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點法
▼
隸書與楷書屬“正書”,“正”者,有莊整之意,具有一種靜态之美。然隸書與行草相比,雖偏于靜态,卻是靜中有動。對表現靜态美的楷書與隸書來說,“點”這個 筆畫在其中起到了活潑生動的作用。
在隸書的基本筆畫中,點的形态最為豐富多姿。這一方面是因為點本身具有多種形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他筆畫也往往用縮減成點來替代。點有一種躍動感,或重若崩雲,或輕若蟬翼,或在上下,或在左右,使整個字顯得灑脫靈動。
圖7-1 《曹全碑》“馬”《小子碑》“郎”
如《曹全碑》“馬”字,除了點就是橫畫與豎畫,結構靜穆穩固。正是這四個點,化靜為動,讓整個字呈現一種動蕩感。再看《小子碑》“郎”字,如果沒有這兩個點,整個字線條雖然宛轉流暢,但是節奏顯得有些沉悶與單調。這兩個點,如樂曲中的休止符,打破了原先 之節奏,于是有抑揚頓挫之美。
就點的書寫技法來說,它并沒有波畫或撇、捺那麼難。它的難,在于細微的勢的表現上。點之勢,是最不易把握的。
點的形态變化之所以那麼多,就是因為随勢而變,往往随它在一個字中不同的位置而變。在不同的位置,為求得與其他筆畫的融合、團結一體,就要作出呼應之勢。于是形态也就有了細微而豐富的變化。因此,在隸書中,下面将要點分而論之。
01/ 單個點
位置不同,往往點的勢向也不同。
圖7-2 《曹全碑》“官”“高”二字
《曹全碑》“官”字首點從右上往左下走勢;“高”字從左上往右下走勢。
圖7-3 《曹全碑》“寺”“年”二字
《曹全碑》“寺”字點從左下往右上走勢;“年”字點從右下往左上走勢。
02/ 左右對列點
左右之間有一種顧盼相接之勢。
圖7-4 《曹全碑》“其”“煌”二字
隸書的左右對列點,如“其”兩點勢向中心,“煌”字二點則是左進右出。需要仔細分辨清楚。
03/ 三個點
三個點以“三點水”與“心”出現最多。
圖7-5 《孔宙碑》“沙”“湯”二字
三點水:一般是上邊一點勢向下,中間一點勢水平,下邊一點勢向上,如手電筒光一樣,從中間向外發散。
圖7-6 《孔宙碑》“注”“河”二字
不過要注意:中間一點的筆勢也往往有向下或向上的變化;三個點是有長短大小變化的,不可一以律之。
圖7-7 《曹全碑》“心”“恕”二字
心字底或為單字,或作部首,三個點通常是中間一個點較為豎直,左邊一點勢向右,右邊一點勢向左。
圖7-8 《小子碑》“志”《禮器碑》“意”二字
再者,三個點都彙聚于撇畫(寫成楷書即彎鈎)的上部,以求精神凝聚。
三個點,還有其他一些字也用到。如《禮器碑》“赫”字左邊三點和右邊三點,《孔宙碑》“綏”字三點,一般是中間一點豎直些,左邊一點右傾,右邊一點左傾。所有點都是筆鋒上出鋒,以表現勢向字心。
圖7-9 《禮器碑》“赫”《孔宙碑》“綏”《小子碑》“稱”
再如《小子碑》“稱”字, 三點水平并列,順着筆勢運動過程,可以發現它們其實是與上面的波畫運動節奏是一緻的。點在不經意間,如有流水叮咚之聲。
04/ 四個點
常見有“雨”字點和“火”字點(即四點底)。“雨”字點一般 四個點大小相近,總體在呈水平狀的同時略有上下傾側,如雨珠灑落空中。
圖7-10 《曹全碑》“雨”《禮器碑》“雷”
四點底,一般是中間兩個點豎直一些,左右兩個點分别向外傾側。
比較《孔宙碑》“廉”字與《小子碑》“儉”字中間兩點之勢向,“儉”字的顯然傾側幅度更大。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四點落筆時都是從字心向外落下。上面提到三點水的勢向,如燈泡發光,四點底其實也是如此。
圖7-11 《孔宙碑》“廉”《小子碑》“儉”
關于點,除了以上所舉字例,還有“之”與“走”字底中也有多個點。它們的寫法,在漢代隸書中出現次數多,且技法要求較高,後面将單獨分析。(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