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躺平”,最近另一個特别火的詞,莫過于“内卷”了。
到底什麼是“内卷”呢?網上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人說“内卷”是毫無意義的精益求精,有人說“内卷”是低水平的勤奮,還有人把“内卷”等同于大企業病。
總之,内卷就是越活越累,努力與收獲不成正比的意思。老闆抱怨生意難做,年輕人覺得自己的奮鬥毫無價值,中年人則天天擔心丢了飯碗。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陷入了莫名的焦慮中。
我也有過類似的焦慮,思考許久,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某種程度上,這種焦慮源于社會無處不在的叢林法則。
1/3 古往今來的叢林法則
盡管人類已經走出叢林上萬年,但叢林法則未曾從這個世界消失。即使我們早就告别了茹毛飲血的日子,穿着西裝、喝着咖啡,在窗明幾淨的寫字樓裡幹着體面的工作,叢林法則依然支配着我們。
什麼是叢林法則?若概括成一個簡單的公式就是:
誰有X,誰是爺。
在原始社會,誰拳頭硬誰是爺;在傳統社會,誰權力大誰是爺;而在現代社會,誰有錢誰是爺。無論社會規則如何演變,叢林法則的内在邏輯——崇尚力量——始終沒變,得力量者得天下。
當然,在不同的社會,力量可以換成各種形式:拳頭、刀槍、權力、财富甚至鼓唇弄舌的本領,都可以為力量提供來源。
叢林法則的另一個特點是沒有平等,它隻會産生下面兩種人:強者和弱者、勝利者和失敗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剝削與被剝削者······這種殘酷的二分法,使得很多競争成了慘烈的零和遊戲。
古往今來,很多有識之士都試圖改造這個社會,人們發明了法律、道德、制度、宗教,來約束乃至驅逐叢林法則,但它不可能徹底消失。即便表面上消失了,它依舊會以别的形式出現。
下面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叢林法則的演變史。
讓我們回到狩獵采集的時代,遠古時期,人類尚需要和大自然搏鬥,我們每天得辛苦地追殺獵物,當然也會提心吊膽,生怕被獵物吃掉。當然,還包括被别的部落上門打劫的危險。
所以在那個時代,誰最能打,誰說了算。相應的,那些塊頭小或者體弱的人,則難免會成為被欺負,被淘汰的對象。
然而,靠武力征服對方終究不是長遠之計,為争奪有限的獵物資源,各部落隻能團結起來,增強軍備,漸漸地,部落組成城邦,城邦結成國家,人類進入了農業社會。
農業社會的典型标志是出現了等級化,人們不再為追逐獵物而遷徙,而是在固定的土地上耕作。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有了政府,外來的威脅暫時減少了,叢林法則也從昔日的部落之間,轉移到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
在傳統社會,政府靠暴利壟斷維持了社會安定。作為回報,農民得接受被統治者的奴役和剝削,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包括貴族對平民的壓榨,構成了以權力為中心的新型叢林法則。
直到平民忍無可忍,将統治者一次次暴力推翻,農業社會的等級制越來越不合理。直到發生了工業革命,資産階級崛起,轟轟烈烈的變革發生,人類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工業時代,人類政治實現了民主化,統治者與平民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叢林法則再次悄悄轉移,來到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這一回,金錢掌握了新的話語權。
早期的工業社會充斥着血淋淋的壓榨,産業革命促進了一大批新貴崛起,也把更多人送進暗無天日的工廠打工,他們拿着微薄的工資,忍受着惡劣的工作環境,甚至冒着生命危險為雇主打工。
不過,有壓迫就有反抗,為了應對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工人們團結起來,他們組建工會,搞罷工,搞遊行,甚至揚言鬧革命。最後,資本家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20世紀中葉以後,工人的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改善。當然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以白領為代表的中産階級大量湧現。自此,叢林法則開始以新的形式出現。
2/3 現代社會的叢林法則
據說有不少人讀書時的夢想,就是去高級寫字樓當白領。因為這裡有他們心中“體面人”的生活。
不錯,白領看起來光鮮靓麗:穩定的收入,優厚的福利、帶薪休假、免費下午茶、能在同學聚會上吹噓的年終獎······多少人羨慕,多少人向往?
但是别高興地太早,并非每個打工人都能得到它們。即使得到了也有高低之分,而且差距還挺大。據說在美國,排名前350位企業CEO的平均薪酬是普通員工的277倍。你即使幹一輩子,也沒有他們中有些人幹一年賺得多。
所有的公司都是個金字塔結構,值錢的崗位就這幾個,餘下的隻有憋屈的份兒。越往上壓力越大,競争也越激烈。那麼,如果你既不想當領導也不想賺大錢,就安安心心做個螺絲釘行不行呢?一樣不行!
因為企業有KPI,有OKR,有末位淘汰,還有996、711······每個指标都像鞭子一樣抽打着你。在眼下的職場,“舒适區”已經成了“不思進取”的代名詞,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讓員工走出“舒适區”。個人要成功,就必須擺脫“舒适區”。甚至還有人說:對員工太好的公司,都活不長。
如果你執意要呆在舒适區呢?對不起,人才市場有一批新人正躍躍欲試,稍稍懈怠,你就可能被掃地出門,成為“35歲後從公司裡消失的中年人。”
今天的資本家比過去更聰明了:以前是打工人與資本家的博弈,現在呢?戰場從勞資雙方轉移到打工人内部,以前是資本赤裸裸的壓榨,如今是胡蘿蔔 大棒 畫大餅 灌雞湯,以前是“咱們工人有力量”,現在是996成了“福報”。
這就是當今職場的叢林法則,表面上沒有任何強制性。但實際上,企業家通過引進一套攀比機制,讓員工相互競争,刷指标,刷業績,刷加班,大搞内卷。讓你時刻擔心自己被淘汰出局。
叢林法則意味着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生存危機,在傳統社會,“生存危機”指的是你可能被敵人殺死,或者因饑荒餓死。而如今,“生存危機”更多是指工作事業上的停頓:失業被裁、不漲工資,不受重用,沒有升職·····都成了現代人的“生存危機”。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今天的人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害怕平庸,害怕被時代抛棄?原因很簡單,這是由資本主義的性質所決定的。
資本主義崇尚的是增長,增長增長再增長······它渴望進步,厭惡一成不變的生活。企業要做大,經濟要發展,人不往高處走,簡直是天理難容!
市場競争就是讓大家比來比去,你賺一百萬,看到賺一千萬的人眼紅。你賺一千萬,看到賺一個億的人眼紅。正是這種眼紅,激發了資本的貪婪與職場員工的競争意識。
而另一方面,市面上鋪天蓋地的成功學與勵志故事,又讓不少人有了“要我幹也行”的豪邁以及“再不努力就沒救了”的焦慮。從某種程度上,資本主義的雞湯就是讓每個人眼高手低,并在市場競争裡鉚足了勁,殺紅了眼。
拳頭、權力和資本,是過去社會叢林法則的核心。現在則成了一種“人比人氣死人”的心理,無形中,我們所有人都被裹挾了進去。
3/3 如何破解
好了,講了那麼多,有沒有破局之法呢?
首先得承認,我們無法改變當前的遊戲規則,競争激烈也不完全是壞事。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則,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态和選擇。
在我看來,做任何事,心态始終是第一位的。我要分享的一個觀點是:戒除攀比心理。
我們從小到大就活在攀比中,小時候,大人拿我們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讀書後比的是成績,工作後比誰的工資高,誰買的車更好。等有了孩子,又開始拿自家的娃和别人比,現在“雞娃”如此盛行,說白了不也是競争所帶來的焦慮嗎?
不跟别人比,那該跟誰去比呢?你得和自己比。
有句話說得好:競争意識損害競争力。搞過創業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整天盯着競争對手的一舉一動,别人做啥你也做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那麼你的視野将被嚴重限制,最終可能是要死一起死。
我特别喜歡《創新者的窘境》裡舉的例子,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硬盤廠商競争激烈,為了讨好客戶,他們紛紛設法提高容量,減小體積。硬盤從8英寸變成5.25英寸,再從5.25英寸變成3.5英寸,然後變成2.5英寸······
在新技術出現前,圍繞舊技術的創新隻能這樣,投入越來越多,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屬于典型的“内卷”。最後閃存技術出現,這些硬盤廠商被集體淘汰。
競争意識往往會給自我設限,讓你看不到世界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另外,一味和别人比也會使人産生思維上的惰性,既然别人都這麼做,自己為何不跟風?繼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讓自己陷入無限的盲目與焦慮。
古羅馬的斯多葛哲學家說過一句名言:
人生的意義在于,尋求心靈自由、安甯,遵從自然規律過一種自律自制的生活,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靈魂的主人。
這句話聽起來很雞湯,但真正的幸福,其實就來源于此。須知世界上的一切,自我是我們唯一能駕馭的東西。如果你的人生被身外之物所役使,那你就永遠掌握不了生活的主動權。
我要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我們得相信運氣。
成功靠運氣,巨大的成功得靠巨大的運氣。不理解這一點,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成功。
當然,這不是要大家幹脆躺平,讓人生交給運氣來決定算了。而是指:如果你一味相信“隻要努力就能成功”,你會變成一個很狹隘,很偏執的人,你反而會錯過很多機會。
你始終幹着一成不變的工作,你不可能相信運氣,因為未來對你而言是确定的,你的眼裡隻有升職和加薪,不再有别的世界。
可一旦你開始創業,或進入某個未知的領域,你就會發現,運氣無處不在。任何成功,都不可能單靠努力獲得,各種各樣的偶發因素,都可能影響勝敗。相信運氣,就是相信“盡人事,聽天命”,然後把剩下的,交給命運來決定。
正如著名歌手樸樹所說的:人生是一場遊戲,必須全力以赴,但沒必要太認真。
為什麼很多創業者喜歡求神拜佛,動不動就搞個風水,求個簽什麼的?過去我不太明白,現在算知道了。創業者每天都在和運氣打交道。創業者頂多隻能預測未來的趨勢,但絕不敢說自己把握了未來的趨勢,因為這根本就不可能。
說到底,無論你的職業發展處于什麼階段,都不要放棄嘗試的機會。嘗試多了你才會知道,好運氣不是天賜的,而是靠摸爬滾打出來的,當你有了足夠的嘗試,你的心态自然而然也會好起來,直到某天,你将會再次接納那個嶄新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