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老軍人,在紅軍烈士陵園接力守陵50餘年。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他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
時間回溯到1935年的春天,紅軍長征途中打響的“魯班場戰鬥”,雖然為紅軍第三次渡過赤水河、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鋪平了勝利道路,但紅軍也付出較大傷亡代價。
1953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在魯班場宴家堡修建了紅軍烈士公墓,集中安葬146名紅軍烈士遺骸。1967年改建為有墓坊的陵墓。1968年,區委書記準備派劉付昌守烈士墓,并維修烈士陵園。在征求意見時對他說:“守好烈士墓,是一輩子的事喲!如何?”為烈士,為組織的信任,劉付昌爽快地答應:“感謝書記,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就因這句承諾,劉付昌一守就是50年。
第一代守墓人劉付昌
守墓之初,沒一分工資,待遇就是政府解決的兩餐飯。不夠吃,劉付昌就在陵園樹林下種菜種瓜。上世紀90年代初,他才開始領取每月36元的待遇。盡管如此,劉付昌十分滿足,常說:“與長眠于此的紅軍戰士相比,我已經很不錯了。”
烈士陵園是一個既熱鬧又冷清的地方。白天,前來祭奠烈士的單位和個人絡繹不絕,常常排起長隊,劉付昌忙着登記、講解,不知不覺就是一天。晚上,在烈士陵園的小山頭上,劉付昌隻能與星月相伴,看看遠處的萬家燈火,聽聽園中的風聲蟲鳴,再有就是與烈士們跨越時空的對話。年複一年、日複一日。
50個春夏秋冬、18000多個日日夜夜,劉付昌在陵園栽樹千餘棵,經他掃壞的掃帚千餘把,經他講的紅軍故事、守陵故事3000多場次……他天天繞着烈士墓靜走,與烈士靜靜對話,像有道不完的戰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生怕把烈士冷清了、冷淡了。
在劉付昌孤獨守陵的第30個年頭,烈士陵園迎來了第二位守陵人郭德剛。
1998年,同為退役軍人的郭德剛和戰友到公墓掃墓時認識了年事已高的守陵人劉付昌,了解到他為烈士守墓30年的經曆,便萌生了守護烈士英靈的想法。1999年,郭德剛主動向當地民政部門提出了申請。此後,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有了兩代守陵人。
起初,郭德剛對劉付昌起早貪黑十分不解,認為不大的陵園不需要如此頻繁地清掃。慢慢地,在劉付昌老人的熏陶下,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郭德剛漸漸明白了那份堅守和虔誠的含義。
此後,兩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掃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講述曆史……他們用對黨的忠誠、對英烈的崇敬,将一樁樁、一件件枯燥的工作演繹得莊嚴、崇高。
郭德剛細心擦拭烈士墓碑
2018年7月,劉付昌老人去世,他用50年的時間踐行了“守到死”的承諾。臨走時,劉付昌對郭德剛叮囑道“你一定要把烈士墓守好,守好這裡的一草一木,直到你走不動為止。”郭德剛悲痛不已,但仍許下“一定把這份堅守接力下去”的承諾。
劉付昌老人走了,郭德剛繼續堅守。每天清晨6點,郭德剛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把陵園打掃得一塵不染,将烈士墓碑拜台上的花圈、鮮花等祭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将墓碑擦拭得幹幹淨淨。8點準時開園,認真登記入園信息,然後開始講述魯班場戰鬥曆史,講述長眠于此的英烈故事。
魯班紅軍烈士陵園占地6300平方米、共計95級台階,每天打掃下來至少要三四個小時。郭德剛老人的儲物室裡,存放着七八種不同樣式的掃把。老人說要把衛生打掃幹淨,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類型的掃把,一年打掃下來,要用壞至少80把掃把。
郭德剛老人對魯班場戰鬥耳熟能詳,“我老家就在白家坳後面,當地老人和我爺爺,都曾目睹紅軍血戰魯班場,戰役結束後還幫忙掩埋紅軍遺體……”“爺爺生前多次告訴我,心中要永遠對這些先烈懷有崇敬之心。”“沒有這些烈士浴血奮戰,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把紅軍精神守護下去、傳承下去。”已到古稀之年的郭德剛表示,将會繼續守好陵園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直到自己幹不動那天。
郭德剛向學生講故事
郭德剛常說:“如果不是當時紅軍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的魯班紅軍烈士陵園松柏樹木蔥郁,綠草茵茵,階梯整潔。
2021年7月郭德剛榮登中國好人榜,2021年11月作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受到親切會見。
千金一諾,善行無疆。幾十年來,沒有豐厚待遇,隻有起早貪黑,兩代守陵人始終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堅守在魯班紅軍烈士陵園。他們守的不僅僅是墓,還守着紅軍烈士忠魂,更守着對黨忠誠的初心和承諾踐諾的使命!
來源: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王麗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