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二月楊花輕複微,春風搖蕩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唐·薛濤
每年的三四月,幾縷春風飄過,朵朵楊花随風搖曳,漫不經心地在天空搖晃,像冰天雪地裡洋洋灑灑的潔白雪花,用手輕輕接住一片,如同一隻隻美麗的白蝴蝶,柔弱無骨地停在你的指尖,落到你的額上,落到你的身上,也落到你的心裡。
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楊花即是柳絮,楊柳依依,折柳送别。《唐詩紀事》中說唐代的雍陶在陽安做官時,有一座橋叫情盡橋,人們别客到此各奔西東,雍陶将此橋改名為折柳橋,賦詩雲:“從來隻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自此,十裡長亭話别離,楊花飛絮便是一場流浪與放逐的象征,而楊花則成了浩瀚花海裡最多愁善感的一種花。
隋朝無名氏有一首《送别》寫楊花:“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花謝千樹芳華轉,這紛紛揚揚滿天的楊花,漫天飛舞渲染着古往今來數不盡的離愁别恨。
楊花潔白而柔軟,最早把柳絮描寫成白雪的天才,是東晉太傅謝安的侄女、安西将軍謝無奕之女謝道韫。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安與家人聚會,跟子侄談詩論文。忽然間,外面雪下得緊了,謝太傅問:“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撒鹽空中差可拟”,謝道韫脫口而出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後來,步謝道韫後塵的詠柳絮楊花的詩就多了。“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楊花如雪,落春愁幾許”,“楊花絮亂飛如雪,時急時舒任風吹”。謝才女少年時的這一抹詠絮的靈氣與聰慧,千年之後依然成為讓人驚鴻一瞥的回眸。
鄭谷《淮上與友人别》道,“揚子江頭楊柳青,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絮般的楊花,就像詩人心頭滋長的愁緒,愁煞着即将分手渡江遠去的友人。晚風中,傳來幾聲短促凄清的竹笛曲調,和着楊花飄落回蕩在江上。
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中也寫楊花,“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首句即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來渲染氣氛,楊花漂泊不定,暗示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帶來的飄零流落的離别之恨。
唐朝的韓愈也寫楊花,寫的卻不是别離與薄情,在《早春》裡他寫道,“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裡所有的草木都知道春天不久就要結束了,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展現着自己的芬芳與華美,隻有楊花和榆莢沒有半點美态與才華,隻有化作雪花随風滿天亂飛。
寫楊花讓人過目不忘的則是北宋蘇轼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萦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最後那句“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是神來之筆,如一弦笙蕭送風月,一阙清詞歎玲珑。遇見或别離,不過是人生的注定,一池碎萍飄零,細看來,不是楊花,是那離人不舍的眼淚。
北宋的張先也寫楊花,他在《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寫,“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雲去後遙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中庭的月色圓潤而清明,點點楊花在夜空中飛舞。淡淡的月光,淡淡的楊花,在雲水之間,望盡一川風絮,襟袖間浸染着一派芬芳。
清朝的舒位《楊花詩》寫道,“歌殘楊柳武昌城,撲面飛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無聲。較量妾命誰當薄,吹落鄰家爾許輕。我住天涯最飄蕩,看渠如此不勝情”,借楊花暗喻歡場女子的漂泊不定、生活凄苦、紅顔易老、難遇良人、命比紙薄的歎息。
納蘭性德也寫過《柳枝詞》——“水亭無事對斜陽,宛地輕陰卻過牆。休折長條惹輕絮,春風何處不回腸?” 十裡長亭無事對着日暮的斜陽,寂寞深情越過了深深的圍牆,不要再折長條,那柳也罷,楊花也好,無非是惹了一堆如雪飛絮,在天空無邊無際地飄飛,這春風何時才能不讓人費思量,不讓人百轉柔腸?
誰為誰在春風中徘徊,誰為誰在旅途中等待,前世的琴台,已成今生的滄海。往事成雲煙,花飛九天外,用一記微笑,将憂傷掩埋,再乘着風,遠遠地離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