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9 07:28:55

如果袖子袖山吃勢不合理的話,就會影響上衣的整體外觀造型,如何把袖子做到袖山頭吃勢合理、圓順,彎勢自然,絲绺順直,前圓後登,一直以來成為工藝師研究的難題。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1

針對這一難題,以兩片袖為例,對袖山吃勢不合理而造成的疵病進行逐一分析,以解決影響袖子質量、美觀的難題。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2

一、影響兩片袖袖子質量的因素

1

影響兩片袖袖子質量的因素

包括袖子起吊或産生斜形皺褶,袖山、袖籠不圓順,袖頭吃勢不均勻,兩袖前後不一緻,袖肶前頂後多,彈袖頭布安裝不合理,袖籠變形等。(如下圖)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3

2

疵病:袖山頭部位出現癟陷,袖山頭不圓順。

在結構合理的情況下,袖子的袖山部位不飽滿,有癟陷現象。其産生的原因,一是袖山頭吃勢不夠合理,二是縫口使用的不規範。

3

疵病:袖子偏前或偏後,兩袖子前後不一緻

袖子偏前或偏後,兩袖子前後不一緻,其産生的原因是裝袖時兩隻袖子沒按結構設計的裝袖點對應裝袖,或衣服的兩隻袖子的裝袖對袖點都是一樣,而衣服的兩隻袖子卻出現前後不一的現象,其産生的原因是袖山吃勢不一樣,前袖山吃勢多的袖子會偏後,後袖山吃勢多的袖子會偏前。這就是袖子吃勢不合理造成的。

4

疵病:前袖肶頂、後袖肶多或緊

裝袖的工藝質量标準要求是:袖子前後貼服,絲绺順直,彎勢自然,但是,如果是袖肶前後不與衣身貼服,袖底起湧等現象,我們習慣上稱之為“頂袖”。如果出現頂袖現象,其産生原因有多種,一是袖子與袖籠不匹配:袖籠底部與袖子底部結構上不吻合。二是袖籠變形,三是袖頭的吃勢不合理,四是縫口使用不規範,五是彈袖頭布安裝過長,不合理。

5

疵病:袖山中間部位向上拽緊

袖山中間部位向上拽緊,袖子絲绺必然變形,其産生的原因,有幾種,一是袖山頭比例不夠(合理的袖山高應是袖籠深減2~2.5cm)二是(在袖子配置合理地情況下)裝袖位置不正确。

6

疵病:彈袖布的安裝不合理

通常二片袖在裝上衣身後,如果達到了前後适中,貼服的質量标準,都會裝上彈袖布,裝彈袖布的位置,應該就是袖山有吃勢的位置,其作用就是令袖山頭外觀吃勢飽滿、圓順自然,如果裝彈袖布的位置不合理,袖山的外觀就大打折扣了。

7

袖山縫縮吃勢

從以上對袖子工藝質量疵病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造成袖子疵病的主要原因都與袖山吃勢有關,那麼袖山的縫縮吃勢需要多少,怎樣分配才合理?袖山與袖籠的結構和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從理論上說,袖籠弧線要與袖山頭弧線縫合在一起,應該是等長的,但實際結構上又把袖山弧線長度設計得比袖籠弧線總長大一些,而這個大出來的量就稱之為袖山縮縫吃勢,袖山縮縫吃勢的多少直接影響袖山造型好壞:吃勢量過少,袖山會繃緊,會出現漣形或凹陷;吃勢量過大,袖山難抽縮,會出現小皺褶。而且袖山縮縫吃勢受到面料質地和厚薄的影響,質地緊、薄型的面料伸縮性差,因此袖山的吃勢量宜小;質地松、厚型的面料伸縮性強,因此袖山的吃勢量宜大。經過多次實踐,兩片袖的袖山縮縫吃勢設計一般情況下為袖籠長(AH)的5%~8%,并根據薄料取小值,厚料取大值的原則去調整袖窿弧線與袖山弧線的長度差。

8

袖山縮縫量分配

由于手臂向前的活動率大,手臂在做向前伸展運動時後袖山受拉的力最大,為了減少後袖山變形,因此後袖山的抽縮量應大一些。經過大量實踐,能滿足手臂運動性要求的袖子,在袖山處總縫縮量的規律是:前袖山處為40%,後袖山處為50%,後袖肶處為10%,前袖底縫基本不縮。例如,設總縫縮量為3cm,前袖山的抽縮量為3*40%=1.2cm,後袖山的抽縮量為3*5O%=1.5CM,袖底縫的抽縮量為3*10%=0.3CM. (見下圖)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4

二、裝袖

如果說,裝袖工藝是上衣最高難度的工作,那麼要把袖山的縫縮量合理地吃進便是難點中的難點,吃勢的變化可以說差之毫厘,就失之千裡,要做到絲毫不差,其操作很講究技巧。

1

袖山縫縮量吃勢的縫縮目的 要求、操作方法

用平車在袖頭前袖縫處下2cm處起針,走到袖片橫絲绺出止,線迹的松緊也有要求,太緊線拉不動,太松吃勢容易走動,固定不了,接下來就是抽線了,抽線時按各段的比例要求把縫縮量吃進,并應由後袖處起往前抽,決不能為圖方便,前後兩邊都抽,因袖子前袖偏縫處往下至袖底橫絲绺處與袖籠是完全吻合的,沒有吃勢,如果抽線的時候從袖前抽的話,就會把袖子偏縫處的彎位抽緊了,輕則就會影響袖子絲绺的順直,重則造成“頂袖”。

但是袖子前偏袖線到小袖底模絲绺處?不走線的話又極容易令袖子變形,因大袖彎偏縫處是處于斜絲绺的狀态。所以,這一條線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但能把縫縮量吃進,而且還起到一個定型作用,走的時候,必須規範使用縫口,還要做到絲毫不差,縫口如果大小不一,就等于改變了袖山的造型,如果過大,袖山的縫縮量容易走散,不集中,縫口過小,又不方便操作,寬度最佳是0.7cm。

2

袖山縫縮量吃勢的檢查、觀察方法

袖山縫縮量初步吃進後要檢查其袖山的周長與袖籠的周長是否相等,各對應裝袖點是否對得上。觀察的方法是:把袖山頭垂直提起或平放好,觀察袖子的前、後、頂部是否圓順,自然,有無凹凸感,如果出現凹凸就表明吃勢不合理,需要調整。

3

袖籠的處理

袖籠是衣身上為裝配袖山而設計的部位,在結構上,袖籠與袖山是縫合在一起的,因此兩者不但要在量上(長度)匹配,還要在結構造型上匹配。如果袖籠與袖山不配的話,同樣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袖籠是一個橢圓形,所以它的每一段都是弧線。既然是弧線,基于布料特有的性能它就容易拉還、變長,所以在裝袖前,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把袖籠的形狀大小固定下來,防止其變形。措施一:在前袖籠靠肩頭部位,用斜紋牽條将縫口略帶緊,其作用就是不讓斜絲绺變長,在後袖籠靠近肩胛骨處,用直紋牽條帶緊吃進0.3—0.5cm的量,目的就是按人的結構做出合體的造型。

4

對袖點

為保證袖山在縫縮一定吃勢後仍然能和袖籠縫合,達到形狀吻合,必須在袖山的重要部位上設置相關對應點,即所謂的對袖點,一對高質量的袖子至小應設置三個對應點:(如下圖)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5

第一對

袖山前袖标點與袖籠弧點即圖中的A點,.A點應定在胸寬線與袖籠弧線的交接點。在這一點到袖籠底部這一段都不可以有吃勢。而且這一段要求袖山與袖籠形狀是完全一緻的,這一對應點最重要,如有偏差就會影響袖子的前後和絲绺,而且在格子面料的裁配中,它是必對點。

第二對

袖山後弧線與後袖籠弧線點,有經驗的闆師一般會把這一點設置在背寬線上凹勢處,即圖中的B點。B點到袖底的這一段基本上都不需吃勢,最多也不可以超過0.3CM,隻要在帶進袖山吃勢時帶緊縫線就可以了,如果超出0.3CM的吃勢,後袖就會鼓起很大的泡,造成袖子與衣身不貼服。

第三點

袖山對肩點與袖籠肩縫,即圖中的SP點,這一點在實際裝袖時會因應面料或其他原因發生偏差。

5

緝袖

無論是采用手縫的方法還是直接用平車緝線的方法,那一種方法裝袖時都應先裝袖面,再裝袖底。即從A點起針向SP點方向走線。經過SP點,B點回到A點。如果是用手縫針縫合後再緝線的話就應先裝好左袖,右袖就(從B點起針,經SP點到A點再回到B點)參照左袖的相應位置來裝,以保證左右袖子前後一緻,。如果袖子是直接用平車來裝的話就先裝右袖,從A點起針經SP點。B點回到A點,裝左袖時也是先裝袖面再裝袖底,緝線的時候袖籠在下,袖子在上,需要注意的是:擺放袖籠的時候,要保證布絲(橫、直方向)不變形,袖籠切記不可拉直。以防止袖籠變形。并且緝線的時候用錐子或鑷子壓緊袖山吃勢,順袖籠彎勢朝前送,以免袖山吃勢移動。

6

裝彈袖布

彈袖布采用45度角正斜絲,寬2.5-3CM左右,長度是按袖山有縫縮吃勢的部位長,一般是從A點經SP點,B點到衣身側縫處,從側縫到袖底,這一點從無須安放,特别是A點到腋下這一段,如果超出就會造成“頂袖”,(如下圖)裝時彈袖布條貼緊袖山頭按裝袖線緝牢,彈袖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袖頭外觀飽滿圓順。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6

7

裝肩棉

肩棉裝之前需要檢查肩棉的彎勢與肩頭袖籠的彎勢是否一緻,厚薄大小是否适合,裝時将肩墊對折,以肩縫偏後一厘米為居中,後則肩勢離袖籠1.2CM,在肩縫處墊出1.5CM擺準,用雙股牽線,線結放在肩墊下以防有軋印,從裡肩處起針到離肩外4CM處上把肩墊與肩縫牽牢後再将肩棉與袖籠縫口牽牢,牽時按肩形的裡外窩勢牽順;下擺朝身體,肩墊放下面,袖籠放上面,保持肩棉窩勢,針距1,5CM,牽線放平,不宜太緊,牽時不能捏實肩墊否則會影響肩頭翹,以免正面肩頭出現針花痕迹。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7

要讓兩片袖的造型美觀,不但要有美觀的造型,合理的結構,更離不開精細的縫制工藝和技巧,隻有把袖山縫縮量合理地縫縮,而且還要保證袖籠的形狀不變,合理采用、使用肩棉,隻有這樣才能令袖子達到前後适中,袖山頭圓順飽滿,彎勢自然,絲绺順直,前圓後登的理想效果。

制樣專業技術總結(袖子結構及工藝技術分析)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