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現代人們讨厭蟬的叫聲,殊不知蟬在古代的地位可不一般,古時人們把蟬當做神聖的動物,我國傳統文化就會把自己的信奉制成圖騰标志,加上當時玉器的運用就出現了玉蟬,最開始的時候玉蟬其實就是個裝飾品,後來慢慢演變成了陪葬品。小編說的這些也是有依據的,迄今發現最早的玉蟬身影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了商朝西周早期時候發展為貴族死亡後嘴裡含的東西,舊俗死人入殓時,于其口中置一銅錢。
1: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000-3000年青玉蟬(一對),尺寸:寬5.5厘米,成交價: HKD 750,000
口含,我國一種古老的喪葬風俗習慣,入殓時,一般要給死者口裡含比較貴重物品,條件差的則用硬币替代,人死後不管到什麼地方,有錢好辦事,也有的在口中含一些食物也就是俗稱的“含飯之禮”也是當時的一種風俗,有些貴族人家不想讓屍體腐化從而得以保存。為什麼後來變成了含蟬之禮呢?
2:紅山文化玉蟬玉鳥,尺寸:玉蟬 長12厘米;寬4.7厘米;高1.2厘米;成交價: HKD 246,000
人們發現,蟬大多時候生活在地底下,在其成熟之時得到夏天便會破土而出,便認為蟬有複活重生的能力,在“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說的是蟬以露水樹汁為食,不吃其他事物,于是古人認為蟬十分幹淨聖潔, “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認為在地下待很多年之後死去的人羽化後就會破土重生,這也代表了人們的美好祈願,以及對親人的思念寄托,在這種思想基礎上,古人認為死者含蟬,表示其“肉身雖死,其神不滅”,寓指精神不死再生複活。當然活人也會佩戴玉蟬于身上,表示高潔,還有人們常說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些權貴也會在腰帶上佩戴蟬,“腰纏萬貫”,蟬是周而複始的生物,寓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所以玉蟬即是生人的配飾,也是死者的葬玉。漢代之前,中國已開始流行“厚葬”,并以此借蟬的羽化來比喻人能重生。
3:漢玉沁蟬,尺寸:長4.6厘米,估價:HKD 30,000 ~ 60,000,成交價: HKD 200,600
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己出現,發現是在商代至戰國墓葬中被當做口含的陪葬品,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為普遍的習俗并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周玉蟬主要用于日常佩戴,但當時技術水平不是太高,形狀和雕刻技術還未成熟,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到了漢代玉蟬“含蟬之禮”這一習俗的發展基本上都是用作葬玉;兩漢時期,雕刻技術逐漸趨向成熟,所用的玉材也開始出現多樣化,品質也得到了提升,主要有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寥寥數刀即成;漢代玉蟬造型和雕刻技術更加成熟,保留了神像特征,基本沒什麼變化。
4:漢白玉蟬,尺寸:63×29×11mm,估價:RMB 100,000 ~ 120,000,成交價: RMB 149,500
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于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更加注重細節寫實,同漢代相比更為逼真。漢代的玉蟬獨具特色,其線條簡練粗犷,表面平滑光亮,邊沿棱角鋒利素有“漢八刀”之稱。而後發展玉蟬逐漸“圓滑”,這也是判斷年代的一個依據。
5:漢玉蟬,尺寸:長7厘米,估價:HKD 60,000 ~ 80,000,成交價: HKD 118,750
在古代可不是誰都能用玉的,含蟬入葬的身份更不一般,偷盜的人看到了也不敢拿,後患無窮。每件藏品都有故事,它們見證了朝代的興衰,也能從藏品中得到當時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的,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也可知興衰” ,古玉的文化内涵,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