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閱讀,請關注!
與科學認識自然的智慧呼應,文化是認識自我的智慧,探索“自我是誰”“走向何方”的核心問題。“自我”既指對普遍的“人”,也指獨特的對象——作為認識對象的自己。
文化混沌,生命即在黑暗中摸索,淪入宿命無法自拔。文化是生命運行的靈魂,表達為認識自我的思想。
高考作文是文化素養的載體,是考查生命質量和發展潛力的最重要的試題,很難有與文化無關,與考生經驗無關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大緻兩大類:一是直接從具體視角切入,考查認識自我的智慧;二是間接考查認識自我的智慧,即看似觀照客觀世界,其實通過表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間接反映自我的文化素養。
兩類命題本沒有優劣,關鍵是審視命題,對自我生命觀照的緊密度和深度,對自我認識越緊密越深刻,命題越好;反之,越疏離越膚淺,命題越不好。
近年來,從上海借鑒的思辨作文,其思辨性強化了對自我認識的深度和複雜性,就是很好的命題。比如,去年對書法描紅的“人”的認識,就是很難得的好命題。
比較而言,一般地講,還是直接切入自我的命題,更能表達認識自我的智慧,但切入角度必須小而具體,打一道新奇的孔,深刻洞察認識自我的智慧。
發達國家的高考作文也許值得我們借鑒。請看美國的作文命題:假如一個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時35分鐘,你将會做什麼不同的事。
這個命題很有意思,用二人稱“你”,直指對考生自我的探索。這是典型的情境材料,宿構作文是不可能的,切入自我很新奇很具體,怎麼也不會料到。材料看似很荒唐,24小時外多出4小時35分鐘,其實深刻地切入自我行為的“習慣”,暗示自我每天“幹什麼“及”怎麼幹“都受習慣的嚴酷支配。
更深刻的在于,決非讓考生一般意義上否定習慣,而是指出用多出的時間做“什麼不同的事”。這就昭示自我,創新生活的方向在哪兒,表達否定習慣時,追求嶄新自我的願望。
這跟今年的全國作文一樣,也是寫“創新”,可切入方式就很不同,直接切入“你”,而不像我們的作文材料,都是他人創新的實例,跟自我疏離,就隻能寫“創新”的議論文。而“做什麼不同的事”,既可寫議論文,分析為什麼要幹此事,也可寫情境想象的記叙文。
如果我們的“創新”作文是逼迫你發議論,表達對“創新”的高大上的認知;那麼美國的創新作文就是逼迫你想象,表達對創新的神往:是不是人家的作文,對自我探索更緊密更親切也更深刻?特别是極難抄襲或宿構。
近兩年的全國作文有些像姊妹篇,去年四道題貫穿“理想”的主題,今年四道題貫穿“創新”的主題,都努力設置具體情境,看得出學習發達國家作文命題的可貴精神。
命題者顯然有兩大努力,或準确地說,有兩大命題指向在鬥争,一是突出新時代偉大成就,一是表達青年的家國情懷,正能量,表述熱烈,時代傾向十分鮮明。
美國也有類似大情懷的作文:想象你是某兩個著名人物的後代,你的父母将什麼樣的素質傳給了你?
同樣用問題表達,明确指向作文的方向,極難抄襲或宿構。這樣的命題也是正能量大情懷的,但切入方式很不一樣。仍用“你”表述,直指自我的文化智慧。也就是說,從假想著名人物當父母,來切入自我生命裡優異的品質,考查考生未來發展的品質潛能,是很能反映考生素質的。
我們的命題“理想”和“創新”,都切近對自我的認識,表達崇高理想與創新事業對自我生命發展的意義,時代精神與自我塑造有機結合,對新時代的認知與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契合得很好。不過,比較美國的命題,我們的作文距離自我還是較遠,認識自我的思想缺乏個性施展的空間,也就容易寫得雷同,以至抄襲。
我們有理由相信,幾年來穩定的格局會打破,由此預測2023高考作文變化的兩大趨勢:
第一 材料的情境創設更具體,直接用“自我“命題,以人格品質(甚至思維品質)選拔有發展潛能的考生。比如,用“你”創設材料,切入生活中具體的情境,并設置明确的問題,作文方向更明确,極難抄襲。
如像“人”字描紅的命題一樣,但切入角度更新奇更具體,打一道無法預測的孔,深刻洞察認識自我的智慧,選拔有潛能的考生。
第二 新生活小主題(比如,自愛、親情、友情、家鄉之愛等)取代新時代大主題,取材社會民生。這就讓那些押題猜題宿構者落空,反映高考公平的呼聲。小主題并不狹隘,以小見大,既為抒寫真性情創設自由的空間,又能反映高尚情懷美好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