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49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年輕父母講不好不願意教)1

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圖為今年11月26日陳埭鎮舉辦的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這學期即将結束,晉江陳埭溪邊民族小學的閩南語水平測試也即将開展。報名的學生如果通過測試,會領到一本《等級證書》,同學們都将它視為榮譽。這已是溪邊小學開展閩南語進課堂的第5個年頭。不隻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于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并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記者 陳靈 石偉琴 文/圖

現象篇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孩子不講閩南語,很大部分原因來自于家長。他們或覺得孩子講閩南語難融入學校環境,或認為自己講不好,也不想教孩子。

年輕父母講不好 不願意教孩子

“從小到大,我隻跟父母說閩南語,其他場合基本都說普通話,這導緻很多閩南專有的詞彙、俗語我都不會說了,隻能用普通話音譯,實在音譯不了的,用普通話代替。”安溪的洪女士今年剛滿30歲,和記者交談時,已不能連貫地講閩南語,遇到某些詞彙也是用普通話替代。她用閩南語自嘲道:“雞母屎,半黑白。”

“我自己都說不好,也就不愛跟孩子說。”因此,她跟4歲的女兒一直都用普通話交流。“我老公是德化人,閩南語腔調和我老家的不同,有的我聽不懂。認識他之後,我們夫婦也是用普通話交流的,他也就不和女兒說閩南語了。”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女兒今後不會說閩南語時,洪女士倒是有些許擔憂,“在幼兒園裡,老師和同學都說普通話。她隻有回老家時,才能接觸到閩南語。照這樣長大,可能真的不會說了。”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年輕父母講不好不願意教)2

老人幫忙帶孩子教出“地瓜腔”

“多七蘇菜,不然長不高。”奶奶把小白菜夾到孫女碗裡。

“不喜歡七。”小孫女嘟起小嘴。

見女兒的普通話說錯了,坐在一旁的鄭女士趕緊糾正她,“是吃蔬菜,不是七。”

惠安的鄭女士夫婦在泉州市區一家公司上班,女兒在市區的小學念一年級。由于上班時間不固定,夫婦倆便把女兒的奶奶接來幫着帶孩子。“我們從她小時候就跟她講普通話,也想給她打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因此要求爺爺奶奶也跟她說普通話。”鄭女士說,女兒和他們夫婦講話時,普通話明明挺标準的。在學校時,老師也從未反映過她普通話的問題。然而,孩子的奶奶來市區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女兒的普通話就變味了,“她自己都沒意識到,和奶奶說話時帶‘地瓜腔’,所以每次講錯,我們都要糾正過來。”

學校都講普通話 擔心孩子融入難

今年32歲的小蓮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早在懷孕之時,她便與老公、公公婆婆等商量好,等到孩子出生,在孩子面前全家都要說普通話。“他兩歲多時我們就送他去早教班了,那裡的老師和孩子都是說普通話,如果不教他,怎麼學?”小蓮說,幼兒園、小學也全部是普通話授課,兒子若是說不好普通話,怎麼融入學校的環境?

因此,直到7歲,小蓮的兒子還是不會說閩南語,甚至連聽都不會。“到現在我們還是主張要用普通話交流,畢竟孩子現在在學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閩南語想學的話,等他長大之後還是可以學的。”

覺得閩南語“土”孩子不願意說

上周末,小斯帶着4歲的女兒回安溪虎邱的老家,當孩子們一起開心地玩耍時,小斯卻發現女兒不太與當地的孩子交流。“一直不怎麼說話,要不然就是小朋友用閩南語問她,她卻用普通話回答。”這一幕,着實把小斯吓到了。

“平常在泉州都是奶奶帶,可是也會和孩子說閩南語啊。”小斯說,女兒小的時候,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比較多,從女兒2歲開始,全家人便使用“雙語”,因此她不僅會聽、也會說閩南語。“不過平時她閩南語就說得不多,會不會是因為周圍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說普通話,孩子便覺得閩南語有點‘土’,不願意說呢?”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年輕父母講不好不願意教)3

溪邊民族小學做的閩南語《等級證書》

出路篇

據研究,閩南語在各種漢語方言中是曆史最悠久、變化最小的,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泉州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如南音、木偶、梨園為代表的古典音樂戲劇和民間音樂舞蹈等藝術,多以閩南方言為載體。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面對閩南語傳承所面臨的形勢,泉州市教育局已經開始重視。專家表示,最重要的是破除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鼓勵孩子講閩南語。

破除語言對立觀念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普通話講不好,難以融入環境,甚至覺得講閩南語不文明,歧視閩南語。當這些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也不會和他們的孩子講閩南語。久而久之,閩南語傳承便越來越弱。”華僑大學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王建設認為,當大家意識到閩南語走向消亡時再想來補救,可能就來不及了。

他說,文化是多樣的,語言也一樣,推廣一種語言不代表就要抹殺另一種語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麼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就是因為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并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而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産的最有力的工具。“閩南語是泉州人的母語,是我們與故鄉的紐帶,保護母語對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他也認為,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孩子不懂閩南語,等于少掌握了一種交流工具。學習多種語言,不僅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促進兩種語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會說方言并不意味着就說不好普通話。學齡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讓孩子學語言的目标應該是從單語到多語發展。”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年輕父母講不好不願意教)4

今年7月,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舉行,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林勁峰 攝)

部門重視推動傳承

王建設認為,社會應破除将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向他們灌輸一種意識——講閩南語不“土”,而是光榮的。

同時,政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加大閩南語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投入,出台具體的舉措。“比如廈門已編寫了統一教材,普遍在幼兒園、中小學開設閩南語課程,并開展閩南語水平測試。”他說,閩南語進課堂亦是傳承閩南語的好渠道,這也間接地告訴學生,在學校說閩南語并不是違規的事情。“實施具體舉措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而這項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泉州有閩南語頻道,這是一個優勢。”他還建議道,我們可充分重視媒體的力量,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做好閩南語的傳承。

嘗試開設閩南語課程

針對目前不少本地的孩子不願意說閩南語或者不會說閩南語的現狀,我市教育部門也希望能有所改變。“我們提倡課堂說普通話,課外說閩南語。”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說。

今年7月13日,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培元中學中源藝術劇場舉行,泉州7所中學與台灣7所中學的學生共展示了14個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這是一場文化交流,包括閩南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鄭文偉介紹,通過這樣的閩台交流,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傳承閩南語的重視。

實際上,教育部門也嘗試着希望能開設學習閩南語的課程。“目前教材與師資方面都需要尋求突破,要有所投入。”鄭文偉說,台灣現在每周開設一節方言課,我們希望将來可以依托本土、借鑒台灣,編撰一套專門的閩南語教材,利用視頻教學輔助。

家庭創造語言環境

“許多孩子不會說閩南語,是因為一些家長擔心如果不從小說普通話,将來便不會說。在這方面其實家長無需擔心。”鄭文偉表示,現在無論電視或者課堂,基本語言都是普通話,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能夠學會普通話。

“反而是希望家長能夠在家裡創造本土語言環境,盡量用閩南語交流,讓孩子能夠學好這門語言。”鄭文偉說。

小孩不會說閩南話(年輕父母講不好不願意教)5

多樣的課堂有助于孩子學習閩南語

樣本篇

2011年,晉江市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率先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習閩南語課程。12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溪邊民族小學,聽孩子們念起了閩南童謠。

現場:四川學生入校5年 會聽會講閩南語

“鈴……”15日上午,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的下課鈴聲響起,幾個小學生跟着葉寶玲老師來到操場邊的長廊,打開《阮學閩南話》,跟着老師念起閩南語童謠。聽他們純正的發音和自信的臉龐,你很難想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泉州市以外的地方。

“你好,我是溪邊小學的學生。”四川姑娘顔慈不僅能用閩南語自我介紹,還能和記者簡單聊上幾句。原來,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的五年級,她每周都有閩南語課,5年下來,已經學了不少閩南語。她的好朋友李思懿是重慶人,閩南語也說得和她一樣好。“我們上次還一起上台說閩南童謠呢,我們倆演的是火鼎公婆。”正說着,二人一邊念着童謠,一邊跳了起來。

“2011年開設閩南語課時,确實遇到不少困難,由于大部分學生是來泉務工人員的子女,最難的就是讓他們保持學閩南語的興趣。”葉老師說,學校共有18位閩南語老師,每周上一節閩南語課。這5年下來,老師們不斷摸索教學經驗,想盡各種方法保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形式更多樣,如讓本地的孩子先用閩南語表演情景劇,再教情景劇裡出現的閩南語。課堂外,則以念童謠、做遊戲等形式,讓孩子們以肢體律動幫助記憶。

初衷:外地孩子融入環境 本地孩子傳承文化

從2011年開始,溪邊民族小學就面向全校開設了閩南語課程,并且自編教材《遠古的聲音》,2012年又新編《牙牙學語閩南語》上下冊,開啟了學習閩南語課程的先河。每學期末,學生還可報名參加等級考試,成績由一級排到五級,通過的學生可領到《等級證書》。

談起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初衷,溪邊民族小學的老校長鄭瑞标說,2011年溪邊民族小學的外來學生占了學生總數的90%,這部分外來學生既包括除晉江以外泉州地區的學生,也包括來泉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生活在這裡,如果不會說閩南語,或許是一種遺憾。”鄭瑞标說,晉江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說閩南語,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夠融入這裡的環境,便萌生了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念頭。

鄭瑞标發現,不少在晉江長期工作的外省人都會說閩南語,反而是晉江本地的學生很少說,基本都用普通話交流。讓閩南的孩子傳承閩南文化,這也是他希望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原因。

推廣:19所小學開課 部門編撰讀本

今年9月份開始,陳埭鎮的18所公辦學校以及晉江市第五小學、阿梅中心幼兒園也設置了閩南語課程,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将專門學習閩南語。為此,陳埭鎮教委辦還編撰了讀本《阮學閩南語》。

這本書籍為彩色印刷的大32開開本,分為“阮愛讀冊”、“阮愛過節”、“阮愛家鄉”、“阮愛自然”等四個單元。每單元的内容為閩南童謠、閩南語故事或者閩南語日常對話等,還配了鄭成功雕像、洛陽橋、東西塔、老君岩等泉州風景以及牛肉羹、元宵圓、牛排、小籠包等泉州傳統小吃的繪畫,讓學生不僅能學習閩南語,還能了解閩南文化。

陳埭鎮小教支部書記、教委辦副主任肖子富介紹,陳埭鎮教委辦為此還牽頭成立了《閩南語課程鄉土資源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并由鎮政府出資,首批刊印了1萬本讀本,在9月份時發放到全鎮低年級學生的手中。

計劃:向高年級延伸豐富教材内容

“目前學校使用的《阮學閩南語》教材适用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正在編寫面向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教材。”鄭瑞标說,三本教材雖然互相獨立,閩南文化卻貫穿其中,猶如一個“豐”字,也寄托着閩南語教學取得豐收成果的美好願望。

“全鎮教授閩南語的老師都加入一個微信群裡,大家在群裡探讨教學方法,還能通過微信語音功能交流發音。”肖子富說,接下來,教委辦會繼續邀請閩南語方面的專家為老師們開辦講座。未來,還将制作閩南語音頻、視頻,輔助教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