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

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5 10:50:00

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天天論語筆記120學而不厭)1

精讀論語不斷充實自己感悟

【原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7.1孔子說:“先學通學懂并學會闡述古人的知識,而不急于去創新,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7.2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從來都不會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如此而已!”

7.28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本章的解讀争議比較多,争議點在于“述而不作”和“我老彭”。

關于“述而不作”,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極力維護傳統,他一生都緻力于古籍的整理,号召複古,是典型的保守派,“述而不作”的意思是隻傳播不創新。由此認為本章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如果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隻能陳述傳播,就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并認為“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作”,就是創新。并認為孔子在對詩、書、禮、易、春秋的編注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并用這些知識賦予“仁”心的内涵。比如以“仁”解“禮”就是孔子的創作,由此認為孔子不是泥古不化的老頑固,而是富有創新的精神文化大師。這隻是孔子自謙的說法,孔子的目的是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及曆史經驗的重視和自己做學問的态度,并不是反對創新。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都是先有對孔子的結論認定,再去找理由的推理方式。

我們由來看《論語集注》中朱熹的觀點:“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故作非聖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孔子删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而亦不敢顯然自附于古之賢人;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也。然當是時,作者略備,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子認為這是孔子的自謙,“德愈盛而心愈下”不敢居功為己。并認為孔子“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雖說是“述”,其功勞比“作”還要大很多倍。在這一點上,朱子的論述比較中肯。我也認同朱子孔子是自謙的說法。事實上,當你“好古”到一定程度,并且“述”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想不“作”都難。所以,孔子認為,你不要一開始就去搞什麼創新,而應該放低自己的身段,認真學習前人的東西,在充分尊重和理解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繼往開來。孔子在《八佾》中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汲取了夏禮和殷禮的長處,并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經過演化和發展,而變得更為完善。這就是從曆史中汲取的經驗,孔子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反複強調傳統的重要性。因此說,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開創了具有嶄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論。也創世紀地開辦了孔子私立大學,以至于一直影響到今天。

“信而好古”,孔子在本篇中還有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常言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傳統的基礎上才可能有創新。離開傳統談創新,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隻有在相信并愛好前人積累的知識的基礎之上,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産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信而好古”就是要求我們對已有的知識要發自内心地去喜愛,并在态度上樂于學習,虛心受教。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應該理解成為“先學通學懂并學會闡述古人的觀點,而不急于去創新,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

對“我老彭”也有很多的說法。主流觀點認同朱熹說的“老彭,商賢大夫,見大戴禮,蓋信古而傳述者也。”這個觀點認為就是道教神仙中的“彭祖”,彭祖以長壽著稱。晉幹寶《搜神記》卷一稱:“彭祖者,殷時大夫也。彭祖為姓,名铿,帝颛顼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歲。”《神仙傳》雲:“殷王命采女問道于彭祖,彭祖曰:“吾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遇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餘年。加以少枯,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榮衛焦枯,恐不度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遂去,不知所終。其後七十餘年,聞于流沙之國西見之。”《楚辭·天問》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壽永多,夫何長?”意思是說彭祖奉獻雉羹與天帝,天帝賜之陽壽八百歲。《莊子·刻意》曰:“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大量與彭祖相關的文獻都是說他“長壽,且擅長房中術”,并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并且這個觀點有明顯的内傷,忽略了孔子的話裡還有“我老”兩字。朱子說“我,親之之辭。”這就像我們現代人說“我老爸”、“我老叔”的意思。可是古人并沒有像我們現在一樣尊稱某人時,稱其為“老某”,比如“老彭”、“老孔”、“老朱”、“老蕭”等等的稱謂方式。于是就有人說“老彭”是老子和彭祖的合稱,之間應該加個标點。這顯然又與曆史事實相違背,老子創作“道德經”,還能說是不“作”嗎?

“我老彭”這個争議點對實質性理解本章内容并無多大意義。孔子說“竊比于我老彭。”“竊比”,尊之之辭,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我”也可以理解成表示親近的意思。“老彭”就是個受到孔子尊重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比如《論語》中提到又沒有其他文獻記載的,“問禮之本”的林放,“老而不死”的原壤之類的同時代的人。隻是孔子比較熟悉還很尊重這個人。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本章緊接上章的内容,繼續談論關于治學的方法問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放到一起更容易了解孔子的治學之道。“何有于我哉”一般都會解讀為“(除此之外,)我還做了些什麼呢?”“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我覺得這都是畫蛇添足,孔子是一個自謙之人,這又是他自謙的話,也就是個口頭禅之類的語言。這麼以翻譯就覺得很别扭,“如此而已啊!”或者“不過如此吧!”五個字就最好!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本章的幾句話,在《論語》的其他篇章中都能找到。沒有什麼特别的新意。孔子強調自己的治學風格,強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次一等的學而知之者。“不知而作”對應的就是7.1章的“述而不作”,孔子在此再一次表達我沒有這個毛病。“多聞”、“多見”就是多聽、多看。《為政》篇中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擇其善者而從之”來自于《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在一起,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不過是次一等的智慧而已。”

道客村曰:

信且好古學不厭,誨人不倦述真傳;

若論成賢與成聖,萬水千山隻等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