,然而高考的本質就是從成千上萬的人中脫穎而出。可是如今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說現在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考不上好大學。

卻從來沒有告訴孩子你面臨的是什麼?擁有競争的心态才能讓自己不停地進步,否則隻能淪落為平平無奇的一員。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對手,他隻會是一個平庸、碌碌無為的人;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了對手,它就會喪失進取的意志,安于現狀而逐步走向衰亡;一個群體如果沒有了競争對手,他就會喪失活力,喪失生機。所以,隻有競争才有發展、才有活力、才有進步。

讀書也是如此,在班級裡如果沒有對手就會驕傲。因為孩子無法放眼全校,全市,全省。同樣的如果沒有上進之心,孩子就會變得盲目。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鬥之心呢?其實從比賽吃飯,到比賽跑步,一直到比賽讀書,做作業等等都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一顆上進心的方法。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服輸的心理,隻是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隐藏。慢慢走,别摔跤。慢慢吃,别噎着等等,其實都是在讓孩子放棄。一旦慢慢形成,那麼安于現狀就開始慢慢地在孩子心理生根發芽。

老鼠天堂實驗證明了競争的用處,把一群老鼠放進一個衣食無憂的空間裡,結果最終老鼠卻走向滅亡。成年人都懂得居安思危,然而很多家長卻無法把這種思想告訴孩子。甚至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面對,現在想想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想法。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太多的家長在這樣地去做,而且掩飾得很完美。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簡介(5分鐘講解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讓撫育之路從此不再迷茫)6

洛克菲勒的啟發:學會利用貸款的力量

這是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一封鼓勵信。俗話說“無債一身輕”,但洛克菲勒卻鼓勵兒子舉債。這種有悖常理的做法正彰顯了洛克菲勒的智慧。

這一章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金錢的意義,首先問問自己孩子,一元錢的價值是什麼?同時問問自己,一元錢對于自己的價值又是什麼?相信很多孩子不知道,即使孩子讀到高中能明白的也沒有幾個。

一個家庭最怕的就是與孩子談錢,甚至不屑談錢。認為錢是萬惡之源,當孩子擁有錢以後他們就會停留在學校旁邊,甚至進網吧,利用錢幹壞事等等。

然而洛克菲勒告訴兒子,你可以把10塊錢分成5份。一份是上帝的,一份存起來,一份投資,一份做慈善,一份才是自己能支配的。

看看給予孩子錢後,能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支配金錢。這才是父母正确地教導孩子使用錢的方式,當孩子明白如何使用錢以後。那麼就不用擔心他們亂用,并且可以越來越富有。

現在來談談貸款,談到貸款我就會想到恐婚一族。中國人的第一次貸款都是房貸,甚至有的人一輩子唯一的貸款就是房貸。

許多人前怕狼後怕虎,不敢借貸,不願舉債,從而耽誤了許多賺錢發财的機會。美國有一位商人說過這麼一句話: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結婚項鍊去抵押。這不正是提醒人們在經商過程中要勇于借貸嗎?

借貸有風險,但是通過借貸也是一種動力。多少人有了借貸後,他們工作更加努力了,多少孩子讀書有了借貸以後,他們都考上研究生了。這就是借貸的力量,所以除了讀書以外,我認為給孩子講清楚金錢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否則書再多也是紙上談兵。

關于洛克菲勒給兒子的信件,由于章節太多。如果你喜歡本文章,請給本文章點贊。後續我講會繼續講解。你的關注與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